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小明 在一所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在表扬小明:"小明同学听老师的话,刚才上厕所后出来洗手,是个好孩子!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小明涨红了脸,有些害羞。 "我们请小明同学讲讲他是如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的。"同学们齐声叫好。 没法,小明只好低着头,拖着似有千斤的步子走上讲台,嘴里嗫嚅了半响,才说出话来,"老师,我没有什么讲卫生的好习惯,我,我……" "小明同学这么谦虚,不要不好意思嘛!同学们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掌声雷动。 小明急了,"老师,我真的,没有啊!" "那你刚才不是洗手了吗?"老师追问。 "我刚才上厕所忘了带纸……"哈哈哈,哄堂大笑。老师哑然。 这虽是一个笑话,却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回味我们成长的岁月里,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当众被表扬"的事件,甚至有的还是当众"被批评"、"被指责"、"被辱骂"的经验,多少次了,也许早已举不胜举了。 遭遇过这些,当时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开心、兴奋、难过、羞愧、害怕?…… 当时的你有多大?2岁、3岁、4岁、5岁、7岁?…… 这一切一切的感觉,对成年后的你的心理、人格、心灵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成长的。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会。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的现实社会中。比较"聪明",比较"美丑",比较"学识",比较"财富",比较"背景",比较"成就"。 心灵的成长需要"STROKE" 自然界里一切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与水的支持,一旦缺乏这些,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绿色盎然、万木葱茏、百花竞妍的四季美景了。整个世界将会失去鲜活与生机、青翠与活力! 生物界里,动物是依靠老天给予的自然本能的力量生存。人所不同于动物的特质是赋予自己的生命及万事万物于意义和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娅·美乐蒂认为,一个孩子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人间的:一个是"我是谁?",一个是"我要如何活下去?"。而孩子也会花一生的努力来完成这两个功课。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领导人——"人类"来讲,我们存在于这个星球上,跟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一样,需要各式各样的支持,生命方能够延续下来,包括最基本的阳光、空气、水等环境的支持。我们的肉身如果没有这些环境的支持,就像一朵花一样会枯竭死亡。人所不同自然万物的是除了身体的存活与成长外,还需要心灵的滋养方可长大,否则欠缺支持的心灵也会像花一样枯萎、凋谢、死亡。 什么是心灵的"STROKE"?一个人如何能得到心灵的"STROKE"? "STROKE"的定义是,"承认并认同存在的价值之行为"。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与自我价值感的获得有赖于他(她)在童年时期(6岁以前),从父母亲及成长环境里满足的"无条件的爱"的多少为依据。 如一个母亲常对他的儿子讲:"儿子啊,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你给妈妈的生命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与满足,将来你无论如何,妈妈都一样爱你,以你为荣。"你猜猜这样的小孩长大会怎样,不管事业、名利上如何,一定会有很高的自我评价,活得会很快乐! 可悲的是现实的世界里,太多的为人父母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随波逐流,常对他们可爱的孩子讲:"儿子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上名牌大学,老爸(老妈)这辈子就指望你了。"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他的父母完成他们未成就的心愿。可怜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生命的自主权,被当作父母实现理想的"工具" ! 而那些不知害臊的父母们却四处宣扬,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要念名牌大学。并美其名曰给了孩子许多"父爱"和"母爱",殊不知实际上这是彻头彻尾的"父私"和"母私"!他们给予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莫大的杀伤力!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交易、交换、条件。 请问,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在"要"什么?到底为"何"而活? 我们不是要"生活得快乐",而是要"快乐的生活"! 我是一切的根源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和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的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他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的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你一定觉得这位厨师疯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次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父母对子女、男友对女友、太太对先生、上司对下属的身上啊! 父母伤心:我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你却不理解我。 男友抱怨:我没时间陪你,是为了我们俩人的将来。 太太委屈: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都为了这个家。 上司气愤:我这么辛苦的辅导你,你却背叛我。 为什么我们拼命的付出,却得不到对方的满意与认可?为什么愈努力,我们的关系愈脆弱不堪?为什么我爱得愈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里充斥于耳的是如此之多的关于"付出"、"努力""爱"的悲惨故事。 不禁想问问这些"痛苦"的朋友:你是真的在"付出",还是在"索取"啊?! 生命中有些游戏规则必须了解,否则"一叶障目",就"不见泰山"了。即:决定爱与付出的,不是付出方,而是接受方。 正如上面的"厨师",决定烤鸭是不是最好吃的,不是你的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你一定要客人有和你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侵略"、"不尊重"、"强暴"——心理上的"强暴"! 我们以为在"用心的爱"着他(她),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我们以为一直默默的为他(她)"无条件的付出",而对方却认为我们在"索取"。于是我们倍觉"受伤"、"不被理解"、"不被爱",于是到处流行的是"伤痕文学"及"为什么我爱的人伤我最深"的悲情哀曲了。 试问自己:你真的有能力去爱人吗?有能力接受别人的爱吗? 爱与被爱都是需要能力的。有能力的付出、有能力的接受都是同等品质的能力。 当一个心灵匮乏的人说,他"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回应;一个内在缺少"STROKE"的人,他给了别人很多的"爱",你相信他吗?骗人!标准的骗人!连自己都没有,又拿什么去给别人?! 事实上,当我们因"付出"而觉得"受伤"时,一定是在向对方"要"、"索取"——对方的接纳、回报、支持、理解、爱、关怀。 放弃"不是我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的错误执念。认清自我的真相,以"我是一切的根源"为新的出发点,学习爱的能力。 一切从爱自己开始,只有杯子满的时候,才会溢出来。 把爱找回来 我们生命里爱与慈悲的能量,早已丰富的蕴藏在我们内心里。是成长的风沙淹没了爱的心田,还是世俗的浊气早已污染了爱的清新,使得我们逐渐丧失了爱的本能?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注意力逐渐离开了自身,心和身体、自我是分离的。我们被一股无明的力量控制着,忙忙碌碌,看起来很充实,却又不知为了什么。我们的心日益干涸、僵硬、脆裂,失去了和所爱的人的亲密交流。 有位年轻的母亲,以前贫穷的时候,很自卑,怕别人看不起,不快乐。后来一直在外打拼,事业发展的很顺。现在是一切物质都有了,还是觉得不如意。终于有个周日,闲在家里陪孩子。孩子在她的怀里甜蜜的谁着了,她无意中看着怀里的熟睡的孩子:白皙的肌肤、幼嫩的小手、平静的呼吸、清纯的面孔。突然想到平日商场里尔虞我诈、人心险恶的竞争,自己的心这么多年一直是紧张的、惶恐的,没有一刻是安详的、静谧的,而现在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没有言语,却是如此的平静、心与心的连接。她又想到多年来没有陪儿子上过一次公园、度过一次周末,为的是证明自己不比人差,到头来还是一样的不快乐。想着想着,深感愧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泪水在母亲的脸颊纷飞。 一个母亲的爱在孩子身上,母子之爱是孩子成长的心灵动力。同样,这份母爱的付出亦会滋养母亲的身心。真正的心灵之爱是同时温馨、悸动着爱和被爱的双方。 一个完美的两情之爱,不是要求两个人同时很完美,那也是做不到的。而是先承认两个人的不完美,并以谦卑的心态彼此学习、疗伤,以期创造出美满的二人世界! 一个丰富的生命离不开人际的支持与协助,我们期待在跌倒时有人帮忙扶一把,理应在他人跌倒时主动上前搀扶一把。同样的,我们喜欢看到别人对我们漾溢笑脸,请务必率先在他人面前展露笑颜!这是古老的"人际互酬"原理。 爱,不要等到明天 世上什么药都卖,就是不卖后悔药。有一样东西也是过期不候的,那就是——爱。对一个垂危的病人来讲,你不能等到明天再给他(她)输氧,否则他(她)就会失去生命;对一个挚爱你的人而言,他(她)的心可能等不到明天,假如他(她)现在得不到你的爱的滋润,也许他(她)的心灵会从此破碎! 在一个成长课堂上,有位中年男子流着泪分享他的故事。他和他七十多岁的父亲关系很僵。他有三年没去看老人家了。前一天晚上,训练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陪父母亲聊天。他照做了,当他在夜色里敲开他父亲的房门时,老父亲异常高兴,他哆嗦着叫着他的名字,"你来啦,快进屋。"他陪老人家聊天、下棋。看着老人精神如此好,儿子的心也感动了,觉得自己对不住父亲。他们一直聊到深夜。第二天,儿子又去上课了。当上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妹妹托人让他回去,说他的父亲病了。谁知道,她的妹妹骗了他,其实,早上他离开没多久,他父亲的心脏病又犯了,送到医院紧急抢救无效,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家嘱咐他妹妹不要让他知道,不要打扰他上课。这位中年同学此时已是泣不成声了,全班同学也都感动的一起掉泪。他最后请他的同学一定记住这句话:有爱就不要等到明天,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是的,爱就是如此,无法期待明天。 藏在心底的不是爱,惟有用行动表达、让对方感受到的才是真爱! 爱在当下。 有人问,为什么诗能打动人心?答案是,因为它是简单的语言加上心灵的过滤。 我们无法渴求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怎样去爱别人。 有爱沐浴的生命,心会更柔软;有爱支持的生命,心将不再孤独;有爱陪伴的生命,心会远离恐惧;有爱存在的生命,心将永远不再受伤! 爱让我们活着,并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