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童子与魔法读后感字


  《童子与魔法》是一本由奥利维耶•贝拉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子与魔法》精选点评:
  ●自由的灵魂,自由的人
  ●那真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
  ●我是在基本上对钢琴女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读的这本书,因此最大的感觉是新奇,读完还在网上看了她闺女拍的Bloody Daughter和各种音乐会视频,天才的确令人羡慕,但天才可能确实也是孤独的,自由而孤独
  ●信息量好大…女神是性情中人,不错
  ●"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才华这种东西竟然还能这么予取予求。
  ●对性别概念的模糊、自由、永远学不会妥协、真实、自然、充满爱和无限温柔、拥有众多死心塌地的朋友、勇敢还有随出生就带来的对音乐的理解和在钢琴演奏上极高的造诣,凭直觉过了一辈子。贝多芬是挚爱、舒曼是深入灵魂的朋友、拉威尔是家人—在法国记者也看似懒散没有逻辑的混乱记叙里彻彻底底对阿格里奇作为一个艺术家、钢琴家以及个人的存在喜欢不已。
  ●阿格里奇神了
  ●女神不老!
  ●一看作者的国籍:法国。呵呵。
  ●补
  《童子与魔法》读后感(一):花边八卦就别说自己是传记了……
  不喜欢这本书。
  通篇可以概括为"阿格里奇有多牛"还有"大肆渲染她以及古典音乐圈的私生活",特别没有意思。
  撰写严重缺乏逻辑,一件破事儿翻来覆去的说。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钢琴家,她之所以成为顶级的钢琴家,靠的可不是抽烟喝咖啡和乱搞啊…
  《童子与魔法》读后感(二):生活中任性胡为不是艺术成功的原因。
  这书说的都是Argerich生活琐事,与艺术关系不大。不是说艺术家没有陋习,但艺术家的成功肯定不是靠这些陋习。
  作者没有打算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Argerich成为大家的原因,反而渲染艺术家的私生活,很容易给人认为Argerich的成功是艺术上任性胡为。作者的嘴还碎,不光说了Argerich,还说了Fournier太太水性杨花勾引Heifetz等等,这些陈年烂谷子在圈内早传了很多年,也不需要靠这本书来增色。将这些曝光在大众面前,不是还原艺术家的本色,更多会给人误解。
  此书下作!
  《童子与魔法》读后感(三):玛塔并未把自己带到沟里,作者勉强做到了
  我并不认同豆瓣几个评论的一星这样的差评,这本传记无论从构思或者资料丰富性来说,并不足以这样的差评。虽然有些资料的确是老梗,但考虑到大多数不了解这个圈子的人来说,还是具备一定参考性的。
  看到评论里有这样一些说法,说只写了阿格里奇的八卦,好像阿格里奇的艺术就是靠抽烟喝酒得到的——可是作者可没这么说,甚至书后的封面上把这句话注重提出来说:"玛塔尽最大可能毁掉她的艺术生涯,可是并未成功。"
  而传记自然就是由这样破碎的八卦构成的,私以为作者的问题并非八卦太多,而在于资料有点支离破碎。传记并不指望读者学到也不打算自己评论阿格里奇的钢琴技巧,何必苛求这一点?作者并不打算写出一本评传。
  正如上一段提到的,作者的问题,私以为在资料过于支离破碎。作者的文本组织方式是地点,我觉得这有点概念先行自己把自己带到沟里的意思。这么详细的八卦如果按部就班地写一部阿格里奇的编年体专辑,那么我想她的生活轮廓将更加清晰,而不是像这本传记这样连她到底结了几次婚都傻傻分不清楚。
  这种按照地点的写法导致这本传记关注点失焦,人的线索写着写着就断了。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会冒出如"咦,胡安妮塔怎么又突然出现了?她之前在干什么?","她怎么忽然冒出来五个孙辈?",诸如此类。当然我粗糙的阅读能力也难脱其咎,但这本书前后缺乏联系,人物断线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从作者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出她写一部极好的传记的野心很大,而且从翻译来看,作者语言功底也堪称漂亮。但这结构上的冒险,的确带来了诸多硬伤。勉强合格,还是值得一读。
  .S.排名第一的评论我觉得写的非常详细,吐槽的几个点跟我看的时候心里想的也一样。尼玛人家邓泰山很努力的你为什么要黑他!阿格里奇还担任了2000年的肖奖评审呢,你怎么不黑那届的第一!
  好了,添加评论。
  《童子与魔法》读后感(四):一些无伤大雅的校勘和个别段落comment
  一本书出现一些错字、或是错漏都是很正常的(毕竟厚达一本书),这不是评分打星的理由,很多也不是译者的问题,而是责编需要在编辑过程中解决的——不过大都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
  如果本书加印或是再版,希望这些我无意中看出的错误能被更正。
  .39 原文[(阿尔贝托·诺曼)"其流派缺乏一点连弓"],这边讲的一直是钢琴,我推测原文应为"legato",翻译为"连奏"较好;原文中阿尔贝托·诺曼应该属于讲究断奏(非圆滑奏)的法派弹法,所以这点也能大体对应上;译者应注解这个词;
  .51 注释[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应为"Béla Bartók"——不过这点有点较真,因为匈牙利人人名首先是姓在前名在后,第二写成Bela也不是不可接受,但"Bartók"最好还是写上注音符号(就如本书在p.72注解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西班牙名时,保留了其名字的注音符号);
  .52 全书"西盖蒂"都没有注解,考虑到无数次要人物都有个生卒年和身份的注解,西盖蒂算是和Argerich合作比较多的音乐家,不给个简单注解略显不合适;
  .52 原文[他对原谱极度的忠实态度使他从来不允许自己任意使用同行们很愿意运用的自由],我个人猜测这里最后的"自由"一词,原文应为"rubato",即"弹性速度"(或曰自由速度),译者应该注解这个词;
  .59 原文&注释[里希特Richter],应为"李赫特",当然把Richter译成"里希特"也无不可,但后文将近提到Richter十次,都译作"李赫特",导致前后不一致;
  .78 原文[通过众赞歌《基督,让我的信仰永恒不息》(BWV147)],BWV147钢琴版(原康塔塔版另有其名)的德文是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中文一般译为《耶稣,人类欲望之欢》或是《耶稣,众望喜悦》,德文无法解读出书中中译的意思;
  .84 原文[克拉拉·哈斯姬尔演奏得跟"一个用人"一样],应该是"一个佣人"吧......
  .183 注释[祖克曼(Pinchas Zuckerma)],应为"Zuckerman";
  .318 原文[问:为什么您给这本书起了《儿童与魔法》这样一个标题?]——全书的书名叫做《童子与魔法》,我估计是译者起了《儿童与魔法》这个名字之后,出版公司觉得这名字也许不太好卖,就改成了《童子与魔法》,结果只改了封面的名字,内文部分责编就没好好看了——前面讲的那些都是小事儿,但这个自己书的书名弄错,其实算是个大勺子吧;
  文中还有一两处把阿格里奇的弟弟"卡思克"翻译成"卡斯克",不过鉴于这人也不是啥重要人物,倒也无所谓了。
  后面我看得也没那么细,很多错误就得过且过放着了......
  其余个别吐槽作者的点:
  .87 原文[1949年,年轻的布伦德尔获得了第四名。1959年,刚满十四岁的波利尼荣获第三名。可以想象这个比赛的水准。]
  ——这句话写得极为搞笑,难道布伦德尔和波利尼没拿第一就代表比赛水准很高么?有多少大钢琴家从没拿过所谓大赛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三?如果可以为何不写那几次比赛第一名的名字?后来波利尼拿了肖赛第一,难道就证明肖赛水准不高?
  .239 原文[(前文是讲阿格里奇在肖赛上因认为委员会对波哥莱里奇不公,愤而退出评委会,然后决赛另一个越南拿了奖)——(波哥莱里奇)在华沙的首场音乐会门票转眼就一售而光了,而那个可怜的越南人(即后来那届肖赛的获奖者)却没有办法让演出大厅坐满、今天,我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心已经出离愤怒!!!阿姐后来讲过,她愤愤不平地只是评委会不让波哥进决赛,她自己也不是一定认为波哥应该拿金奖;后来多年后她对邓泰山(就是那个拿了金奖的越南人)也讲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也称赞过他的水平;而且尼玛邓泰山根本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好么?!?!?!波哥当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成名很大程度上是拜阿姐拂袖而去所赐,如果没有当年阿姐的拂袖而去,他的江湖名声可能也不像现在这样......而邓泰山也是极为优秀、现在也很活跃的钢琴家啊,连乃师巴什基罗夫也认为,邓泰山在弹奏拉威尔上天下无双,自己弹得不如自己的学生。
  ——当然,插一句,肖赛第一但后来堕落的人还真是有,但我们绝对可以记住其名字,而且他/她还真的有办法让演出大厅坐满......所以......能记得住音乐家的名字乃至能让音乐厅坐满也没什么......你懂的.....
  总的说来,这本书感觉就是一个不算特别内行的脑残粉,在贬损阿姐不喜欢的、或是不对付的人和事,书中充斥的那些鸡零狗碎的八卦和莫名其妙地对"性"的提及,感觉是一个嬉皮(作者),在用嬉皮的思维方式来描写一个连雅痞都算不上的阿姐~
网站目录投稿:如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