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鼠壤坟传说和苏轼作品的老鼠形象对比研究


  内容摘要:西域文学作品中和中原文学作品中的老鼠形象有一些差距,作为代表的鼠壤坟传说和苏轼笔下的老鼠形象可以看出不同。鼠壤坟传说受佛教的影响,老鼠形象是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带有神秘色彩的,而苏轼丰富的生活经历使笔下的老鼠带有善恶两面的复杂性。这种形象异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文化、佛教信仰、政治背景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老鼠形象 鼠壤坟传说 《大唐西域记》 苏轼
  玄奘出使西域寻求佛法,从不同层面介绍了西域诸国的风土民俗。在瞿萨旦那国记载了一个奇特的鼠壤坟传说,老鼠挽救了这个国家人民的安全。而在中原地区,苏轼也写过许多的老鼠作品,用老鼠自喻或讽刺时事,由于西域和中原不同的文化和其他因素,使得老鼠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同。
  一.鼠壤坟传说中老鼠的形象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第十二卷中记载了一群神奇的老鼠挽救国家的动人故事。在这个传说故事中,老鼠的形象塑造是与瞿萨旦那国的建国背景有关系的,上至国王,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敬重老鼠,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鼠形象的塑造显现的非常完美。鼠壤坟传说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把老鼠当做正面形象进行描写的故事。
  (一)英勇善战
  瞿萨旦那国人自称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代,毗沙门天王图像上脚踏小鬼,左持舍利塔,右手抱有金鼠,金鼠是毗沙门天王的法器,与天王共同作战。玄奘对老鼠的战斗方式展开了详细的描述:"诸马鞍、人服、弓弦、甲縺,凡厥带系,鼠皆啮断。兵寇既临,面缚受戮。于是杀其将,虏其兵,匈奴震慑,以为神灵所祐也。"i老鼠用锋利的牙齿把匈奴的装备都咬断了,跳到士兵的脸上撕咬,匈奴以为是神灵保佑,四散而去,击退了匈奴。老鼠的形体非常的瘦小,但是,瘦小的身体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在面临匈奴的十万将士,利用自己的爪牙和灵活性来绞杀敌人,带領缺少士兵的瞿萨旦那国以弱胜强,展现了老鼠英勇善战的勇敢形象。
  (二)机智多谋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只是因为老鼠和瞿萨旦那国人的勇猛,也因老鼠的机智多谋。这只老鼠并不是一只凡鼠,它的神话背景,使之智勇双全。"其夜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曰:"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必当克胜。"瞿萨旦那王知有灵祐,遂整戎马,申令将士,未明而行,长驱掩袭"。这是鼠王在梦中给国王出的计谋,一定要早早的出战,趁着太阳没有出来时候,一起配合突袭敌人,国王听从了鼠王计谋,趁着天未亮偷袭了匈奴军队,获得了胜利。老鼠不仅英勇善战,也十分的聪明伶俐,依靠计谋取胜,这一个形象特点非常符合现实中的老鼠,十分的狡猾聪明。
  (三)神秘色彩
  "苟复设祭,焚香请鼠,冀其有灵,少加军力。其夜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亦既输诚,多蒙福利。若无享祭,则逢灾变。"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老鼠也因此具有神秘色彩。在面对众多的匈奴士兵时,国王大臣们来焚香拜请老鼠,祈求神灵显现共同克敌,晚上老鼠托梦给国王,在战争结束后,老鼠被百姓供奉起来,如果平日祭拜老鼠,那么就可以得到了恩泽庇佑,如果没有祭拜的话,则可能会招致灾难。瞿萨旦国全民祭祀老鼠,对老鼠有完善的供奉习俗,有规定的祭祀品、祭祀的规矩等。加上老鼠所具有的现实中不存在的超能力,这样就给老鼠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苏轼作品中老鼠的形象
  苏轼写过很多篇关于老鼠的作品,老鼠的种类丰富,而且不少作品用老鼠的特点来针砭时弊,讽刺时事。由于苏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在其笔下老鼠的形象并不都是负面的,也有一些作品是正面的形象。
  (一)阴险狡猾
  苏轼被贬谪岭南时期写过一篇《黠鼠赋》,苏轼在夜里读书的时候,听见床下有老鼠的叫声,发现床下有一个袋子,老鼠的叫声就从里面传出,打开袋子发现老鼠竟然死掉了,结果老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ii。这只老鼠被困在袋子里,想要用叫声吸引苏轼的注意力,利用了人类的心理活动,趁机跑掉了。这篇诙谐的小短文把老鼠的狡猾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老鼠身材的弱小,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所以老鼠的狡猾是其天性,老鼠的聪明狡猾的特点和人十分相似,文人在作品中也经常用老鼠狡猾的形象来讽刺时事和人物。
  (二)贪婪无厌
  在《寄刘孝叔》中提到了:"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iii,苏轼在诗中把老鼠和麻雀放在一起并列,认为它们都非常喜欢偷吃太仓里面的粮食,而太仓是当时国家的储备粮食的仓库。这篇诗词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借用老鼠贪吃的形象讽刺当时的统治者,把统治者比喻成令人憎恨的老鼠,他们居住在富丽堂皇的房屋,还像老鼠一样贪得无厌的榨取底层劳苦人民的利益,而当时的人民"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由于连年灾荒饥哭,已经到了吃草吃土的地步。
  (三)聪明灵性
  苏轼在《左传·成公·论用郊(成十七年)》中记载了一个老鼠咬牛角的故事,这篇文章中提到:"鼷鼠食郊牛角"。在春秋时期,祭祀必须要用洁净的牛来作为祭祀品。鼷鼠是较小的一种老鼠,鼷鼠咬牛,牛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反而觉得非常舒服,但是牛被老鼠咬过之后,就不可以在用作祭祀了,必须另换一只洁净的牛,在本篇故事中,老鼠咬了数次,结果这场祭祀就没有用牛,也就没有符合礼制,没有起到作用。这篇故事中的老鼠形象是非常聪明且通晓灵性的,故意破坏人类的祭祀活动,来拯救牛的生命。
  (四)坚韧顽强
  在《苏轼诗集合注》的卷二十一《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里面提到一句:"佛灯渐暗饥鼠出",这里的老鼠象征着自己,自己像瘦弱的饥鼠一样在夜晚苦读到很晚。也同在卷二十一《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一》里提到了:"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读书人笑着看瘦弱的老鼠,但老鼠是向光明、向上去爬。苏轼总是用饥鼠来比喻当时穷苦的读书人或者自喻,饥鼠是苏轼写过种类最多的老鼠,也多是正面积极的形象。
  三.老鼠形象异同的原因
  老鼠的形象特点都是以现实中老鼠习性为基础,进行文学的再次创作,但是,不同的形象特点,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以归为是农业文化、佛教信仰和政治背景原因。
  (一)农业文化的因素
  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了瞿萨旦那国土地情况和农业的发展,"沙碛太半,壤土狭隘。"玄奘描述瞿萨旦那国的土地有一半是沙漠,耕地贫瘠,农业的发展因为土地的原因,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出氍毹细毡,工纺绩絁,又产白玉、黳玉",在这个地方纺织业非常发达,家家户户"编户安业",而且还有丰富的玉石资源。历史上的瞿萨旦那国地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降水稀少,耕地面积也小。因此,对于农业发展受限的瞿萨旦那国来说,人们对老鼠的仇视没有以农业为生的地区人们仇视大。
  中原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为生,《诗经·魏风·硕鼠》中的"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和《官仓鼠》中"官仓老鼠大如斗"等诗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老鼠的仇视。苏轼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业发展,非常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土地是老百姓用来生存的工具,苏轼自然重视农业的发展,老鼠作为一种对庄稼有害的动物,受到了百姓们的厌恶,所以苏轼笔下一些老鼠是一种贪婪无厌的负面形象。
  (二)佛教信仰的因素
  "崇尚佛法,珈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習学大乘佛法",这是玄奘记载的瞿萨旦那国宗教发展的情况,瞿萨旦那国的国王"敬重佛法",且"文字宪章,聿遵印度"。瞿萨旦那国信奉大乘佛教,在大乘佛教里提倡众生平等"爱及昆虫,情同无异",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平等的,而且法身无相,颂扬佛陀,很多佛陀为了净化人间的疾苦,宣扬佛法,主动变成一些小动物来帮助其他人,加之建国背景。因此,在这种佛教背景中,老鼠的形象是非常神圣、正面的,被瞿萨旦那国人民所敬奉。
  苏轼被贬官以后开始接触学习佛教,他受大乘般若思想的影响,主要用佛教的思想来排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但是不拘泥于佛教的教条,用禅宗来修炼自己内心。《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其一》中"为鼠长留饭,怜蛾不点灯"和《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中"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这两句诗词体现了苏轼的悲悯之心,同情老鼠的处境,这种态度体现了佛教中对生命的关怀。因此,老鼠的形象都具有正面的描写。
  (三)政治背景的因素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事物,而是通常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达到讥讽官场权贵和时事的目的,在所有写老鼠的作品中,基本没有单纯描写老鼠的作品。在前文提到的《黠鼠赋》和《寄刘孝叔》中,老鼠的形象都是当时权贵的缩影,讽刺他们像老鼠一样聚敛国家的财产,危害普通百姓。苏轼的政治生涯起起伏伏,反对新政对于老百姓的迫害,几度被贬,内心十分苦痛,于是借诗排解忧苦,借用老鼠的形象讽刺当时的官场不同势力相斗,苦害百姓的局面。鼠壤坟传说中的瞿萨旦那国"众庶富乐",百姓安居乐业,信奉佛学,政治清明,这种政治背景就没有形成用老鼠讽刺权贵的作品。
  《大唐西域记》中鼠壤坟传说中老鼠形象和苏轼作品中老鼠的形象有差别,也有相同的地方。老鼠在瞿萨旦那国中具有神圣性,它以保护神、施福神、护军神的多种身份出现总体来说,所以,老鼠形象是被歌颂的,但由于农业文化的发展、政治背景、佛教信仰的因素影响,导致了老鼠的形象不同。这种形象的对比,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做是西域和中原老鼠形象的对比。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上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
  [2]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M].黄任轲,朱怀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4]张思齐.苏轼涉鼠作品对越南的影响(上)[J].衡水学院学报,2019(02):97-110.
  注 释
  i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卷12。
  ii苏轼:《苏东坡全集》,《东坡后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卷8,第543页。
  iii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卷33,第605页。
网站目录投稿: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