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 作者:刘臣彬 第一部分,中医教科书所论瘟疫。 一、概说: 瘟疫是感受疫厉之气所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内经.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论大小,病状相似"。清代叶子雨说:"疫者,犹徭役之谓,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比户传染"。由此可见,瘟疫是指传染性剧烈的疾病而言,虽与温病同类,但流行的大小与发病的缓急、大有不同。 本章所论,主要是以吴又可、余师愚所论之瘟疫为主,因吴氏所论为湿热之疫,余氏所论为暑燥之疫,各有其代表性。 二、成因 瘟疫的成因,主要是感受疫厉之邪气,至于疫厉的形成,叶子雨认为是:旱潦、兵火之余,烈日郁蒸尸骸之气,与亢胜之气混合,化为疫厉之毒,散漫于天地之间,沿门阖镜最易沾染。由此可知,疫厉之气是不同于一般六淫之邪的。 三、病机 (一)、湿热疫 本病邪由口鼻而入,舍于伏膂之内,附近于胃,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故初起憎寒壮热,嗣后即但热不寒,日晡益甚,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舌上苔白如积粉等湿热秽浊遏于募原的症候。热淫于外,则有太阳表证,内溃化燥,则有阳明里症。它与外感温病初起由卫至气的机转不同。 (二)、暑燥疫 本病是淫热火毒,盘踞阳明,上扰神明,内攻脏腑,故初起既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两目昏瞀,腰如被杖,腹痛如搅,吐泻兼作,躁狂不安等表里脏腑热毒炽盛症状,此时,气血内燔,五液被煎,其变最烈。余氏所论,最显著的是有发扬性与郁遏性两类,前者热毒尚易清解,而后者险恶丛生。 四、辨证施治 温热疫和暑燥疫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大抵湿热之疫多兼秽浊,邪在募原半表半里之分,有外出于表,内入于里两种,故治疗以疏利透达为原则,不可用强汗或攻里之药徒伤正气。暑燥疫则以火毒为重,治以清热解毒为原则。尤禁妄汗妄攻。 (一)、湿热疫 1、初起憎寒壮热,嗣后但热不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疼。其邪在募原,治以达原饮。 本病初起,虽似伤寒,但来势急骤,寒热俱重,这就与伤寒的寒重热轻不同,且本病不经汗解,很快就但热不寒,不若伤寒表解后,热邪内传,阳明证才能出现。但热不寒,脉数不浮,更可作为并不在表的辩证依据。由于湿浊热邪,遏于募原,浮越于太阳之经,所以憎寒壮热,头痛身疼。热盛于里,所以脉象见数,而发热日晡益甚。除上述脉证外,其舌苔必见浊腻,甚至状如积粉,是湿挟秽浊内阻之象。所以称它为湿热相搏之疫,故用达原饮直达募原,透达郁遏之邪。本病邪不在表,所以忌用发汗,胃腑不实,所以忌用攻下。热中有湿,则不能单施清热,湿中有热,犹忌片面燥湿。故本病初起汗、下、清、温皆所禁忌。 达原饮(参《瘟疫论》) 槟榔10克、厚朴5克、草果5克、知母5克、白芍5克、黄芩5克、甘草2.5克 水煎服。 注:这是原版剂量,临床运用时,建议加10倍。考虑不加计量,药量不足,达不到饱和度,起不到作用。其他方剂剂量,由我编写,根据临床经验添加。 槟榔、草果、厚朴温运气机,疏利湿滞,知母、白芍滋阴和血,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合同以达募原之邪。 2、秽浊较重,舌上苔如积粉,服达原饮后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达原饮加大黄下之;如果下后热渴少减,继而复发,舌变黑生刺,鼻如煤烟的,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湿热秽浊壅遏募原,不从表分透达,而反化热内传阳明,所以原来的如积粉的舌苔,转为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乃募原湿浊之邪,仍然锢结不解,内传阳明之热,逐渐化燥阻塞胃腑,故再以原方加大黄,以透募原之邪,撤阳明之热。但本症势烈变急,邪毒重者,每多一日数变;若下后病逝虽然稍减,迅即复烦发热,舌由黄边黑且有芒刺,为邪已化火而成大热大实之症。此时必有胸腹满痛等症,病变至此,阴津有立亡之势,故主用大承气汤急丅热实,以救将竭之阴。 达原饮加大黄方,即达原饮加大黄。 大承气汤: 大黄25克(后下)、枳实15克、厚朴15克、芒硝(冲服) 水煎服。 3、募原疫邪内传阳明,壮热口渴,脉洪数,大汗出,舌苔黄,白虎汤治之。 壮热口渴,苔黄脉数,系募原疫邪化燥内传,燔炽于阳明的证象,故以白虎汤,清泻阳明之热。 白虎汤: 生石膏100克、知母25克、甘草25克、粳米25克 水煎服。粳米一般用淮山药代替。 4、温疫发斑,色紫赤,烦渴狂言,脉洪而数,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治之。 疫毒化火,津液被灼,则口干渴饮,燔灼营血,则外发为斑,神明被扰则狂言乱语,故用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以清火解毒。 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 犀牛角25克、玄参3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30克、甘草25克、粳米25克、黄连25克、黄芩50克、黄柏15克、栀子25克 水煎服。 按:火毒俱盛,病势颇重,故需化斑汤清热化斑,凉血解毒,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 (二)、暑燥疫 1、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两目昏瞀,骨节烦疼,腰如被杖,烦躁谵妄,甚则吐衄,口干焦,舌上生刺,吐泻腹痛,脉沉而数,清瘟败毒饮治之。 火毒之邪,淫于肌表,则恶寒发热;内扰神明,则烦躁谵妄;上攻则头痛如劈而呕;下注则腹痛而泻;此即《内经》所谓"冲上,皆属于热"、"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候。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则为吐衄;津液消灼则口干唇焦,舌上生刺,火毒充斥表里三焦,病逝至为危急,故用辛凉重剂合咸寒甘苦败毒之品,兼清表里气血之邪热,以解毒避瘟。 清瘟败毒饮(参《疫疹一得》): 生石膏300克、犀角30克、黄连20克、栀子30克、知母30克、玄参30克、甘草30克、连翘30克、竹叶30克、黄芩30克、牡丹皮30克、桔梗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 水煎服。 犀角用水牛角代。 按:《温热经纬》云,"此十二经泻火之药也——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以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泻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泄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阴扶阳,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附:加减法 (1)、若见疹色青紫,紧束有根,此胃热极盛,血气反瘀滞不行,加紫草、红花、桃仁、当归,以活血清热。 (2)、若斑疹,神昏谵语、合以牛黄丸、紫雪丹开窍泄热。 (3)、若斑疹外出不快,而见腹满胀痛,大便秘结等症,此里实而气机壅窒不通,合以调胃承气汤下之。 (4)、热邪伤筋,筋惕肉瞤动者,去桔梗之开肺,加菊花、龙胆草清热泻肝。 2、若初起六脉细数沉伏于内,面色青紫,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头痛如劈,腹痛如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痛苦难以名状者,谓之闷疫,先宜急刺曲泽、委中,内服紫雪丹和大剂清瘟败毒饮。 本证是疫毒深伏于内,不能透达于外,以致气血壅滞不畅,而出现一系列的危急症状。如不迅速抢救,很快就会死亡。故急刺曲泽、委中二穴,以泻血分之火毒,然后再内服紫雪丹和清瘟败毒饮。以开达内壅之邪,清透郁伏之火。 紫雪丹 3、初病周身如冰,色如蒙垢,满口如霜,头痛如劈,饮热恶冷,六脉沉细,投清凉热剂,身忽大热,脉转洪数,烦躁谵语,大渴思水,宜再以清瘟败毒饮增石膏、丹皮、犀角、黄连剂量,并加黄柏以治之。 本证火毒深伏,邪不能达,故初起出现的症状,与虚寒相近似。辨证要点,在于色如蒙垢,满口如霜,头痛如劈等症。所以服清热剂后,邪得外伸,真相始露。故宜再投清瘟败毒饮加味以清火解毒。若见周身如冰,以为寒证妄投桂附,必致不救。 4、疫症瘥后,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宜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治之。 此为疫症瘥后,余热未净伏于包络所致。故以万氏牛黄清心丸,清泻包络余热。 万氏牛黄清心丸(万氏方): 牛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辰砂 按:本方以黄芩、黄连、栀子泻火,郁金芳香开窍,辰砂镇守心神,合以牛黄以透包络之热。 结语: 本章所论主要是以吴又可、余师愚两家所论之疫,分为湿热疫、温热疫两种类型。 湿热疫为邪在募原,证见寒热脉数,舌上苔如积粉,甚或满布无隙,治宜燥湿避秽以达原饮为主方。邪若化燥传入阳明,以白虎汤清泻邪热,若入腑或实则用承气攻下;若深入营血,或扰乱神明,则用凉血解毒。 暑燥疫系淫热之邪为患,见症为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头痛如劈,腹痛吐泻,甚或斑疹昏痉,治应大清火毒,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随症加减。 同属瘟疫,而其因证脉治,各不相同,可见临床治病,绝不能以病名印定眼目,必须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处理。 注:以上是1960年版《温病学讲义》,由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五院编辑的教科书。 第二部分: 瘟疫百验方: 建国前出现瘟疫,诸药无效,沈阳三台子一个老中医记录了这些处方,治疗了当时瘟疫,是手写稿件。 瘟疫真方2 瘟疫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两目胀痛.进一步发展,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遍身出斑疹,手足不能转动,呼吸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乃至不治。初发病时,极似感冒,如果错误当成感冒,伤寒,一旦用麻黄、桂枝、羌活、葛根、荆芥、紫苏、柴胡、防风、白芍、等药,错误去发汗解表,于是汗多亡阳,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出现口渴、大热、汗出、烦躁、脉洪,理应用白虎汤加天花粉治疗,反用焦三仙、厚朴、大黄等药, 健脾泻下,胡乱补泻,终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传染,症状相似,逐渐加重、患病早期,舌苔白腻,极似湿气盛,舌苔白如积粉,实是瘟疫特殊标志。先入卫分,后入气分,再侵营分,又进血分,入侵肺卫肌表,表现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全身关节肌肉不适、疼痛,麻木,脉必浮数,舌尖红苔白、用清热解毒之药,从卫分治,一、二剂即解。如口渴,烦躁,大汗出,脉洪大,舌红苔白腻,黄腻,病入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如果烦躁,渴重,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实大,病入营血,必须加、犀牛角、生地、玄参、丹皮、地骨皮、天冬、麦冬,滋阴之药。再出现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谵语,舌红干裂苔黑,脉洪大滑数,弦大实数,弦大滑数,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黄汤、白虎汤、清瘟败毒钦,安宫丸,合起来加减化裁。 瘟疫百验方: 第一方:恶寒,发热,咳嗽,舌质略红,苔白,白如积粉,六脉浮数,右寸滑大,病入卫分。清热化痰。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桑叶25克 汉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陈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叶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脓血加鱼腥草30克 败酱草30克 北重楼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付,未愈者,必烦躁,口渴,六脉弦细而数,或数软无力,病放营分,滋阴清热。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竹叶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30克、 川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痒加地肤子30克、 白鲜皮30克、 徐长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病入气分,加生石膏10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热、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紫红、或红而干裂,苔黄腻,或黑苔,六脉弦滑实大,伴有口鼻流血,为病入血分,当用大量滋阴药。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50克、 木通30克、 竹叶25克、 川贝母2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栀子30克、 连翘5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煎服.高热抽搐,角弓反张者,加羚羊角丝5——10克。 神昏重加牛黄、冰片、朱砂各3克,研细冲服。 口鼻流血,加仙鹤草100克,刘寄奴75克,侧柏叶50克。 脉促加人参15克 忌口:水产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各4天。 第三部分: 附一病例,男孩,10岁,不注意卫生,感染时邪,初起发烧,身疼,经用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青霉素V钾、罗红霉素消炎,氨酚黄那敏颗粒,约过五日,热退咳嗽,又加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等药,咳嗽渐渐加重,乃至10多日,咳嗽成宿,伴随咳喘。舌尖略红,苔白腻,脉象右寸部滑大,六脉滑数。结合近期医院病历,凡是挂滴流消炎无效,住院1个多月还咳嗽,甚至喘着,号脉皆是右寸部滑大,六脉滑数,数。思之,乃病毒感染所致病症。数日中一直研究用药,反而加重之案例,考虑是病毒,否则西药抗生素、止咳平喘中成药,不可能效果不佳。参考手写稿资料,黄芩清热止咳,专职治疗热咳,鱼腥草、败酱草近代治疗肺炎必用之品,板蓝根抗病毒效果好,甘草重用2——3两止咳显著,量小不佳之理论,有喘加杏仁,治疗平滑肌痉挛治哮喘,量大有毒。组方如下: 黄芩50克、鱼腥草50克、败酱草50克、甘草100克、板蓝根50克、杏仁10克 水煎服。 吃药过程中,停用所有中西成药。忌口,不吃鱼鳖虾蟹7天、黄豆及豆腐制品4天、小米5天,只吃中药4天痊愈。 总结:所有中成药,治疗无效,原因是中成药属于中医丸散类范畴,丸散者缓缓图治也,剂量小,达不到疾病所需要的饱和度,因此,效果不佳。汤者,荡也,含有推墙倒壁之功,剂量大,含有扫荡之意,因此投药后,立刻好转3——4天,而病愈。之后,推荐近期所有发热、咳嗽、乃至出现喘者,皆愈。 2020年2月1日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