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校是学生塑造个人品质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瑰宝,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为着手点,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提出有效渗透措施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行业同仁予以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 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同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倘若传统文化就此消失,我们失去的不止是某段时期历史记忆,同时还失去了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新一代学生应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并将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己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品德与才能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进程。 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逐渐偏离"教书育人"的本质。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后,其美德教育使学校与家长充分意识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纠正教师教育育人方面的错误认知观点,依照学生身心成长需求,制定本校教学方针政策。学生在学校阶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个性化显著。然而,我国许多学校在教学时大多以集体型教育为主,致使学校变成同一规模的集训化工厂,未能遵循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种类繁多,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其在现有教学基础上予以创新。中国从古至今都被称作礼仪之邦,并将品德作为人才衡量标准。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品德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文化支撑,纠正学生错误思想认知,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行为举止规范得体,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以便养成良好习惯品行。 随着学校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诸多学校头等大事。各学校应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师日常教研学习准则,让教师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完善个人文化修养,通过研究讨论,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以此提高本校教师日常教学水平。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时,可以拓展教学思路,依照不同年级学生性格特点,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数学、音乐、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方面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的现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历史中得以保留,是因为民族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世代传承。然而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某些学术研究者偏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大肆鼓吹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过于彰显个性,不懂得何为尊老爱幼与礼仪廉耻,对中华传统美德嗤之以鼻。尤其在互联网出现以后,许多青少年利用空余时间在虚拟网络世界游戏、社交,轻者对父母出言不逊,重者对父母拳脚相加。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根基,倘若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则是无根的孩子。西方列强主义国家只需言语上进行煽动,就会让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忘记自己的根本,做出辱国叛国行为。 究其根本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个人欲望也变得越发膨胀,使得原本勤俭节约、温宫谦让的做人准则,逐渐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取代。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校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均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人处事时均已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对国家发展是不关心,个人利益远高于国家利益。 为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拾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知识优化结合,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拥有高尚的品德行为。 三.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措施 (一)依照学生特点,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学生注意力时间长短与学习兴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借助生动、新颖的教学事物,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时,需将原本过于抽象难懂的知识进行转换,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予以强化记忆,而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为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时,应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借助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实现教育目的。例如,许多学校将《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这些传统典籍在教学过程中富有较强的趣味性,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孔融让梨等小故事,从中学习领悟做人的真谛。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学校在为学生选择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时,未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予以科学选择,甚至将《大学》、《中庸》等效为晦涩难懂的古典书籍搬至学校课堂。然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对晦涩难懂的古典书籍予以理解认知。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仗学生年龄特点,为其选择古诗词、名言警句等相关内容进行初步学习,使其在诵读感悟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自身学习成长、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另外,学校应拓宽传统文化教学范围,倘若只将传统文化局限在古诗词学习当中,就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予以错误认知。当前受国家教育部要求,我国有近10个省的中学校开设京剧课程、书法课程、国画课程以及围棋课程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对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传承。 (二)依照学生需求,选择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学校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可塑性特点,让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学作品,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礼仪、守道德,还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对传统文化予以正确理解,需要教师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解。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传统文学经典,并对文中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其领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字经》时,倘若只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会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要知道《三字经》中有许多的经典故事,这些经典故事又蕴含诸多人生道理。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故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变成学生学好传统文学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打破常规,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改变以往空洞说教、死记硬背的教学弊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成效。为此,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摒弃应试教育中的局限性与约束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良好的德育素养,使其对传统文化得以深入理解掌握。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激发学生民族主义自豪感。另外,学校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自行选择民族乐器、武术、戏曲、国画等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并在学校环境建设中,通过悬挂条幅、字画、名言警句等形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格健全的茁壮成长。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渗透中的注意事项 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为教学根基,让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遵从伦理道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要知道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历史等相关知识内容,都是学生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教师应以"隨风潜入夜"的形式,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不是盲目跟风,将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表面。当今,许多学校在开学第一天让学生穿着类似古装服饰,手捧书卷参加入学仪式,并向教师行孔孟之礼。然而这种表面化教育方式,毫无实质性内容,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教育的真谛。有些课外辅导机构片面性的抓住语文教学改革内容,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死记硬背,胡乱讲解我国经典传统文学著作,这样不但对学生认知传统文化造成误导,还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使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无法用心体会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知识精华。为此,学校各科教师在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对教学内容予以深入挖掘,寻找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予以正确了解认知,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使其在学习探究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己任,讲文明,懂礼貌,知廉耻,重礼仪,以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雯萱.小学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09):163-164. [2]梁露文,陈晓.小学国学教育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4):91-93. [3]王福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1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