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璨 陈倩倩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与转载,教育工作得以在网上实现。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大群体,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的正负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的正负影响,提出巩固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和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措施,为网络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信息讨论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25.4%,是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2]。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之一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与传播中,网络舆论也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舆论采取对应措施,是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及一般特点分析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 对于"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此理解众说纷坛。学者喻国明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民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3](P227)而陈力丹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4](P59)在笔者看来,网络舆论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网络舆论就是受众者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广义上,网络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在互联网上,既有传统的大众传播,比如新闻媒体通过网站发布新闻供大众浏览或收看;也有新兴的人际传播,如在线论坛、QQ、微信、微博等。因此,广义的网络舆论基本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既有经过精心选择的经由传统新闻媒体表达的新闻舆论,也有未经任何过滤的公众舆论;既有各种利益集团及其代理人故意制造的舆论"气球",也由来自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5]在对于网络舆论的討论,笔者更偏向于广义的理解,从不同形式获取到的信息,对信息的接受和评论,这其中就包括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并且它们的主体也是多样的,这就会让网络舆论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在本文中,笔者将主体范围限定于校园内的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 (二)网络舆论的一般特点 鉴于对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网络舆论,这些舆论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产生的影响往往取决于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传播的交互性 这里交互性的含义大多指的是在网上信息的发出和接收、转发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都使得传播者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反馈,在这过程中,校园内的受众可以根据看到的信息进行不同的互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大的舆论导向,甚至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和演变。[6] (2)网络舆论内容的开放性和难控性 新兴的互联网上,由于每位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都随时可能成为传播者,并且任何一条信息的发布不需大规模、有组织的专业设备和审核程序,因此形成了网上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笔者对于开放性的切身感受就是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掩藏身份,因此这种"交互式"讨论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最真实的想法,从而随意发挥出心底的欲望,容易引起不同人内心的共鸣。 网络舆论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很难对舆论的内容进行控制。互联网是自由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在网络上匿名地发送信息、参加讨论都相当容易,信息也极易被人截取、更改和伪造。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理论上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传播者。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群体来说,是难以把握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的控制。不可能在"信息这条光速轨道"上审查每一条言论,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这就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 (3)网络舆论传播主体的不确定性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是媒体与受众沟通的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众的主动性增强,谁都可以充当信息的传播者,致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个消息发布出来后,接收信息者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随时在网上发布信息或改写信息,同样也做到了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对于受众来说,网上的信息的突然丰富,给予了受众强烈的感官冲击,一开始自然饥不择食。这就会导致了一个负面效应,那就是宏观上舆论导向功能的减弱。舆论无节制的扩散不利于民心的凝聚,甚至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群体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学校内,教师的教育引导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想保证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功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由于大学是一个较自由的学习环境,而在课堂上,只有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这个单一的教学过程。师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方式单调。因此,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想法,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网络平台的搭建打破了这一局限性,网络舆论传播的交互性能使教师与学生聚集在网络中,在没有地点、时间的限制下沟通、交流,这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对于促进教师科学合理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匿名性的特点,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组织学生以匿名形式在网络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发言,做到维护学生隐私,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最真实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网络舆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真实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师生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关于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具体询问和心理疏导,这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沟通方式就是让学生到办公室当面教导,大多数学生就会非常紧张,因为学生对老师很多是畏而远之,当面谈话就是意味着直接接受批评,所以询问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时,学生要么是不敢说,要么是闪烁其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老师了解犯错误的具体原因和学生自身的想法,进而也会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要想化解这尴尬、困难的场景,借用现在的网络舆论,通过在网上展示学生犯错误的案例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棘手的问题在师生的娓娓浅谈中化于无形。只有这样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正确的,该如何去改正。这样不仅能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2)网络舆论有利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 当前网络成为了校园内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具有信息共享功能,对网络的使用者产生着相应的影响。网络舆论内容的开放性,使得每位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都随时可能成为网络舆论传播者,在这一平台上陈述对待某一问题的观点,或者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7]可见,网络的信息资源开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一步地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正确定位自己,促使自身在未来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需要在充分了解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与方法。[8]网络舆论的出现也丰富其教育手段和方法,从清楚明确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到将积极转换教育手段,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近两年网络热议话题的校园暴力,研究生与导师、"江歌"等事件在舆论中持续地发酵,由于事件都是发生在校园中,发表言论大多数是利益相关者——学生,他们通过网络中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经过,看到各种言论,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校园暴力这个问题就会有深化的认识,比如:校园暴力为何频发?如何避免暴力事件?为了防范校园暴力应当怎么做等等。同样,舆论的发展使校园暴力这一问题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就校园暴力问题多次表态。他表示要通过修法,让恶意欺凌者受到惩治。在舆论的推动下,相关部门对现行相关法律进行修订以扼制校园暴力,使之更加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非理性网络舆论会破坏校园主流舆论氛围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表达需求的同时,网络表达的副产品——网络非理性舆论也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传播的内容难控性和主体不确定性,致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个消息,特别是不实消息发布出来后,一些信息接收者跟帖,表达出的无根据猜测、盲目判断以及激烈评论,使网络信息更加混乱。非理性网络舆论对校园主流舆论氛围的冲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微信通常是学生们关注校内外热点事件并了解事件各种评论的主要途径。因为现在微信的使用度在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中是最高的,他们在使用微信时会频繁地接收到信息,然后分享链接在微信群或者是朋友圈,不同的人都会进行讨论、转发。微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我们信息知识面。但是,由于传播内容的难控性,虚假信息、谣言影响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判断,甚至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形成造成影响。 (2)非理性网络舆论导致学生认知偏差 网络创造出开放、虚拟的环境往往会引发一些非理性舆论。因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够发布各种信息,有些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散播不实消息。而大学生是网络平台的主体,接收到的信息有传递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能量,一方面正面的舆论会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另一方面不良的、负面的信息则会扰乱学生认知观念,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就现实状况看,多数大学生思想意识还不够坚定、认知能力不够强,一旦受到某些偏激、消极的网络舆论影响,就难以客观地去看待事情的发展,其思想意识、行为立场就容易被左右,从而歪曲价值取向,滋生非理性的社会心态,甚至做出一些危害自己、危害他人的行为。[9]所以网络舆论内容的难控性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无法掌控的信息源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给教育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被查出患有"滑膜肉瘤"这种罕见病的学生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20多万仍不幸去世。在他治疗过程中,撰文詳述该医院并没有如百度搜索出的宣传那样。这件事情暴露了百度商业化运营管理上的失职,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网上发布非理性的舆论宣传,帮莆田系医院打广告,成为谣言的扩散地,挥霍百姓的信任,忽略社会效益。而大学生魏则西就是因为百度发布不实信息而导致认知的偏差,接受错误的治疗,成为利益舆论的受害者。 三、网络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通过"两手抓"来进一步强化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1)抓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网络舆论引导是大势所趋,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两者之间的交互性增大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直接向教育者建言献策、表达诉求,也使领导教师可更全面、快捷地获取学生真实的看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经常上网,认真听取学生对于事件的想法,学会动用互联网了解舆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首先,回复学生制度化。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网络教育小组负责对学生有效留言的收集、督促落实和网上回复力度,明确专人,落实责任,规范受理、回复、跟踪等程序,使校园网络成为学生和教育者互动的重要平台。其次,解决问题常态化。学校的领导干部或者教师们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在收集到学生看法后,采取有效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工作,并加以研究解决。尤其要解决学生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后,收集舆情日常化。网络舆情信息渠道很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舆情机制,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看、收集、研判、引导、报送、会商、反馈等工作。 (2)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优质管理,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有序开展 当前,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利大于弊,利是可以更好更直接地让学生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弊是如果利用不好恰当的手段和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是一种强迫性的思想植入,甚至是学生的行为会因为抵触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所以,为了抓住网络舆论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能问题。第一,教育者要本着开放的视野、平等的心态、法治的理念对待学生的观点,从而推助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第二,学校要完善校园网络法治秩序。比如:实行"信息注册参与",在匿名发言的情况下,保证学校可以通过正确信息追踪到学生本人;坚决打击校园网络淫秽色情等犯罪活动;对一些过激的误导大众的言论,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实行必要的管制。第三,要深化校园网络文明创建。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学生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对于规范网络的条例可以进行置顶,弘扬正能量思想的帖子可以设为精华帖,引发学生的关注等。 (二)通过多种途径来进一步消除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1)建立权威网络信息平台,形成积极的主流舆论氛围 在发挥好现有网络平台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为尽可能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需要在新媒体中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声音出现在学生网络活动领域。而创建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除了课堂讲授外,最能直接与学生在网络上教育的一种方法。由于大学生是微信使用者的主体,接受微信公众号影响的人群就会比较集中。因此,要管理好教育类的微信公众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顺水推舟,积极发布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主动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大学生经常接触了文字性的教材,我们可以在利用漫画或者语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声图并茂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得学生更好的吸收,并引发学生对此话题思考并发表意见、看法,从而使得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利用网络舆论的交互性,邀请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思政教师与学生不定期在微信上进行朋友圈互动,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性话语争取更多学生的信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权威学生人物,比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校园话题的讨论,尤其是发动学生党员的力量,对于学生发表的真实想法,在引起共鸣的基础上,对学生热议话题进行正面引导,纠正过激言论,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努力营造主流舆论范围。 (2)创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希望阻止学生提出错误观点,而如今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大学生思想意识不坚定、认知能力不强等特点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方式,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思政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学会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在单调的理论知识中融入贴近现实的时事,并依据广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尝试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把生活中的实例、社会新闻、大众舆论等与课堂教授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的、富有情绪感染力的课堂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在网络舆论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负面影响,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網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27日.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2018-1-31. [3]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4]陈力丹.舆论学一一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5]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J]. 新闻大学,2008:135-139. [6]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73-76. [7]王闯,余敏铉.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2016(3):266. [8]李超民,李礼,何宛怿.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概念厘定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82-86. [9]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2(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