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论文与小结 一、选好题目 我所接触的许多中学物理教师,他们在论文写作中所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选题。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找不出论文的题目。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不是靠读一本论文写作的书(虽然这很有帮助),听一堂论文写作讲座所能解决的。论文选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有一个长期积累、沉淀而逐渐升华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也并非高不可攀。 我自八十年代初涉足论文写作,先后撰写过《气态方程的推广式》、《组合电容器充电规律》等文章,均石沉大海。即使是我发表的处女作《密度计刻度规律的研究》,也是完成后历时2年先后投过两个杂志社不录用,最后才由《物理教师》发表于1986年第3期。 有读者会问:你怎么想起来写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教学实践给我提出了这个题目。 八十年代初我做中学物理教师时,当时教参上介绍了密度计的刻度公式h=ρ0h0/ρ,并在推导时运用了“设浸在液体中的那部分管子的平均横截面积为 s”的假设。我想,密度计的玻璃管不是粗细均匀的,它的内壁贴有刻度纸的一端是均匀的,而另一端则略为膨大,其间还有一小段半径又很小,这就说明教参的假设只能是近似的而不是精确的。我猜想:如果设刻度部分细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则一定能推出一个精确的刻度公式。终于,我推出了一个精确的公式: 在教“大气压强”一节时,需做覆杯实验,按教材上的做法应当把杯中的水盛满,可是有时不小心会把水洒出一些,我发现这时也能做成功。于是,我萌发出一个想法:半杯水行不行?一试,果然成功。进一步,我想:写一篇文章如何?于是便有了《覆杯实验的推广与研究》(《物理教师》1987年第9期)。 论文选题应当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这样选题既准确又有实际意义,这也是论文选题的主要方法。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比如,有人写了一篇题为“轮船 摇摆的固有频率”的文章,一年后就有人写出了一篇题为“桥梁振动固有频率”的文章。可以断定,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启发。 论文选题有难、易之分。一般来说,教学专论、教学法研究的题目较难写,而教材研究、实验研究的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往往牵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而较难驾驭,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 二、树立观点 什么是一篇好的中学物理论文?简言之,能有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既不很高,但做到又不容易。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文章非常之多,实事求是地讲,好文章非常之少。原因在于,这类文章多是就事论事,一般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先引出课题,再通过实验,而后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这些例子往往是“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等。教学效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隔靴搔痒。 我的最新研究表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我曾用“人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抛 钥匙”、“匀速飞行的飞机所扔炸弹在空中排列的情况”、“匀速行驶的汽车前后车窗上两只小蜜蜂相向飞行到达另一面车窗所需时间”三个例子进行检验,发现确实可以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牛顿第一定律也真正能被学生掌握(《物理教师》1996年第3期)。我冒昧地认为,这篇文章算一篇好文章。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而“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辐合思维的重要方法, 可谓泾渭分明。我提出了新的观点:“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给出了理论解释(《物理教师》1994年第12 期)。 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有的同志认为直观性一般是科学发展幼年时期的特征,直观方法虽是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它的使用是有限制的,甚至是不可靠的(《物理通报》1989年第1期)。我则认为,直观教学不仅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同时它还是学生形象思维的源泉(《教育研究》1993年第9期)。 好文章的核心在于有新的观点。新观点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反驳其它观点而建立。总之,一篇好的文章要有自己的东西,东拼西凑的文章称不上有真正意义的论文。 三、讲究方法 一篇好的中(更多文章请关注www.HAoWord.com)学物理论文,除了有好的选题和好的观点外,还离不开好的写作方法。好的方法常常使人击节称赞,叹为观止。 比如,学生对原子核裂变与聚变原理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他们常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能量,那么重核裂变时为什么却释放能量呢?一位教师运用如图1、2所示的板画,很轻松地向学生讲明白了这个道理。 核子平均结合能为8.6mev。如果92个质子和146个中子直接结合成中等核,则应释放8.6×238=2014mev的结合能;但如果92个质子 和146个中子结合成铀238,这个过程将只释放7.5×238=178mev的结合能,然后再由铀核分裂成中等核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就可净放出 2014-1785=262mev的能量。这就是重核裂变释放结合能的道理。如图1;轻核聚变的道理如图2。(《教学通讯》1984年第1期) 上文妙不可言的方法正是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板画。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关于原子核结合能的最好文章。 中学物理论文写作中常用方法一般有列表法、作图法、近似处理法、模型法、理论联系实际写作法等等,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曾改进了固体热膨胀演示仪(《物理教学》1993年第3期),其关键在于运用了“光杠杆”放大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教师,回顾十几年来中学物理论文写作的道路,我的感慨是很深的。我觉得,中学物理论文写作成功的因素可以用杨振宁教授所说的三个“p”来归纳,那就是:perception、persistence and power。 “perception”——眼光。要知道哪些东西能写。当然,眼光的培养需要指导。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很少有人去做,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persistence”——坚持。论文写作需要坚持。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最高的顶点”。那种接到一、两封退稿信就灰心丧气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杂志上。 “power”—— 力量。论文写作需要学习,提高水平。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很难写出好论文。订阅一、两份物理教学杂志,经常阅读别人的文章,仔细加以揣摩,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第二篇:高中物理论文范文―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物理论文范文―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学生,并努力探索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991年以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特别是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五位同学分别在第22届、第25届、第26 届、第27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ipho)中获得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在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中获一、二等奖各8人次,获上海赛区一等奖94人次,10人参加国家集训队.在令人瞩目的成绩后面,一般都有科学规律的东西.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 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 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2)采用"台阶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解题方法.学生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另外出几道与这道难题内容相似,难度较小一点的题让他去做,或者是出一道内容完全不同,但所用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的题让他去做,直至他领悟出这道难题应该怎样解为止.我们称这种方法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往上爬,用这种"台阶法"进行习题教学能使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解那道难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只是我们分别从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习题教学三方面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最近笔者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最新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了《名师讲高中物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比较适合重点中学或普通中学的提高班使用,欢迎对"三点"教学法感兴趣的老师和作者联系。 第三篇:物理 专题一小结 物理 专题一小结 七(8) 符瑞煊 引言课 一、 什么是物理 研究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 物理学特点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是一门测量科学的学科。 三、 初一物理的任务和要求 1、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以自由学生实验为主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题一:测量 预备知识 <1>量具三要素 1、刻度线 2、量程 例:测力计的量程是0~5n量筒的量程是0~250ml 3、分度值 例:厘米尺的分度值是一厘米<2>国际单位制: 1、单位制 2、七个基本单位 长度的测量 1、 测量工具:刻度尺 2、 准确度 3、 单位换算 <1>长度 <2>面积 <3>体积 方法:数字×进率 4、 正确的测量方法 <1>会选 <2>会放 <3>会看 <4>会读 <5>会记 5、 误差和错误 6、 特殊测量方法 (1) 替代法 (2) 累积法 (3) 轮滚法 (4) 化曲为直法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 2、 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 1天=24h1h=60min1h=3600s 1天=86400s 体积的测量 1、 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杯) 2、 量筒使用方法 (1) 使用前认清量程,分度值 (2) 观察量筒内液面时,将量筒放在水 平桌面上 (3) 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第四篇:物理论文 《时间简史》读后感 合上厚重的书页,脑海中对无垠宇宙充满了幻想。我把自己对这个在不断膨胀的怪物写了下来并参考了一些网上的内容。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思想,希望老师能够指正。"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引用时间简史。) 我很清楚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因为我认为或许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读到这,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疑问,既然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理论上讲是光速,根据类星体的红移可以推算。不过宇宙存在一个暴胀期,此时的宇宙在不到1秒钟里膨胀了超过10^30倍,速度远远大于光速。虽然我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起码我了解到了,时间也是有速度,而且远远大于光速。我忘记了是从哪听说了平行宇宙的理论,并且我一直坚信这个理论。那么如果扭曲了空间,那么是否就会产生时间虫洞,让我们穿越到过去或是未来?时间旅行的想象首先是由整个宇宙都在旋转推论出来的。即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轨迹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假设他们的速度超过正常的速度,改变一下方向(小于切线方向),做一条弦那样的运动,他们就能用低于正常时间的时间到达没有到达的地方,或者已经经过的地方。这就是时间旅行在理论上可能。我从电视上听到过一种穿越到未来的设想。就是说要建造一条环球铁轨,上面的列车以超光速的速度行驶,也就是每秒绕地球七圈。那么列车上的时间就会减慢。当列车上的人过了一个星期后(在他们眼中的一个星期),列车停下来,他们就会来到一百年后的世界。也就是说,车上的人眼中的一个星期,在外人看来是一百年。 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设想,或者书上相对论的悖论,相对论是二项的不稳定的,它相对于每一个物体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项的,互相相对将是稳定的。实际上,第一推动即上帝的存在与否仍然无法解决,我们只能用一个假设代替另一个假设。正因为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所以更引起我对宇宙的兴趣! 第五篇:物理论文 大学物理学论文 文章题目 任课老师 上课教室 专业年级 姓名 专业 学号 联系电话 探寻宇宙终极理论 探寻宇宙终极理论 ----《时间简史》读后感 【摘要】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时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宇宙中真的存在适用于一切实验观测的终极理论吗?《时间简史》是由享誉世界的伟人---史蒂芬〃霍金撰写的通俗读物,他以其敏锐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图景"。人们在不断的认识与实践中探寻宇宙的终极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终极理论渐渐在我们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宇宙、终极理论、实验、想象 引言:《时间简史》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以及宇宙论最新的发展状况。由于针对的是非专业读者,为了不至于吓倒他们,通篇只放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它所告诉我们的不只是霍金那充满智慧的宇宙理论,还展示给我们看了一部人类追求宇宙奥秘的恢弘史诗。 一《时间简史》简介 《时间简史》共有十章,分别为:"我们的宇宙图像(our picture of the universe)" 、"空间和时间(space and time)" 、"膨胀的宇宙(the expanding universe)" 、"不确定性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 force of nature)" 、"黑洞(black hole)"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black hole aren’t so black)"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the origin and fate of the universe)" 、"时间箭头(the arrow of time)" 、"虫洞和时间旅行(wormholes and time travel)" 、"物理学的统一(the unification of physics )" 。 上个世纪的科学进展是无与伦比的,《时间简史》以最通俗的语言,对一些最古老的问题做了阐述,诸如: (一) 宇宙是什么样的 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有一个答案。虽然我们不能找到一套解释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很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的理论,每一部分理论解释有限的范围,同时忽略其他影响。这种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 的质量就能精确的计算出他们的轨道,而对于星球的结构,上面有没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 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了最重要的一点:宇宙并不是任意的,它是由确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所有的部分理论合并为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二) 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二我读《时间简史》的感受 (一) 我的宇宙观 由于本人热衷于诸如时间起源、多重宇宙、弦论等宇宙本源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中就十分迷恋如《时间之箭》、《物理之演进》、《相对论》??《科幻世界》杂志到现在也每期必看,平时也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异常深邃的问题,尝试着解释现在这个奇异的世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1】。现在看来,他老人家还是过于乐观了,宇宙中同样充满了矛盾,在几十年前还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然而现在却发现了比光速快得多的现象,如量子纠缠、某些超新星爆发速度?? 会不会在某一天,所有的物理理论都被证明有误? 人们的宇宙观是在长达几千年的磕磕碰碰中不断完善的。物理思想的进化过程绝对不像教科书中公式推导那样的平顺,也不像是由简单公设发展出庞杂系统般的一脉相承。在物理发展史当中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在分歧的思路中除了目前认为是正统的标准模型之外,还有更多美妙的错误、无用的理论、超乎当代的思想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才成就了今日物理的大业。而建构当今物理殿堂的重要支柱会不会在明天成为历史,就只能留给新一代的学者来下定论了。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仰望星空,开始试图以其深邃的思想认识世界开始,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代代科学巨人都试图去认识这个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世界,但是时至今日,还有太多太多的矛盾等待我们解决。量子理论、相对论、弦论、多维分型论??何日能统一称为一个能解 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终极理论?或许这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而已。 (二) 我对宇宙终极理论的认识 1、谈霍金对宇宙的认识 史蒂芬・霍金躺坐在轮椅上,脸上挂着他那著名的神秘微笑。他仅能靠一根手指通过一块小键盘将脑中奔流不休的思绪缓缓敲出。这位及理论物理学辉煌的成就和摇滚歌星般的盛名于一身的老人,其深邃的思想早已脱离禁锢他的轮椅,驰骋于黑洞、虫洞之间。《时间简史》给我印象较深的两章就是第一章"我们的宇宙图像"和最后一章"物理学的统一"。霍金先生以其平时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变化,并试图去改造它的故事,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论天》,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再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霍金以其幽默又不失专业性的笔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个在不断地在认识世界、预言、实验观测再到重新认识世界的故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部人类解读宇宙奥秘的史诗。【2】 史蒂芬・霍金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他首次为人们撰写了这本通俗读物,本书探讨了我们对天体物理学以及时空本质的认识的外在局限性。霍金教授以其敏锐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世界图景"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研究到1915年爱因斯坦的突破进展,直到今天的年轻卓越物理学家令人激动地新观点。 霍金也尝试着以自己的理论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统一,在这理论中不需要选取特定的任意数值去符合事实。寻找这样的一个理论被称之为"物理学的统一"。爱因斯坦用他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去寻求一个统一理论,但是没有成功。但霍金仍然相信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只不过这个终点还是需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被修改与验证。 2、寻找世界的终极原理 即使我们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这并不表明我们能一般地预言事件。我们将永远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但是如果理论是数学上协调的并且总是给出与观察一致的预言,我们便可以适度地有信心认为它是正确的。它将给人类为理解宇宙的智力斗争历史长期的光辉篇章 打上一个休止符。但是,它还会改变常人对制约宇宙定律的理解,因为真理是相对的。 欧洲强子对撞机已经启动找寻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计划,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随着一代代科学巨人的不懈努力,人类将越来越接近宇宙终极理论的门口。可能现在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还在为超光速现象烦恼不已,也可能在多重宇宙、弦论方面争论不休,或许还有很多物理学家对人择原理嗤之以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终极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的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随着一代代物理学家的努力、实验的不断深入,我相信,一种包容一切的原理将会在人类光辉的思想中诞生,只要那股渴望认识世界的热情还在,只要那股为了真理而不断探索、努力奋斗的韧劲还在! 3、畅想未来的终极理论 运用e = mc2理论,人类成功地制造出了原子弹。那么,有了创世纪的秘诀,我们又会干些什么?在物理学中,终极理论又称万有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量子论物理学家们提出的一个标准模型理论。物理学家们将把引力、电磁力与原子核力用单独一项数学定律来描述。 它将是一个简单至极的数学模型,但即使有人接受这种简化主义的逻辑,但理论上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一回事。几乎每个人都同意,即使找到了"万能理论"也不表示心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甚至物理学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或者可以相互包容。宇宙是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终极理论的发现也并不代表科学的终结。恰恰相反,发现"万能理论"-宇宙最微观层次上的最终解释,在其上不存在更高层次的理论-将为我们提供理解世界万物的最坚实的基础。这个发现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而非终结。终极理论将树立起一个不可动摇的支柱, 【3】让我们可以永远地理解宇宙。 我在闲暇的时候看完了刘慈欣的著作《三体-死神永生》,感慨颇多,其中大刘对宇宙本质的独特猜想也很有吸引力。作为一个硬科幻作家,建立在现有物理理论知识之上的猜想依然是那么迷人、自洽。比如他把我们现有的宇宙看成是由高维宇宙不断跌落而来,简单的说就是在10维宇宙中,其他几个维度不断卷 曲,最后只剩下3个维度,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宇宙模型中,他解释了暗物质的由来――宇宙中的二维碎片,平行宇宙――大宇宙之外的额外空间,大爆炸理论――宇宙维度从0维变为高维,大塌缩――宇宙从高维变为0维??另外他还大胆得提出了一个问题:宇宙现在已经被生命改变了多少,这种改变已到了什么层次和深度?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4】光速之所以是恒定的3*10^8m/s,是因为智慧文明对宇宙规则的改造所致??看似天马行空,但是在没有实验证明其伪之前,未尝不能说这也是一种宇宙观。 从大刘的例子我想,既然科幻作家可以大胆猜测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普通学生为什么不能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基于现有理论自洽的宇宙呢?也许有一天,当人类终于发现一套能解释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终极理论时,发现它与几百或几千年前的某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相似! 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想象的力量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德]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美]s・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m]. 李泳,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刘慈欣.三体・死神永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