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课是细节的完美


  ——听课随想
  1.
  一堂课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又由若干个细节组成。只有细节完美,才能成就整体的完美。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致力于打磨自己的每个教学细节,才能最终成就一堂好课。   2.
  怎样讲难题呢?   讲难题的前提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知道难题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产生了这个困难,如何克服这个困难,怎样才能把难题变成容易题,然后教师才能开讲。此时的讲,绝不是把难题每一个步骤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把难题中困难的步骤找出来,就困难步骤中所蕴含的思维障碍作点拨讲解。也就是说,面对难题,教师不要卖弄自己的解题能力,更不要卖弄自己提前看了答案、反复备课后的解题能力,而要针对难题的思维症结点拨,给学生自己留下继续思考难题的乐趣。   3.
  "满堂灌"之所以极不可取,其因有三:一在于"满",要么是容量太大,要么是垃圾信息太多,总之,学生接受不了,接受不好;二在于"灌",教师不区分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平铺直叙一古脑儿地讲给学生,学生听得乏味,听得昏昏欲睡;三在于"堂",堂堂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教师这样的教学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满堂灌"之所以罪不可赦,其罪有四:一是导致了学习趣味的丧失,学生没有了自主思考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在学习中自得其乐的可能;二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懒学生,学生只等着老师的讲解,依赖老师的讲解,离开老师的讲解就不愿思考;三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笨学生,学生的脑力受到的锻炼越少,脑子就越迟钝;四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甚至也在制造着行为品质的差。   4.
  上课不是搞讲座,大学生的课堂也不应该是搞讲座式的,更何况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   上课本质上是一种训练,知识的、能力的、思维的训练,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不是自己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负责,而不只是对自己的"讲"负责。   5.
  "夯实基础"的要义在一个"夯"字。"夯"有三个特点:一是大力,要投入足够的力气,要有训练时间的保证,蜻蜓点水不行;二是定点,瞄准一个点打夯,东一榔头西一棒棰不行;三是连续,要针对一个点反复打夯,浅夯辄止不行。   6.
  校园虽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在很大的程度上与社会有隔,而教室与又校园有隔,于是,那些原本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鲜活知识变成了枯萎的思维标本,变成了纯粹抽象枯燥的记忆游戏。以割裂生活的方式教授死的知识,甚至为了教学的简便而刻意脱去了生活情景的水份,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思维的极大摧残。   教师必须要让"死的知识"活起来,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在教室的课堂上给学生设置生动的学习情境,把"死的知识"泡在学习情境的水份中,让它活起来,有生命,有温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7.
  一个文科教师,尤其是政治、历史教师,最优秀的教学品质应该是质疑、批判精神。政治教师、历史教师自己绝不能成为教科书的奴隶,绝不能成为教科书虔诚的崇拜者,绝不能成为教科书的传声筒,无论是从认识政治、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言,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的思维培养而言,也无论是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而言,都应该这样。事实上,质疑、批判精神应该是政治和历史老师最基本的教学品质,最基本的教学素养,否则,政治和历史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8.
  文科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走神的学生、睡觉的学生、整堂课一字不写的学生、整堂课一言不发的学生,远比理科课堂上的学生多。根源何在?根源在于课堂教学只发生在教师自己身上,而不是发生在学生身上。   9.
  不批改就开讲,这是一些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因为教师所讲并非全是学生所需,更非多数学生所需,这自然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不批改不开讲,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和习惯。   10.
  褶皱、地垒、冲积扇、货币通胀、二次函数、数形结合、情景交融、化静为动……概念构成了学科的基石,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科的体系,概念的来龙去脉构成了学科的历史,概念的运用构成了学科的能力,概念的质疑构成了学科的创新。因此,可以说学科学习本质上是对概念的学习,但学习概念又绝不是只记住概念的表述。
网站目录投稿: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