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沫,女,1914年9月25日生,原籍湖南省湘阴县。 原名杨成业,后又用名杨君默、杨默,早期文章还曾用过"小慧"的笔 名,抗日战争后期名杨沫至今。杨沫出生在官宦家庭,13岁时考入北 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3年后因家道中落,半途辍学,在河北省香河县、 定县等处教小学,后又在北京当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这时期开始接 触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阅读马列主义著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2年后,陆续担任报社编辑工作,曾任《黎明报》、《晋察冀 日报》和《人民日报》的编辑和副刊主编。解放后,曾在北京市妇联宣 传部工作一时期,1952年调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后转为北 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63年起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兼任北 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杨沫最早发表的处女作是散文《热南山地居民 生活素描》(1934),此后在抗日根据地写过短篇小说、散文、报道等, 1950年发表了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1月出版了她的代表作 《青春之歌》。1959年9月,《青春之歌》由作者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被认为是国庆10周年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中最优秀的影片之一。"文 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笔耕。粉碎"四人帮"以后,又重新开始创作, 197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红红的山丹花》。198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东 方欲晓》(第一部),1980年出版了《不是日子的日记》。1981年出版了 《杨沫散文选》。1985年出版《自白—我的日记》。最近又推出《青春之 歌》的姊妹篇《芳菲之歌》。 内容概要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 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林道静从小像个小狗似的成 长。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 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她愤然逃出北京的家,来到 北戴河投亲谋职,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为难之际,又 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欺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 自己的归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刹那,北平大学国文系的学生余永泽 救了她。余永泽的言谈举止打动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暂时忘掉了一切危 难和痛苦,同意余永泽的劝说,留在杨庄当小学教员,并且对教书生活 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兴趣。有一天,林道静在课堂,把"九·一八"的 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以及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激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情绪。遭到余敬 唐的冷嘲热讽。林道静辞去了小学教员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火 车,去投奔她的要好朋友王晓燕。王晓燕是和林道静同岁的高小学生, 她父亲王鸿宾是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燕现在已是北大历史系一年级 学生了。林道静在北京没有生活来源,寻找工作又到处碰壁,还险受一 个日本人的欺侮。在余永泽的柔声哀求中,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了。余 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也感到幸福和满足。但她也渐渐发现了余 永泽的自私和无情,美丽的梦开始破灭。后来她结识了卢嘉川、许宁、 郑瑾等一批爱国学生。林道静开始如饥似渴地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进 步活动,尽管余永泽极力反对,林道静还是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街,参加 纪念"三·一八"游行。后来戴愉叛变党组织,他知道的组织纷纷遭到 了破坏,许宁、侯瑞等革命学生被捕。卢嘉川为躲避敌人追捕来到林道 静的住处。当林道静替卢嘉川送信时,余永泽在家里见到了卢嘉川,他 出于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将卢嘉川赶出家门,结果卢嘉川也被捕了。林 道静终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 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是自己欺骗 自己,她终于和余永泽分手了。卢嘉川、许宁等进步学生和人士在狱中 仍坚持斗争,一些革命者被杀害了。林道静与所有进步朋友失去了联 系,她把卢嘉川临走前留下的一包宣传品拿出来,想起卢嘉川对她说过 的话,备受鼓舞。她开始独立作战。她靠黑夜的掩护到大小胡同张贴宣 传标语和散发传单。青年们看到传单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共产党又活跃 起来了,革命高潮也许又要来到了。而敌人却非常害怕。戴愉又以革命 者的面目骗取了林道静的信任,结果林道静也被戴愉出卖惨遭被捕。胡 局长又一变为党部特务,亲自出面对她利诱恐吓兼施,她不为所动。敌 人没办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务们监视着。这时她的朋友王晓燕和李槐英 来到她的身边,在王晓燕的父亲和她的朋友帮助和掩护下,林道静平安 逃出了北平,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几个月过去了,郑瑾介绍了一 位叫江华的同志来到她这里,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 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 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又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 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 斗争。在江华的直接领导下,林道静积极参与了麦收时农民抢收麦子。 她向江华提出了入党的请求。江华鼓励她勇敢地接受党的考验,由于革 命活动暴露,江华通知林道静回北平。林道静按照江华的指示回到北 平,去找郑瑾联系,没有找到。不久,林道静再次被捕。她拒绝在"自 首书"上签字,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在牢里她见到了郑瑾 (真名林 红)。林红的革命精神给了林道静和难友以巨大的鼓舞。林红被害后,林 道静揭穿了女特务,开始参加狱中的绝食斗争。后来得知卢嘉川也被杀 害了。此时,江华来到北平和获释的侯瑞开始营救狱中的同志。日寇占 领北平前夕,在同志们的营救下,由王鸿宾教授出面保释林道静出狱。 林道静来到王晓燕家。王晓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叛徒特务戴愉正在欺 骗王晓燕,而王晓燕一家没有认清他的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 在江华等人的介绍下,组织上研究了林道静的全部历史,考察了她在狱 中的表现,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化名路芳到北大做学生工作, 组织爱国学生和国民党进行斗争。由于戴愉的欺骗,王晓燕以为林道静 是个叛徒,便不理睬她。林道静在北大遭到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的毒 打。她毫不屈服,仍坚持斗争。在党的指示下,她和侯瑞积极争取王晓 燕。他们以有力的证据揭穿了混在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王晓燕开始 醒悟了。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当林道静苦闷的时候,江华又 带来了党的指示。林道静的态度更坚决果断了。她和侯瑞一个班一个班 地去发动学生,及时抓住学生的苦闷心理给予启发引导,把学生都组织 起来,几个系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一天早饭时分,江华冒着大雪来 告诉林道静,市委决定由学联组织"一二·九"大游行。1935年12月 9日,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由于发高烧,林道静没能 参加"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九"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 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 族解放的战场上来。于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迅速扩大了。为了继续 扩大"一二·九"的成果,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涌向正义的爱国之路, 为了反对出卖华北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12月15日晚,党领导学联的 负责人决定在12月16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 次号召全市的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江华连夜通知林 道静关于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北大的工作他全部交给林道静负责。林道 静整整奔忙了一夜。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 责组织,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游行示 威。一切组织布置妥当,她才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集合地。在游行队 伍中,她首先看见了李槐英——这位曾经同情和帮助过林道静的女学 生,后来不问政治,当了"校花"、"皇后",可是,日寇的暴行,终于 使她觉悟过来。王晓燕的父母全来参加游行了。工人、小贩、公务员、 洋车夫、新闻记者、年轻的家庭主妇、甚至退伍的士兵都陆续涌到了游 行队伍中来。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 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不停地前进 ——不停地前进。 作品鉴赏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 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 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描绘了当时我国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 面貌和所走过的道路。塑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卢嘉川、林红、 江华等,他们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们遵照 党的指示,领导学生运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卢嘉川把林道静引上了 革命道路,而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林红的坚强不屈、英勇顽强的精 神,江华稳健、老练的工作作风对林道静最终能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 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不仅培养了像林道静这样的小知 识分子,而且以它崇高的目标,忘我的精神培养和熏陶了众多的知识分 子,这样才能有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此外还有在学 生中宣扬悲观情调、最后又禁不住敌人的引诱变成叛徒的戴愉;自私自 利、平庸、狭隘的余永泽,他没有爱国主义的热血,整天死守着他温暖 的小窝,对投奔他来的老长工,表现得非常冷酷,竟毫无同情心地把魏 老山赶出家门,当他知道林道静跑出去送给魏老山三十块钱后,冷冷地 讽刺林道静是拿他的钱装好人。还有思想空虚、贪图享乐、最后沦落为 玩物的白丽萍。还有王晓燕父子,他们同情学生、痛恨国民党政府,但 又书生气十足,以至被戴愉利用。作者用墨最多的还是林道静的形象。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 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 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 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 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 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暂短的爱 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 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 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这 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 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 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 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 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 共产党。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 战士。作者通过曲折的情节,细腻地挖掘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林 道静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 到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林道静 的形象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 作品在结构上始终循着一条主线——就是以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由林道静带出各种人物。这样架构篇章,使得结 构单纯,严谨而完整,也正因为这样的结构,才使得林道静这一人物形 象丰实、饱满,生动而感人。同时这样的结构也很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