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由中小学生家长组成的"陪读大军"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我最早接触"陪读"一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极少数中学生或大学生因缺乏自理能力而需要家长跟随照顾。自本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一心读书,纷纷加入到"陪读大军"中来。而近几年,家长陪读已经呈现跟风的态势。 不可否认,家长陪读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是,我认为,只有极少数的人需要陪读,比如有厌学、逃学倾向的学生,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等,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需要陪读。 首先,陪读是一个家庭牺牲很多东西换来的。陪读意味着父母有可能会两地分居。陪读过程中,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租房子、日常开销所产生的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陪读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是孩子独立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陪读,家长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在无意识中扼杀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陪读,会让孩子少了很多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也不利于其学会处理各种生活琐事。 再次,陪读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孩子们很清楚,父母陪读主要是想让自己能安心读书,进而考出理想的成绩。父母对孩子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多数家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都会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创设舒适、优良的学习环境,这点无可厚非,但不一定非要陪读。家长可以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定期与孩子谈心交流,帮助孩子处理好生活、学习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并于期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陪读的初衷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可是,是不是需要培读,还要根据家庭的实际状况和孩子的情况而定,盲目加入到"陪读大军"中,有时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