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并且提供更优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从而满足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增长需要,当下事业单位也处于不断改革当中,但是整体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并对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希望以此来帮助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义;问题;建议 一、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有助于规避权力失控等风险 同市场企业单位比较,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营利作为目标,在奖惩机制上并不完善,使得公务人员缺乏一定的竞争与拼搏意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很难由自身内部做出严格的监督,而且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负责人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倘若缺乏内部控制,会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成为"一言堂"。 (二)有助于对贪污腐败行为严加惩戒 政府在事业单位当中大力推动内部控制改革建设,提供控制效率,希望通过展开内部控制建设,推动公共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对事业单位涉及资金调配、资金管理运用、政府采购与各项工程项目从规划、计划、实施、监督管理方面等关键环节,形成互相制约、牵制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对贪污腐败行为严加惩戒。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认识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正确、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内部控制就是简单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导致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效率比较低下,相关内控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及时的反馈和监督。此外,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单位内部缺乏内控氛围,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理念的普及,增加了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难度。 (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比较片面,加之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致使相关的内控制度呈现着"碎片化"状态,比较分散和混乱,内控流程无序。此外,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战略眼光,局限于某一业务或管理环节,难以有效突破传统管理框架的束缚。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也就缺乏工作引导资料,内部控制人员在落实具体工作时就缺乏依据,只能够凭借主观意识进行判断及外部审计、纪委等的监督、指导执行,就丧失了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及及时性。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无法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是所有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性内容。某些已经制定了内部控制机制的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不小的漏洞,并不是建立后置之不顾,必须要对其进行持续性优化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先进性。 (三)内部控制监督薄弱 某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监督基础,自然在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升上就容易懈怠。加上我国地域性差异较大,某些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财务部门,甚至其中财务人员身兼数职,根本不利于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而大部分事业单位仅有内控制度无专门的内控部门,有内控部门且无专职内控管理人员。组织架构的不合理,内部控制专业人才的缺乏等等都造就了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且事业单位的决策形式主要是集体决策,通过集体决策的形式能够将政务进行公开化,同样的当集体决策出现失误时,责任则是由整个事业单位承担,但是法不责众,使得责任并不明确,根本不利于内部控制监督环节的执行。另外外部监督体系通常只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公开政策进行监督,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转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因为内外部监督的薄弱,无法督促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工作。 (四)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预算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也不例外。甚至内部控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以预算管理作为基础才能够执行落实的工作。但是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往往导致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落实。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就是参与预算编制的专业素养不足,致使预算管理流程不规范、不严谨,中间漏洞较多,增加内部控制工作量,甚至会误导内部控制工作方向。其次是进行预算管理时,缺乏明确的预算管理目标,无法与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协调一致,两者无法形成协调配合的关系。最后则是各部门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配合积极性不足,不利于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在年初预算时仅有单位主办会计操办了整个年初预算的工作,从而会影响到整个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进度,甚至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一)全面普及内部控制理念 事业单位需要有效普及内部控制理念,为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内部控制形成正确、清晰、全面的认识。需要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学习,采取专家讲座、專题讨论等方法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在领导层心中的地位。此外,需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和普及,由本单位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向下属职工灌输内部控制意识,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为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充分激发和调动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内部控制主要目的,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原则,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是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运营的实际状况,将原有的业务活动流程进行梳理并给纳入到内部控制范围内,将内部控制责任划分到各个流程当中,确保内部控制流程的流通。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领导层高度重视,并且调动全体职工和部门积极的配合协作,需要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来调动起积极性,为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提供保障。 (三)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其次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权力的运用。针对经济业务活动的简单需要单位财务部门的支持,要将各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各项手续的审批,确保岗位不相容原则的落实,实现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监督。同时需要充分的发挥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用,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的针对事业单位各个管理流程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将事业单位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杜绝舞弊、腐败现象。 (四)强化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统筹协调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两者是具有紧密联系的管理环节,需要事业单位将两者进行统筹考虑,发挥出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预算管理一定要提升质量,尤其是从业人员的素养,同时要能够积极的配合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实,使得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极致,能够相互推动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最终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2):134-135. [2]唐秀荣.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