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大炮在19世纪非常出名,在中国的名声也非常大。克虏伯大炮是由德国克虏伯家族生产,曾在19世纪中叶靠此火炮战胜法国和奥地利。当年李鸿章非常佩服老克虏伯,喜欢将克虏伯的发家史,此后李鸿章决定购入328门克虏伯大炮,并且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到德国留学。克虏伯大炮威力在当时十分强悍,但武器只是一方面,有关这门火炮的更多信息,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李鸿章与克虏伯大炮 19世纪中叶,整个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内有官员腐败、思想封闭甚至闭关锁国,外有各国虎视眈眈。面对如此内忧外患,李鸿章等人为了清王朝生命的延续,开启了一场口号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李鸿章为了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派出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到欧洲访问。中国此时是落后的,穿着长袍马褂梳着辫子头的他们被英国、法国看不起。 李鸿章看到此情此景也无可奈何,本想着如果此条道路行不通,就只有自给自足努力自我研发技术了,结果,转机出现了。访问团来到德国,德国人不像法国和英国那么冷漠,他们热情好客地接待了这些中国人,李鸿章听闻此消息后十分开心。 终于,这一行人回到中国,并且将各个国家调查到的报告结果呈送给李鸿章观看,还专门提出对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很有好感。但真正让李同章下定决心购买大批克虏伯公司的军事武器还是因为普法战争中,克虏伯大炮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让法国损失惨重。 1871年,李鸿章终于得到了清王朝进口军事武器的许可,真正购买触摸到了克虏伯大炮。 这就是李鸿章与克虏伯大炮的首次接触,而李鸿章想要买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卫祖国,自强求富,为清王朝在整个世界上挣得一份荣誉。 克虏伯大炮的威力所在 克虏伯大炮必定威力强劲,否则不会被李鸿章积极要求引入中国。而这门武器对中国保卫疆土的贡献也确实是极高的。 1884年中法海战,闽江口长门炮台就设有克虏伯大炮,被称为是"金牌游击手"的杨刚用克虏伯大炮击毙了对方的主帅,使对方军队伤亡严重,令幸存的法国军队举着白旗逃跑。 再来,甲午威海之战时,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进行作战,抵御日军。就在这座小小的岛屿上,北洋海军依靠克虏伯大炮多次击退了日军的海陆进攻。 当时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数次的战争失败,给中国蒙上了许多阴影,但是克虏伯大炮的出现的确给了人们一点点胜利的曙光。 本来这门大炮的确十分强劲,在普法战争时,普鲁士士兵就装上了这门大炮。它的有效射程为3.5公里,很容易便压制了法国军队,使其不敢冲锋陷阵,在很远的距离下就可以攻打到他们。 而法国在那次战争中也因为死伤严重,早早便投了降,使用克虏伯大炮的普鲁士王国也成为了欧洲土地上的霸主。 因为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克虏伯大炮的强劲在于射程远而且威力大。我想外国对清王朝的进攻,多半都是在海上进行,这时如果有一门射程远且威力大的武器,对于中国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的良药。 落后就会挨打 李鸿章很幸运遇到了这门大炮,并且成功地将其引入中国,但是引入的数量还不够。尽管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后和皇帝的支持。李鸿章主持北洋军队二十年,经费总支出是2130万白银,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是只占清王朝财政支出的1.3%。 自强求富,富国强兵对于李鸿章来说本是一个崇高信仰,作为清朝大臣,他十分想要完成这个梦想。可是过了这么久,他才发这"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自己的梦想只是一张画出来的大饼,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在当时的清王朝中,根本无法实现。 曾经李鸿章也寄予厚望,他告诉留学生们:"克虏伯新式大炮最为精奥,只要苦心研究,操练焦演放,修整诸事,赶紧苦学,必得其秘。中国沿海南至琼州,北至营口,具有建置御敌之炮台。我之老矣,不能效力国家,将来伐谋制敌、御侮保国之重任皆落诸位双肩。" 拯救封闭腐败的清王朝,不能只靠李鸿章一人的力量,它需要无数的新鲜血液来焕发自己的活力。可是当时的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倒是一个大臣在这上面鞠躬尽瘁,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或许真的应该亡了吧。 总之,克虏伯大炮对清王朝的海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学习都只是器物层面上的学习,真正能够救清王朝的,是改掉他们落后天真的想法,改掉被挨打却不还手或者没有力量还手的懦弱。 克虏伯大炮进口这一事件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便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钻研,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不要在这繁华盛世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