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消风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具有消风清热之功效。主治血热生风、风燥所引起的脂溢性皮炎,人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舌质红,脉弦滑数。 名称 凉血消风散。 别名 消风散《外科正宗》卷四。 出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 消风清热。 歌诀 凉血消风蝉苦参,当归生地甘草荆;石膏知母白蒺藜,风热疮之血燥证。 组成 生地、生石膏各30g,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g,蝉衣、生甘草各6g。 功用 消风清热。 主治 血热生风、风燥所引起的脂溢性皮炎,人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舌质红,脉弦滑数。 加减化裁 玫瑰糠疹,加紫草;人工荨麻疹,加紫草、桃仁。 凉血消风散《外科大成》 凉血消风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外科大成》卷四。具有散风清热,润燥止痒之功效。主治以风邪为主因,包括风、湿、热、燥所致的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白疟,瘾疹,湿疮,尿布皮炎,皮肤癣菌病,钮扣风,日光性皮炎等。 名称 凉血消风散 出处 《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石膏、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甘草、木通 功用 散风清热,润燥止痒 主治 以风邪为主因,包括风、湿、热、燥所致的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白疟,瘾疹,湿疮,尿布皮炎,皮肤癣菌病,钮扣风,日光性皮炎等 组成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石膏、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饭后二小时左右服。 功用 散风清热,润燥止痒。 主治 用于治疗以风邪为主因,包括风、湿、热、燥所致的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白疟,瘾疹,湿疮,尿布皮炎,皮肤癣菌病,钮扣风,日光性皮炎等。 方义 本方针对风湿热燥四邪而设,但以祛风见长,方中荆芥、防风、蝉衣、牛子疏散风热之邪为君药;石膏、知母、生地清解热邪,苦参、苍术、木通燥渗湿邪为臣药;生地、麻仁、润燥,当归养血润燥,且能活血协助祛风,合"冶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加减化裁 若瘙痒重,可加白鲜皮、乌梢蛇。 附注 为《外科正宗》卷四"消风散"之异名。 附方 名称:凉血消风散 组成:生地、当归、荆芥、蝉衣、苦参、白蒺黎、知母、生石膏、生甘草 主治:血热生风、风燥所引起的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舌质红,脉弦滑数 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消风清热 重要文献摘要 《外科大成·疿》:"痛者先如水疱作痒,次变脓疱作疼,由肺热、脾湿所致,宜凉血消风散。" 《中医皮肤科古籍精选》:"清热散风,凉血除湿治之,凉血消风散是也,外以蛇床子散,或诸疮一扫光搽之亦效,兼戒口味自愈。" 古方摘录凉血消风散 处方生地30克、当归9克、荆芥9克、蝉衣6克、苦参9克、白蒺藜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消风清热。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本方从《外科正宗》消风散增减而成。生地,当归、甘草凉血润爆;知母、石膏清肌热;荆芥、蝉衣消风,苦参、白蒺藜祛风止痒。适用于血热生风、风燥诸证,舌质红,脉弦滑数。治玫瑰糠疹可加紫草凉血清热;人工荨麻疹加紫草、桃仁。 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