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在当代经常出现的地方大概是教科书了。小到几年级,大到一个研究课题,在语文课本里在历史课本里。无疑,在当代鲁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在的教育界不断地出现"把鲁迅赶走"。 本文就来大致讨论为何不能将鲁迅从教育界"赶走"。 关键字:教育界,鲁迅,当代 为什么说不能"把鲁迅赶走"。鲁迅对于现代的中国是一种当下就存在,是"现在正在进行时"的存在,是之前一直在,现在也在,以后同样不可以不在,这和中国当代的其他许多作家是不一样的,当代出现的大部分作家会随着时代慢慢退化,不再和起初一样受人关注大放异彩。有人想过把鲁迅送进博物馆,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跟当代时事无关的存在。这个问题像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当下,中国人已经不是奴隶了,也不需要用自己的血肉来筑长城,同样也不再是被人侵略的黑暗的时代。那为何我们依旧不改一改歌词?改成更符合时代的歌词?为何我们不换一换鲁迅的作品?换一些不是那么生涩难懂的文章? 在当下的中国,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批判性资源。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近些年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成为一个强大的思潮,鲁迅对这些论题的论述非常切合、深刻。我常常从鲁迅那里寻找资源,因为第一他是原创性的,第二是源泉性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有"最危险的时刻",这样的作品、歌词不止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也让我们反省当下。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文化的大环境里经过毛泽东时代鲁迅已经被神话了。鲁迅在中国的价值,用毛主席的话说,在封建社会,能称得上圣人的是孔子,而在现代中国,能称为圣人的就是鲁迅了。因为他写的作品,深刻地抨击和剖析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劣根性,如奴性,如精神胜利法,如看客心态,并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封建的专制制度与封建的传统文化。随时时间的推移,鲁迅这一角色似乎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不过他在任何时代都是在中心、被热议的对象。首先,《狂人日记》一出现就引起社会注意。到了后来的左翼更是如此。当然正统的中心人物一定是胡适,可以和胡适相对抗的就是鲁迅。鲁迅的悲剧也就在这里:第一个悲剧是大家并不真正理解他,所有人都在谈论他,他几乎和胡适同时进入教材;第二是没有找到真正对手。鲁迅在和陈垣论战的时候说过,我希望有人来批评我,言下之意是你们都不是对手。陈垣对鲁迅的批判在今天看都是低水平的,鲁迅的思想是越撞击越精彩的,(没有对手)从今天看是很可惜的。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鲁迅是语言典范,是现代中国文学白话文的典范。让孩子学中国语文,中国现代白话文典范应该是三个人――鲁迅、周作人和胡适。胡适的语言比较简练、规范,再加上冰心、朱自清,一代一代中国人都是通过他们学习语言的。学生每天在学习的如何写作,鼻祖不就是鲁迅吗? 如果想要留下鲁迅,不止文人,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就要接受鲁迅青少年要怎样接受鲁迅?试着交和他交个朋友?但是想想,私交鲁迅应该是很难的,因为他太怪、个性太强。这点从他的家庭生活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家庭生活有一个巨大的悲剧就是许广平并不是真正地理解他。许广平始终把鲁迅看作老师,这在夫妻关系中是不恰当的。比如许广平后来回忆提到,鲁迅常常因为她不知道的一句话生气,然后鲁迅就躺在阳台上――这是他非常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以我的理解大概就像他说的自己像一头"牛",回到大地上、躲进丛林里,就像受伤的狼舔干净自己的血迹。海婴也学着爸爸躺在阳台上,看得许广平哭笑不得。放在我们现在来看这样的朋友相处起来也是不太容易,不过也会让人释怀,每每读他的作品总会有些灵魂得不到契合。我们时常会说知人论世,让青少年接受鲁迅,不如先让他们接受那个时代。之所以会感觉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除了语言的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无法感受到鲁迅本人当时的那种心情。痛苦的,无助的,歇斯底里的・・・・・・也许当真正的了解了他所希望的,就会懂得他所要表达的。 鲁迅教给了我们那么多,从个人到民族再到国家。有人想把鲁迅从现代教育里移走,无非是因为他"跟不上潮流"。可事实并非如此。 如何看待平民?鲁迅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同情,另一方面绝不美化和理想化,他很清楚自己和底层人民之间的隔膜。他写的农民是他看到的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这一点他很清楚。鲁迅一生其实和农民没什么联系,小时候祖母在农村,也就看一下。鲁迅作品里形象只有两类型,一是底层人,二是知识分子。他笔下的农民都是有象征性的,闰土是一个漫画式形象,鲁迅没有进入闰土的世界,从来没写过农民家庭,只有街道上、在路边的农民。这和写知识分子完全不一样。鲁迅绝对不说自己是代言人,他只写出他看到的他们。这背后有一种乌托邦的想象。知识分子和农民是平等的,这也就意味着并不互相了解。对农民的弱点看得非常仔细。 如何看中国?鲁迅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我在很多场合都喜欢引用鲁迅的这句话,"你要看中国,不能看帝王将相,要看地底下的人。有一些真正为中国奋斗,不断奋斗又不断抹杀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如果你看当下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会非常失望。鲁迅并不是悲观的、虚无的,总谈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之类的问题。 怎么看待中国的改革?鲁迅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曾经阔气的人要复古,正在阔气的人要维持现状,还没阔气的人要改革",这就无须再说了。现状大家都谈改革,要看改革的推动力是什么,利益需求,才能看清改革。 怎么了解中国国情?鲁迅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中国有的地方在用电灯,有的地方在用煤油灯,有的地方是汽车,有的在用独轮车――中国把各种东西凝聚在一个时空里。我看了大受启发,中国社会空前的复杂,用通俗的话说,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挤在一堆。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很难用一种观点去面对现实。 等等,怎么可以说他过时呢?鲁迅是一个本体,每个人在不同时代接近的方式是不同的。鲁迅是我的精神指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背景是所有人都在摆脱当时集体主义、政治主义对人的束缚,更要强调个人的创造。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鲁迅是有各个层面的,有世界层面、民族国家层面、社会层面。 随之而来的又一个问题,为什么除去教育,在其他方面谈到鲁迅的少之又少呢?除了一些客观的没联系因素,当然现在还有很大的背景,你可以注意到,官方越来越回避谈论鲁迅。但因为有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不能彻底否定。这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鲁迅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到底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事实上任何学术,比如说儒家,都是有杰出的人――王阳明、朱熹,才能成为儒学。儒学不仅是孔夫子的言论,还有后人的发挥和创造。鲁迅也是这样,面对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他只能给你启发,不能给你答案。我不是在重复鲁迅的话,而是用他的某些思想来映照现实。我相信所有的鲁迅的阅读者,甚至是中学生,都能有发挥的余地。鲁迅就成为一份公共财产,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当时的鲁迅研究被毛泽东的"鲁迅论"所笼罩,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要突破毛泽东的鲁迅,让鲁迅研究回到鲁迅那里去",这和八十年代的思潮是直接相关的。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我对自己有一个反省,我们太强调个人发展,社会性被忽略了。特别是社会出现两极分化之后――顺便说下,鲁迅对我自身最大的影响是自我反省。比如说我在分析两极分化的时候,会反省,两极分化发生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太注重自己了,忽略了社会的大多数。当面临着"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战的时候,我对二者都有理解,但都不满足。我要寻找另外一条路,仍然是在鲁迅这里找到。一个是知识分子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是批判性的,永远是边缘性的。第二是,知识分子是站在平民这边的。 有趣的是他认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是自己,后来有所转变,和左翼文联分裂有关系,他认为左翼文学是和劳动人民同命运共抗争的文学。另外,他对左联一开始就是有保留的,他很清醒,"我又当一回梯子了"。鲁迅是少有的清醒,他也有特别痛苦的地方,他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当然这和现在的看法有所区别,现在对民国又过分美化。当时反抗国民党有规模的组织只有共产党,这是他看重的。这就是启蒙主义的局限性,"我的文章像一箭之投入大海,不会起半点波涛",我到现在仍然有这个体会,所以必须和社会的反抗力量结合起来。鲁迅对农民革命有经典的论述,农民革命不过是换一个皇帝,他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他也没有别的支持。"革命胜利了,我第一个逃跑,因为第一个被抓的是我。"他晚年极其痛苦,在遗嘱中说:死了,葬了,拉倒。他的个性可能许多人不会喜欢,批判别人时他是抓住一点不计情面的,这样可能会很深刻,但同时也有可能会造成对个人的冤枉。比如说"西崽"这个概念,本来极深刻,但是加到林语堂身上是不公允的。但这种偏激并不是他深刻的源泉。这是他的笔法,人是很复杂的,也不完全是笔法。当然鲁迅是没权的文人,所以这是无所谓的。对于这一点,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的,但又不得不佩服鲁迅的深刻性。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在当代中国,学胡适变‘戏子’,学鲁迅变‘流氓’。" 为什么说是"流氓"呢?鲁迅提出新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有两个地方,一是他对自由的态度,二是强有力和自由是矛盾。平等和自由是矛盾的。这样的命题可能到今天都很难解决。当强有力的统一、平等来扼杀自由的时候,鲁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当然他最终是会反抗的,大家坚信不疑。但他至少是困惑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仰。常说鲁迅的弱点也是民族的弱点,就是不谈信仰,西方总有宗教主义的约束在那里。鲁迅支持个人意志,尼采对他有深刻影响,一切自己做主,他有强大的超人的个人意志。我们可能有更多柔软的部分,使得自己不能像鲁迅一样,始终是一棵独立的大树。曾经也看过这样一个对比,把鲁迅和卡夫卡相比较。比如对父亲的态度,时间都很接近。但他们的区别在于,卡夫卡是生前寂寞身后热闹,而鲁迅是自始至终都很寂寞。卡夫卡是奥匈帝国的后代,鲁迅是大清帝国的后代,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另一件比较有趣的事,鲁迅对现代美术有很深刻的理想,《野草》是语言的冒险,因为他的风格是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因素。所以鲁迅身上有很深的艺术家的气质,它始于日本和德国。鲁迅和德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鲁迅语言的音乐性,现在很难深入研究,但这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鲁迅把汉语的可能性发挥到极点,这是和周作人有所区别的地方。周作人有一个概括:汉语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游戏性。周作人一直有梦想把华美的骈文引入现代汉语中,但他没有做到,鲁迅却做到了。比如《故事新编》,完全是先锋派小说,虽然他和西方现代派理论接触不多,大多是从艺术上接近的,但我恰恰认为艺术可以抓住现代派的核心。鲁迅文字的游戏性装饰性都发挥到极点,所以看了韩寒的文章后,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会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就他的创造来说,最高峰还是《野草》。《野草》的奇特想象、对形而上的思考,我们今天还是研究不够。虽然如今做了很多的鲁迅研究,但仍然有许多领域我进入不了,比如和德国的关系、和西方音乐绘画的关系、和佛教的关系总有一些没有涉及到。有的人活着是复杂的,有的的人死了依旧复杂着。 这么丰富、奇怪又有趣的一个人,如果从历史上去除,中国文化未免太单调了。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读鲁迅会觉得他是荒谬的。而当你困惑、不满的时候,读鲁迅是最好的出口。把鲁迅从教育界"赶走"岂不是"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