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 杨蒙蒙 内容摘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是其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学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离不开教学活动。初中语文读教学与美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便利的切入点,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知识和审美活动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语文"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1950年被命名为全国统一中小学课本的名称。语文课程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是指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但语文课程却并非只是单纯的讲授语言文字,作为一门贯穿古今文化知识的重要的人文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说法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自然也与审美教育息息相关。 首先,从课程性质上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指出语文课是基础性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其它各门学科,包括审美教育的开展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基石并为其传达信息,学生只有拥有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将所得到的信息在头脑中内化,从而更进一步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的,从这一层面上看,审美教育离不开语文课程,也离不开阅读教学。 其次,从课程理念上来说,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人格逐步健全,身心获得全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在强调语文课程具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的同时直接将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实际上也是间接将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 再次,从课程目标及其内容上来说,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体现了审美教育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基于这一点,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充分考虑审美教育的影响。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阅读的目标中还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要注重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在理解和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这里的情感体验和欣赏品味同样离不开对美的审视和感受。 最后,从课程的实施建议上来说,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整体的教学上提出两个重视,一是要重视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二是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独特的阅读行为,使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有关界定体现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则离不开审美教育。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表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系,始终贯穿于整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在内的多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蕴含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学因素。它们既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教师和学生重要的审美对象。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现状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美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美育因素进行解读。 1.内容上的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包括名山秀水、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名胜古迹等在内的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可见、可感、可闻、可触摸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美。自然美是最常见最可直接感知的美的表现形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涉及到自然美,如《雨的四季》中所写的或清新、或热烈、或沉静、或随性的春夏秋冬的雨的美,《三峡》中所写的雄伟峻峭的山与清幽秀丽的水的美,《紫藤萝瀑布》中所写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紫藤萝花的美,《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所写的风景秀丽、文化灿烂的丽江古城的美,这些美在阅读时只要用心体会欣赏,置身于文中环境中,便能体会到自然景物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一个较大的美学范畴,既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美,也包括精神文化領域的美,社会美一方面因为人的社会行为而产生,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人和社会。如《老王》中杨绛与老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人情美,《邓稼先》中邓稼先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人格美,《背影》中父亲对朱自清无微不至、真挚而又深沉的亲情美,《人应当坚持正义》、《怀疑与学问》中崇高的信念美,《太空一日》中令人骄傲自豪的科学美,《中国石拱桥》中劳动人民建造石拱桥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技术美等,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之后既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也可以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和震撼,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哲理美 哲理美是指从与人生问题有关的哲学理论中所体会到的美。这种美一方面体现为哲学理论本身的严谨、玄虚,另一方面体现为哲学理论知识对人们生活的指引作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不仅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而且体现出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探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子。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告诉读者对待任何事情都应保留怀疑求真的精神,要勇于亲身实践从而获取直接知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深入、清晰地逻辑关系启发读者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鼓励读者要学会创造性地看待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严谨的结构、环环相扣的论说阐述身处逆境,常能使人奋进,而安于享乐,则必然导致腐化、堕落,警示读者应正确看待苦难,在磨练中成就更好的人生。哲理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使学生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形式上的语言美、结构美、艺术美 (1)语言美 语言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生动、精炼等。如《子衿》全文不到五十个字,男女相思之情却体现得淋漓尽致;《木兰诗》对木兰出征和归家口语化的叙述,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以及长句与短句的交叉组合,体现出语言美的豐富多彩和韵味悠长;散文《春》中作者对初春的景色的描写,"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语言清新质朴、生动形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等,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诙谐、幽默。其他名篇:《乡愁》《岳阳楼记》《观沧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水调歌头》等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赏析品读才能感受体会到语言美的魅力。 (2)结构美 结构是指作者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划,合理的布局会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经验,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和审美体验。文章的结构美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布局入手,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如《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总写三种激情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中间部分再分别阐述,最后对文章整体内容加以总结,全文各部分脉络贯通、紧密联系、首尾相连。其次可以从文章的局部入手,如《白杨礼赞》全文多次歌咏"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首先开头赞叹白杨树"不平凡",随后分别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最后再次赞叹,这样的结构非但不显啰嗦重复,反而情感内涵逐渐递增,首尾呼应。此外还如《变色龙》《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济南的冬天》等都具有鲜明的结构美,需要学生和教师用心体会领悟。 (3)艺术美 艺术美在文学中既可以体现为文学形象所具有的音乐、舞蹈、建筑、图画、雕塑、工艺的美,也可以体现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意境、形式、韵律、节奏的美。如《核舟记》以"径寸之木"雕塑著名典故就体现出雕塑美,《答谢中书书》中所描绘的山水相映、色彩缤纷的景象则体现出图画美,《水调歌头》物我交融、人月合一体现出的意境美,《蒹葭》字字押韵、句句相对、回环复沓体现出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给人的心灵和精神带来愉悦感、满足感。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还是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教材中都有与之对应的课文。而且这些美在课文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篇课文中经常不止表现一种美,如《春》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出春天里的各种景物,既体现出自然的美,又体现出语言的美;《苏州园林》既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美,又包含着劳动人民用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建筑美和意趣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运用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和审美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文本材料中感受和发现美的存在,学会准确鉴赏、理解美,进而能够自己创造美,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础教育)"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成果之一(2020CE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