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校会伤人的读后感大全


  《学校会伤人》是一本由柯尔斯滕•奥尔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校会伤人》精选点评:
  ●虽然讲的是美国教育,但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唯分是图和区别对待的教育是得改改了。可是中国在教育改革方面采取的行动远不及美国。什么意识提升团体、学生行为主义项目……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大家只是提倡要实行素质教育,并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成立各种组织或团体,来反抗学校带来的伤害,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当然,这也和我们的国情有关。
  ●我对学校的重新认识来自于这本书 太棒了
  ●一本好书能让人深入思考、自我反省,更重要的是,它为那些曾经无法言说的体验和问题提供了描述的词汇。
  ●学校教育是为了让人参与而不是强迫接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不是指"都得听我的",而是我能带你自主学习。
  ●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还是不错的 教育是一朵花,需要很多人去关心,去照顾,才能更好的培育下一代
  ●学校应该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令人感到关怀照顾的地方,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爱与信任的关系营造了安全感;在这里冒险受到鼓励;在这里允许失败,大度和宽恕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去发展自己所拥有的天赋和能力。教学是一种才能、一种爱,以及一种富于灵感的激情。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艺。但学校只是学校而已。
  ●提供一个思路而已 不太适合国情
  ●期待好久了一本书,不过很失望。
  ●有点小失望吧,建设性的内容不是很多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一):那些未愈的伤,是你还没跨过的坎
  人生路漫漫,你知道,受伤总是难免的。
  如何面对伤害,才是我们能够主动选择的部分。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从悲伤的重重包裹中突围而出?有的人则越来越紧张、沮丧和焦虑?"
  上一篇书评,小白讲述了关于伤害的故事。
  这一篇笔记,小白将继续分享疗伤的方法。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二):学校会伤人
  学校应该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令人感到关怀照顾的地方,在这里人与人直之间爱与信任的关系营造了安全感;在这里冒险受到鼓励;在这里允许失败,大度和宽恕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去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天赋和能力"
  ————《学校会伤人》
  ——1——
  最近,小编读了美国作家 柯尔斯滕·奥尔森的《学校会伤人》一书,豆瓣评分:8.4分。作者一开始涉足教育领域,是深度访谈了一些对象,其中有获奖的建筑师、大学教授、天才作家等,本想从他们故事中听到充满快乐和富有成效的学习故事,然而在他们有关学校教育的回忆中,更多的是痛苦、失望甚至愤世嫉俗。
  进而作者采访了更多不同层次的人,了解了他们在学校的故事,其中的共同点都是他们幼年在学校遭遇的伤害,深深影响着他们后来的人生,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害渐微,但还是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着些许不可磨灭的阴影。
  尽管这些学校伤害的话题,在如今正能量爆棚的中国社会,显得极其负能量。但本书也是充满着希望,正如作者所言:把学校变得更好,更适于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揭露学校的弊端。
  这也正切合我们的古语:爱之深,责之切。
  ——2——
  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校常用给孩子贴标签的手段在伤害着孩子。书中提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名叫夏洛特的女孩,从小患有阅读障碍症。在学校她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保护,令她感到很羞辱。访谈中她这样说到:"学校希望每个孩子都学习如何阅读并能读的很好,与此同时如果哪个孩子做不到就被定义为失败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贴标签的一大危害是:如果孩子已经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的话,孩子就会变得麻木,失去学习的快乐和兴趣,这一行为背后是对自尊心的摧残。
  最近小编在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我们的老师一直讲她朋友儿子的故事。从小她朋友的儿子数学就不怎么好,怎么补也不怎么见效。之后,她朋友也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考的差,而因此责骂孩子,反而是和孩子一起努力。如今朋友的儿子在加拿大的大学就读经济系,成绩却是系里的第一名。
  这个故事正是"静待花开"的现实版本,它传递的中心思想乃是我们要像呵护一朵稚嫩的小花一样,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坚信每个孩子具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
  ——3——
  为何学生常常会被贴标签呢?因为学校体系一直沿用一种狭隘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智商和能力。当学生在校取得高分时,就会被亲戚、父母等人称赞"聪明",而这个"聪明"概念在大众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相反,没有得到高分时,几乎得不到任何"聪明"的夸奖,取而代之的是"愚蠢""懒惰"。
  学校用来考查学生的智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手段,而这样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言语和数学逻辑方面的智能。美国著名的教育研究学者加德纳在过去的时代中率先提出:人的智能除了言语和数学智能,还有视觉、运动、音乐、人际、内省以及自然主义智能。
  作为教师,当我们脑中有这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时,你看待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时眼界才能被拓宽,不至于被这些冰冷数字所迷惑,真正懂得他可能就是马云、韩寒、牛顿、爱因斯坦。
  ——4——
  读完此书,书却一直在对我说话:
  要像呵护一朵稚嫩的小花一样,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要像呵护一朵稚嫩的小花一样,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要像呵护一朵稚嫩的小花一样,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三):你所不喜欢自己的那些事,也许是学校教的
  如果学校会伤人,你认为会是在哪些方面呢?
  师生关系,还是校园霸凌?
  曾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高飞——一个活泼开朗的高中男孩,因为偏科严重被老师当作"差生"代表。
  一次课间,班主任捡到了男女同学所传的小纸条,因为小纸条刚好是在高飞的座位底下,于是"早恋"的帽子就被扣到了他的头上。
  虽然高飞没有否认,然而事实上,他只是给同学背了黑锅。
  成绩不佳加上早恋,多罪并罚,高飞被勒令停课。两周后,高飞回到学校,但因为再也跟不上,总体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高飞退学,和父亲一起下海经商去了。
  学校带给所谓"劣等生"的伤害显而易见。
  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学校里,老师们只以分数论英雄,却忽略了个体作为人的存在。
  而事实上,那些成绩表现不那么合乎人意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因而学习路径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学校却常是一套方法用到底,当学生不受用时,又简单地归咎于学生。
  "成人没有承担起责任,却把责任嫁接到了孩子身上。"《学校会伤人》的作者柯尔斯滕博士这样说。
  这样的错位判定,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巨大的伤害。
  也许多数人还在学校里苦苦地支撑着,而有的人则会像高飞一样,干脆放弃这个自己不适合的地方。
  我们无法确认高飞以后的生活是更好还是更坏,但在原本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被一个应该给予他教育的机构不公正的对待,难免令人唏嘘。
  太多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校对弱者会造成某种伤害,不仅有身体上的暴力,还有学习失败所造成的精神打击。然而,学校对于它所认定的强者来说就是天堂了吗?
  小爱是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从小就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你初看她,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她,就算瞥了她一眼,也只会留下一个乖巧的印象。
  因为小爱就是这么长大的。
  她根据别人画好的路径图,小学、初中再升到一个好的大学,然后进入一个稳定的单位,就这么波澜不惊地活着。
  她没有想过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她想要的,但她觉得身边的人都说这样很好,那就一定不会错。
  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早就劝诫过我们:"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然而"小爱"却大量地存在于我们中间。
  他们以别人的想法为蓝图去描绘自己的人生,却从不问问自己希望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或许在无数个空虚的夜晚,他们也曾扪心自问过,但最终他们的思维总是把自己带到那个别人眼里的"标准答案"上。
  在《学校会伤人》这本书里,柯尔斯滕博士把这称为"顺从之伤"。
  我们之所以把外界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不敢去跟随自己内心的渴望,甚至把外界的要求当做了自己的渴望,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回想一下学校的运行规则:学生是被评判的对象,评判的内容是教师灌输的知识,评判的标准是一次次的考试分数,得分越高则越优秀。知识是特定的,答案也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我们整个学校生涯都在学习如何去接近他人给定的正确答案。
  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糊里糊涂地为他人而活;有的人在成年后因为假定的权威不再存在而变得迷茫、混乱;有的人想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却发现心中空空如也——在多年的机械学习中,我们根本就没有学会如何去思考,习惯了别人给自己设定任务和规则,我们也早忘了如何去渴求。
  "代替学生思考是最糟糕的。"然而我们的学校却正是这么做的,它只需要我们顺从它的权威。
  生活中也许你还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开开心心地换了个新发型,可当不断有人说自己的发型奇怪时,刚开始的欣喜自豪全不见了,只想马上找发型师理论,并且想赶紧回家躲起来。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个著名的言论"他人即地狱",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他人的凝视下,常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而他人的言论更会使一个人丧失自我。
  他人的评价常会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上影响我们,小到一件衣服穿在我们身上是否美观,大到我们对于自身能力甚至人格的评判。
  在搜索栏输入"如何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发现很多同类的询问。
  大众心理学会告诉你,过分在意他人评价是因为不自信,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回到学校的运行机制,还记得我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是由谁根据什么来评判吗?
  你在学校里能够达到什么等级,你的优秀与否全由他人仅根据你的成绩表现来评判。好与不好,在老师给你的评价单里,在和同学的对比里。这样的思考路径早已在你脑海里训练过千遍万遍,于是你会不自觉地,让他人成为你行为的法官。
  学校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承载了人们的期望,但它看起来却和初衷有所违背。
  生活中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在学校里也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因为学校计分的体制就是让我们不断向满分冲击,然而真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接受八十分甚至六十分的情况;学校把我们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于是我们从小就得接受人是有等级的;而坐在教室里重复的讲题刷题,仿佛是在锻炼我们忍受无聊的事物……
  本书作者探讨的是美国学校的问题,但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借鉴美国而来,因此实际上对于我国教育同样也存在反思意义。但尽管学校有如此大的副作用,现今社会它还是不可取代。
  而今,完全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标准也已经开始松动,一些城市的学校领导者和老师们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去使学校变得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无可否认,整个过程会特别漫长,因为成绩导向的转变不仅需要观念的支持,更需要教育心理、神经学等学科技术的支撑。
  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是主动去界清学校带给我们的伤害。这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
  当孩子被界定为"差生"时,家长要无条件信任和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努力才是改变一切的力量,并帮助他找到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孩子幸运地进入"优等生"行列,家长在肯定孩子努力的成果时,也要支持他多进行社会实践,因为学校学习只是整个人生学习历程中非常小的一个方面。
  当然,一个思维习惯的养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了解学校对我们的伤害,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参考。
  伤痕的疗愈过程是痛苦的,但却充满希望,而只有当我们觉醒了才是疗愈的开始。
网站目录投稿:忆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