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随着社会分工的進一步细化,给中等职业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契机,其语文教育在开展深度课改的构成中集中体现了实用性不足,学生兴趣点分散、课堂缺乏开放度和互动性等问题,使得这门学科在中职学习阶段没有得到学生们应有的重视,表面问题在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习动力问题,深层问题是能否满足教育主体的社交沟通需求,以及个体生命中对精神需求的持续探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尝试探讨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及对该学科包含的社会性教学意义提出笔者的一些愚见。 关键词:社会竞争力 心理素质 艺术魅力 职业生涯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学习主要存在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大等问题,部分原因是生僻词和晦涩难懂的古言内容比重较大,还有老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无法理解学习语文知识与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怎样的联系。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问题要以学生们各自的发展情况为主线进行引导式的推进解决。首先要明确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这部分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遭遇中考失利或者长期存在学习问题的,他们的出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继续进入升学系统;另一种是快速获取社会竞争力,解决后期就业问题。语文的教学目标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老师在课堂上帮助不同目标的学生自主培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动力去学习,也就会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找寻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资源,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甚至在自身的努力下改变以往对这门学科的错误认知。老师能够在备课的时候就从学生的心理成长层面剖析更适合学生性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得教学双方在语文教育中共同成长和受益。 一.增设社会实践类课题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语言的最大价值在于沟通互动,对于处在封闭式学院环境中的中职学生们来说,沟通的对象应当不仅限于校园内部环境中找寻,而是要扩大到社会生活范围。根据相关调查,中职学校学习阶段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超过1/3以上的人数会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这意味着学生们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在企事业单位内的邮件沟通文书该怎样撰写,播放一段企业内部会议视频并分组编辑会议纪要,部门之间通知类文件的书写格式训练等具有职场工作性质的文书。学生们在课外还可以自行寻找运用到汉语言知识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其包含的文学要点。另外,学生未来的择业问题也会对各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职学校的学生里,也有一部分人群会在未来直接或间接从事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在着重培养沟通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心理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今后有强烈意愿去直接参与到少儿教育事业的中职生,更需要在目前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树立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定信念。从平衡身心的自我和谐发展出发,最终由己及人地推动青少年文化教育事业进步。 二.从了解汉语文化渊源的必要性出发,深化语文教育 每个国家的母语都蕴含着深远的历史背景以及优良的文化素养。从表面上理解,语文教育只是学生们未来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技能,并且在多种群体内保证与他人沟通流畅的必备工具,古汉语文学和各种谚语的应用在当代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相对较少。快餐式的社交手段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通过纵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得以窥见语文在生活场景中展现强大张力。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循着这股张力搭建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而贯彻学生自主的个性化教学方针。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思想觉悟上的突破点,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反过来加强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懂得从社会发展和主观意愿两方面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文学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避免在社会竞争中随波追流地引导前进方向。以文字记录或者叙述表达的方式认清自我、检讨自我,效仿古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应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 三.邀请社会人员参加公开课,促进学生场景化应用汉语 在语文教学中,公开课的授课形式一向因其开放程度高、受益群体广而得到学生和社会群体的欢迎,随着教育形式的深化改革,在课堂上导入社会资源,邀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校友以座谈会上的方式或者自由讨论学生对职场应用方面的语文学习问题,现场探讨关于中职生的就业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们确立未来几年的学习计划、工作目标,使其从自身的职业生涯为背景,主动把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进程纳入到知识储备的规划中。作为中等教育后阶段的工作者,中职毕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公开课中深度学习职场上必备的文明用语知识,也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交流总结求职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以自己"过来人"的视角看待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并把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们,这将有效避免出现只有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语文重要性"的"一言堂"现象。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两者是处于时间轴上不同阶段的同一群体,学习立场高度一致,沟通障碍较小,所以更容易互相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另外,在公开课上引入多方代表从语文学习过渡到社会需求应用等多个话题相结合并加入到双方的对话交流中,也让后学生时代的佼佼者凸显在课堂上展现其扎实的汉语言功底,以此作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榜样。 四.语文学习与职业发展方向挂钩 中职校园内开展语文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其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氛围,其二是以当下主流社会需求为主导方向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个体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文化需求,衍生出诸如抖音、微博等交互式的自媒体平台,他们不仅创造出新的文化载体,更能集少数成多数地无限放大思潮的涌动频率。如果学生在学习阶段只是局限于过去的知识体系来举一反三,容易在自身形成思维框架,阻碍其真正步入社会后的进步空间。而语文教育要实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挂钩,关键在于形成自身的持续发展力和终身学习策略。因此,老师在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学生们尽可能找到各种证据资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在职业发展方向的形成阶段,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在自身的未来学习进步空间中逐步构建正向内循环体系,比如说在研习伟人自传时能够自觉形成关联和比较,取长补短地激励自己,无论在道德品行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能突破自我的局限性。 五.如何在语文學习中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 如今社会工作的延展具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职生作为社会工作的预备人群,已经在互联网信息深度介入学习生活的条件下,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外界文化的冲击。而在一波波纷繁杂乱的社会信息影响下,老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维护好汉语言文学的正统教育地位,因为学生们面对思想上的侵袭多数时候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这也导致他们初入社会时就好像跳进一个大染缸,接受各种文化观念的洗礼,由此在未来社会中可能形成不良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形成盲目从众的心理状态,甚至可能走上偏激思想的歧路。为了正确认识这些外来文化、网络文化,老师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秉持任重道远的思想觉悟去塑造学生的自我汉语言文化价值体系,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信息有自己的一套筛选过滤方法,最终保留和传播汉语言文化的精髓。 六.通过对社会现象分析探讨,使语文教学与德行教育并行 语文的运用不能脱离实际社会大环境,学生们每天会在各种平台上浏览社会新闻,自然而然地引发思考和谈论,这样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看到的现象结合在一起的交流模式,可以借鉴到语文的教学中,因为就发展趋势而言,学生们迟早会接触并融入到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接受各种思想的浸染和熏陶,历练出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社会价值分辨能力。中职生在此之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拥有老师的专业分析和同学间自由讨论的良好学习氛围,更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教育人士常说的文化学习和德行教育相辅相成,语文教育不仅是教授一门语言还是以书中优秀的人物代表为榜样,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们会接收到大量名人名言文化的洗礼,强行记忆虽然缺少切实地理解吸收来的效果显著,但是就像积累知识不分先后的道理,学生们往后的人生道理上有无数的实践机会可以磨砺自己心性,同时检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虚实。对当下热议事件的集中讨论,就是一次考验德行教育质量和发散语文教学思维的机会。 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社会需求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教学体系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给汉语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加入很多现代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在短期来讲确实达到了职场社会化沟通的必要条件,但也大大压缩了思维转变本该具备的转换弹性,使得学生们在步入社会后,对自己与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文知识,其存在的教学意义产生怀疑,反过来误导在读学产生一些轻视这门学科的想法。实际上语文渗透在未来工作环节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部门间传达和交接任务、PPT展示中的文字叙述和会议演讲、记录个人生平和发表形象感言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等等。用文字总结自己每个人生阶段的功过是非,也是通过最直观、简单的方式获取新的人生意义和看法。可以说,学好语文是追求个人精神终身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老师在教学环节适当加入个人故事的分享,讲述自己最初为什么选择教授语文这门课,这样学生与老师可以基于某个点形成"身份互换",明白双方的立场有一致之处,应当用对等的、负责的态度来学好汉语言文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1]胡晓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与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000(032):P.216-217. [2]曲宁.对中职生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反思[J].知识经济,2020,No.526(06):101-102. [3]季龙飞.探讨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界,2020(7):73-74. [4]张云蕾.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0,000(004):P.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