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旅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有的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说:"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远行,为了回家",甚至有人说:"不去会死"……哈哈哈哈 至于游记,就更五花八门了,有写景为主的(大多数),有写人为主的(比如新加坡尤金的书),也有提供各种资讯的攻略,也有以人文历史为主线的(比如比尔·波特的游记),还有很多是旅行中的感悟,比如奈保尔、陈丹青、詹宏志的书,而这一本,也可以归入此类。 作者是孤独星球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周游了四十余个国家,之前还写过一本《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作者说,"我从不劝人一窝蜂地辞职旅行,这种做法代价很大…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们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的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裂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 这话我深表同意。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想要什么都需要靠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得,想要现世安稳就得在社会的熔炉里熬着,这时的远方更多的时候只是远离实际美好的想象。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如果现实并没有和你短兵相接,你个人的认知尚能和现实和平共处,内心并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要让你躲起来想明白搞清楚,那么,这种长期去远方的那种自我放逐就明显不适于你而且弊大于利了…… 再扯远点,我个人一直认为乐于长期行走的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敏感避世或者性格里趋向于逃避的(没有贬义),出离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是因为哲理思维发达对人生的最初困惑太多,或者是因为认知太清晰无法理解和原谅这个现实社会,或者迎面而来的问题太多一时无法解决......总之内心忧烦,需要抛下这一切,躲开一段时间......很可能回来时思路清晰有了方向,或者缓解了困惑的焦虑,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或者一定的休息换来更强的忍耐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容易让人上瘾,像吸毒一样发作时就得离开去浪迹一下...... 通过这本书,我个人感觉,作者属于天生哲思发达那种类型的,促使他不断上路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困惑,人生最原始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试图弄清楚的是自己、边界、自我、执着,这些没有实体的概念。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命运是什么?人既然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存在的意义呢?这整本书就是他边走边思考的记录。 他一个人周游中国,又用一年时间穿越亚洲大地,曾经用10个月走了15个欧洲国家,零零散散地到处行走的地点就更多了……在路上,他认识了做餐馆的米糕姐姐,一起行走西藏,南疆,结为姐弟;去约旦路上碰到的女嬉皮小仙,不断地SofaSurfing;也认识了在重庆KTV当服务生挣钱旅游的咖啡;在柏林一个人带孩子的女房东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还有在印度,喜欢上不丹年轻喇嘛的女孩火柴;厦门经营小旅舍坚持单身的JOJO;独自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思妻女的老蒋;在新疆边境值守多年哪儿都没去过的小宋;一个人在美国走一号公路的小董…… 人人都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熬着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谁也不知道是在生活呢还是存活?他们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诚实的,说起旅游的意义,他说"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它究竟改变了我什么,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带来什么。无用。""我以为那年困惑我的所有事情会在我30岁的时候解决,可惜没有。那些很像爱情的不是爱情,那些很像自由的可惜也不是自由。星月征程,去了几次远方,换了几次同伴,我依然充满了困惑"。 "出路是什么?感情何处寄托?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与这个世界相处最愉悦的方式。但我也开始渐渐明白,生活的实相是无常,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木心说"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只是,路上会充满意外,经常遇到一些陌生人,分享彼此的生活见解,发现一些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让每一次行走开拓了新的疆域。相对于大多数过早对生活投降的人,行者的可贵之处是自己划定了疆域。随着在外行走时间的增加,"渐渐发现自己那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多了一些开阔,多了一些随遇而安"…… 这一路作者见世界、遇众生,山河过目,在每一段孤独的旅途里经历着自我的认知,有些是美好,有些是徒劳。这些山川河流以一种不断回溯、极度缓慢的方式改变着作者的生命走向,使他渐渐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身边普通事物的价值。 我对作者这本书和他"不泊岸"的个人理解:困惑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解惑的需求就一直都在;生活是无常的,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拥有和属于,只要适合自己的,只要不断经历,所以,随遇而安,随缘随喜...... 王菲说什么是幸福:有方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