技校教育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包括对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而其基本环节,是调整专业设置。 一、我国技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技校专业设置是逐渐摸索发展的,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名称、培养规格、业务要求等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另外,技校教育兴起时间短,在专业设置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许多技校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 二是许多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不顾自身条件和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是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没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许多专业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标准,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较难适应人力市场需要。 四是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技校设置农学、临床医学专业,若相应改名为现代农业技术及应用、临床医疗技术,就能较好地体现技校特色。 二、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面对上述问题,在专业设置时需坚持以下原则。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技校专业为应用性专业,其专业设置要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2.质量保证原则 专业设置的软硬件等,必须考虑其可能性和可行性。硬件是物质基础,是使专业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3.超前性原则 专业设置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应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对学校服务的重点覆盖区,要调查其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参考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结合地方特点,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做到专业成熟期与人才需求高峰期一致。 4.稳定性原则 设置专业须有相对稳定性。调整专业要积极稳妥,作好调查研究。很有前途的专业,一经开办,就不要随便取消。只有相对稳定才可能成为长线专业,学校才可能在师资建设、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才能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5.专业设置宽基础多方向原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行业、学科交叉越来越多,职业活动的相互渗透和配合也日益增强。如果专业过窄过专,学生的择业适应性差,致使教育投资浪费。适当放宽专业设置,培养广博多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拓宽专业面,实行相近专业结合,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增强毕业生择业的适应性和就业应变能力,是一个根本的途径。 6.需求驱动模式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校的专业设置将由指令性计划和政府管理取向逐步向劳动力市场需求取向过渡,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专业设置要根据动态的劳动力市场灵活进行,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 三、搞好专业设置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市场预测 学校须掌握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形势,搞好人才预测,开设社会需要的专业,把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做好社会调查。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专业及课程。 2.建立按社会需求自动调节的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转换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技校教育管理机制亦要转换,使技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具有相应的灵活性。 (1)在宏观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由地方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的新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学校自己设置专业,地方行政部门进行资质审查,对办学规划加强审批。 (2)在微观管理机制方面,学校不仅确定专业时要按市场需要进行调节,而且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学制较长的专业),还要不断瞄准人才市场的新动态、新信息。在保证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微调,使课程更趋合理。 3.设置专业长短结合,高低结合,灵活多样 技工教育专业设置及学制周期应长短结合,根据市场需求的急缓,合理确定学制。既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学制,以培养知识扎实、技能熟练的"规格人才",又要开设灵活多变的短期培训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以适应市场急需。也可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可分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向市场提供合适的人才。 此外,还必须学习和吸收经济发达地区办技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扩展视野,开拓进取,使技校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更科学,将技校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