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上课、远程办公、线上购物……"云生活"成为人们工作休闲的常态,增添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紧盯电子屏的时间,增加了眼部健康受损风险。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44.8小时。在此背景下,以保护眼睛、缓解视疲劳为卖点的防蓝光镜片开始走俏。 防蓝光镜片真的有效吗?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蓝光眼镜产品,如何正确选购?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什么是蓝光? 防范蓝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蓝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研究员蔡建奇介绍,波长范围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称为蓝光,日常使用的LED照明灯具、显示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视等所用光源多是蓝光激发的LED光源。 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对人体有害。蔡建奇说,人眼对400—440纳米波段范围内的蓝光辐射耐受极低,当光强进入这一阈值时,容易产生光化学损伤。但459—490纳米波段范围内蓝光辐射对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律至关重要,可以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对人体生物钟、警觉性和情绪产生影响。 "科学有效的防蓝光镜片既要能屏蔽有害蓝光,也不能过滤有益蓝光。"蔡建奇说。 蔡建奇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无效防蓝光产品大多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对人眼的易损伤区波段范围蓝光几乎没有防护效果;另一类则是过度防护,屏蔽了有益波段范围内的蓝光光谱,使得对生理调节有益的蓝光无法进入人眼,同时镜片颜色发黄,易出现色偏,加剧视疲劳,甚至诱发近视风险。 如何选购防蓝光产品? 为进一步规范防蓝光产品,使各类产品切实起到保护眼部健康的作用,日前,新国标GB/T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已制定,并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作为标准起草者,蔡建奇介绍,该标准基于不同波段蓝光对于人体的影响差异,对产品各波段蓝光透射比分别进行了要求。比如,在415—445纳米波段范围内,光透射比要小于等于80%,而445纳米以上要大于80%。 "这样对防蓝光产品进行限制,既能有效屏蔽对人体存在健康安全风险的蓝光,又使得对人体生理节律起到调节作用的波段蓝光可以有效透过。在标准制定到发布及实施期间,很多企业都主动依据新标准对产品进行了质量提升和产品改进。"蔡建奇说。 保护眼睛健康还应注意什么? 新国标的实施,为广大消费者选购有效的防蓝光镜片提供了指引。防蓝光镜片的防护效果需要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如光谱仪等,对其在蓝光波段的透射比进行检测,消费者无法自行检测。对于防蓝光眼镜,如考虑购买,蔡建奇建议消费者选择在产品包装上明示"符合GB/T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光安全要求"或"符合GB/T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光安全及光健康要求"等类似声明的产品。 进入数字化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屏幕。为保护眼睛健康,不少人陷入误区,认为防蓝光眼镜必须长时间佩戴。对此,蔡建奇解释,佩戴防蓝光眼镜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如每天看屏幕的时间较短,且有所间隔,注意休息,可以不佩戴防蓝光眼镜。对经常持续进行高强度视觉作业的人群而言,由于蓝光可能存在的中长期累积效应,建议佩戴防蓝光眼镜。 若既离不开电子屏幕,又不愿意佩戴防蓝光眼镜,该如何保护视力? 对此,专家建议,屏幕选择方面,由于无法保证显示设备满足视觉健康要求,可以优先选择使用大屏幕。比如,目前很多手机或平板电脑都有投屏功能,若具备条件,建议使用投屏功能,在大屏幕上观看。使用距离方面,眼睛到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屏幕对角线长度的2倍以上,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较小,在看清楚的基础上,尽量保证距离在45—50厘米以上。屏幕亮度方面,若是近3年购买的主流显示产品,屏幕亮度建议设定在60%—80%的亮度区间,使用超过3年的显示屏,屏幕亮度建议设定在80%—90%以上。 此外,在周围环境方面,应保持适宜的环境光。看屏幕时,环境并非越暗越好,而是需要辅以照明,一般家居照明都可达到要求。相似的,夜晚使用台灯时,保持房间的主照明灯开启,有利于眼部健康。在用眼时长方面,建议隔段时间视远或闭目休息10分钟。如果条件允许,10岁以下青少年看20—25分钟屏幕后,应视远10—15分钟,10岁以上人群看屏幕超过30分钟,也应视远10—15分钟。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