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老人赡养案件纠纷法律制度调整


  摘 要: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老人赡养案件纠纷所反映出的是养老服务体系域养老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这一部分特殊人群与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都不一样,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和特点,对于其法律制度的研究应从理论价值进行剖析,分析包括文化、补贴等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失地老年人;赡养纠纷;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赡养纠纷研究的理论价值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在我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得辽宁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但是,在这过程中,一些失地老人的赡养问题也成为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解决失地农民被赡养群体的妥善安置问题。农民的生产结构主要分为三种,以土地为主的种植业、具有经济链条和企业性质的农村品加工业、流动到城市打工的服务业,而城镇化将第一种生产结构打破,农民市民化,农村劳动力也从依靠土地而转变为工厂劳作,但是,农村的老年人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原因,不能成为工厂工人,这使得这城镇化之前以土地为主生活的老年人处于无业状态,成为必须赡养的对象,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老人,成为城镇化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第二,解决跨区域子女赡养问题。城镇化使得部分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使得老年人的固着性和子女的流动性之间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矛盾,异地赡养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子女的赡养费不及时或拖欠,在有地的情况下,这类矛盾可以被土地的种植等加以缓解,但城镇化中,老年人的失地使这一矛盾的缓解路径堵塞,致使法院审理赡养案件中此类案件的迅速攀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第三,确立农村赡养法律制度和立法原则。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余的均为政策性的规定,其随意性较大,唯一相对稳定的既是农村的1:4:1补贴政策,但是在很多偏远的、落后的乡镇,集体的补贴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农民们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法律规定下来的保障存在大量的空白。
  二、城镇化赡养纠纷的原因分析
  第一,城镇化过程中赡养纠纷案件增多的多元因素。城镇化使得赡养纠纷案件增多,但案发原因与农村赡养纠纷和城市赡养纠纷都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多元的,既有城镇化过程中伦理价值的因素,又有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经济、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是较为复杂的根源分析。厘清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和权重,对于法律规则的构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流动性与固着性理论矛盾的剖析。对于子女流动和老人固着现象的赡养矛盾进行分析论证,至今,我省空巢老人增加了40多万,总数达到了300多万,其中,城镇化过程中的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这实际上是流动性与固着性的悖论,应从法理的价值属性来对其进行研究,厘清习惯法和法的现代价值之间的共通性,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第三,针对这部分老年人赡养的政策和法律的调整建议。老年人群体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老人的养老问题,仅仅靠福利性的保障是极其不稳定的,容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只有确立了法规,将这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打破1:4:1的补贴制度,立法确立新的补贴标准,对于新提出的"以房养老"的法律政策如何贯彻到这一群体进行分析论证,确立类社区养老新规则,对"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具体条款的制定进行立法构架,确立这一群体的立法原则。
  现在的研究重点就在于能否将理论转化为立法精神或原则,设计具体的法律制度和条文,而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老人又是比较特殊的群体,普适性的养老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依据调研与法学理论对法律的缺失部分进行处理是课题的重点,其中重点中的重点是对于养老补贴、类社区养老、子女养老预留金等制度的立法设计,这一部分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一群体赡养纠纷减少和老年人权益的更好保护。
  在立法设计的时候,如何将农村特殊文化和特殊的法律观念融入制度设计中去,使其真真正正达到较好的法律效果。由农村的文化和城市文化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果不处理好习惯法、乡土正义等在法律制度中的影响,所设计的法律制度就无法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也打不到立法目的,这一部分的研究需要长时期、系统化的调研和论证。
  城镇化在辽宁省仍然在进行当中,失地老人和"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前沿热点问题,而这一部分的法律却相对缺失,新补偿标准设计、子女预留金制度、"以房养老"的农村试行办法的构架等制度设计有利于解决赡养案件的纠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吴敏:《给予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2]赵青航:《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研究——以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为素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网站目录投稿: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