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户信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焦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农户信贷约束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探析农户信贷约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并对症下药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研究 2015年2月1日,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寻求农户信贷约束的理论支持,度量农户信贷约束并分清类别,探析农户信贷约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并对症下药迫在眉睫。 一、农户信贷约束研究的理论基础 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由来已久,农户信贷约束通过影响农业绩效、农户创业行为等影响农村发展。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分析出金融环境作用于信贷约束的机制,厘清前者影响后者的逻辑关系,也就找到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新证据,为破解农户信贷约束提供理论支撑。 (一)理论本源:"理性小农"还是"道义小农" 金融是经济的顶层设计,从理论本源来说,研究农户信贷约束的关键在于对中国现实农村经济的理解。农村经济研究在理论上有两个命题:一是"理性小农"假设;二是"道义小农"假设。实际上,无论从哪一命题为基础来考察中国农村经济,得出的结论都过于简单。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没有哪一种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命题是普适的。只有尊重农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只有具有内生性的村庄金融环境建设才最有生命力。 (二)农户信贷约束的主因:供给型还是需求型 农户信贷约束的主因应是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导致的,但肯定受农户需求不足的影响。金融机构供给不足,说明村庄金融环境建设的主力应是金融机构;农户需求不足,表明村庄金融环境建设离不开农民及政府的参与。村庄金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领域之外的一些改革,如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产业化结构调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对农户信贷约束的解除都是必要的。 (三)村庄金融环境发展的思路:合作制还是商业化 既然农户信贷约束的主因是供需不足,那么村庄金融环境发展的思路就应该二者并重。村庄金融环境发展的未来方向,应当是商业化和合作金融共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产。 二、农户信贷约束度量及分类 农户个体金融行为直接关系农民增收,农户的信贷约束状况是研究农户个体金融行为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度量信贷约束,并基于两种度量方法对信贷约束进行分类。 (一)直接度量法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制度是直接度量法的原形,信贷员对农户较为了解,可以直接获悉农户的信贷需求及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信贷员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口头询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此类信息。获取逻辑可以按"是否需要借钱"、"借到与否"、"借到多少"递推。如果不需要借钱,则无信贷约束;需要借钱而借不到钱则有;需要借钱也借到了钱,可以比较"希望借到的金额"和"实际借到的金额"来判断,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有信贷约束;反之则无。通过这种度量方法得到的信贷约束统称为显性信贷约束。 农户活动大体分为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生产性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做小生意、办企业和外出打工,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受到信贷约束,则说明农户生产活动受到信贷约束;非生产性活动包括建房、婚丧嫁娶、看病、孩子上学,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受到信贷约束,则说明农户非生产活动受到信贷约束,定义为生活型信贷约束。 (二)间接度量法 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赊欠行为。有时,农户会以比付现金购买更高的价格赊账,以满足流动资金不足时的需求。如果赊账价格高出付现价格很多,甚至其间差距高出各种渠道的贷款利率,表明农户受到信贷约束,可以定义为隐性信贷约束。农户的隐性信贷约束主要表现在生产方面,原因是赊欠行为主要存在于农户的生产性活动中,而非生产性活动的资金需求更多的会转向民间借贷。 三、农户信贷约束原因及作用机理 发展经济学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国内部分研究实证表明金融环境作用于信贷约束。村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村庄所在乡镇金融机构的情况及其开展的业务;村庄所在区域的信用状况;农户的家庭资产及社会资源;村庄所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村庄所在乡镇金融机构的情况及其业务 村庄所在乡镇金融机构的情况包括: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的类别。村庄所在乡镇金融机构的数量直接影响信贷约束的程度,作用机理如下:一是金融机构的存在会便利农户的贷款,降低贷款的交易成本;二是金融机构的存在会改变农户的储蓄行为,让农户存储更多的金融资产(存款)而非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的变现性强,能快速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三是金融机构具有动员储蓄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可以动员储蓄,满足农户贷款需求;四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员对农户会形成一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二)村庄所在区域的信用状况 信用状况包括村庄所在村、乡镇的整体信用情况,农户自身的信用状况。实践表明,农户所在村、乡镇的信用状况有益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违约率相对较低,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较大。 (三)农户的家庭资产及社会资源 农户的家庭资产包括农户的收入、可抵押的林地、房产等。农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能够保障偿还贷款,获取信贷资源的可能性大;农户有可供抵押的资产能有效释缓风险,获取贷款也相对容易。 农户的社会资源主要为农户家庭中或亲戚朋友中是否有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一是可提供有效的担保,二是掌握较广的人脉,获取贷款的可能性较大。另外,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能获取稳定的净现金流,偿还贷款相对有保障,也在一定程度是抑制了信贷约束。农户的家庭资产和社会资源是还款的最重要保证。 (四)村庄所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区经济发达,中部一般,西部较差。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多余的资金扶持农民,农户收入较多,区域信用状况也相对较好,信贷约束相对较弱。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需要贷款支持,但获取贷款较难,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经济发展与信贷约束形成恶性循环。 四、 思考及建议 农户信贷约束与村庄金融环境关系密切,而村庄金融环境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户积极参与。 (一)政策支持层面的思考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打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建设完善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激励机制。二是,创新农户信贷担保制度,扩大有效担保抵押范围。规范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环境,构建政策性的农户信用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三是,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农户信贷市场风险。构建由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四是,创新信贷激励机制,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 (二)金融机构层面的思考 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建立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应建立多层次、梯度化、全覆盖、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同时,创新农户信贷工具,完善农户信贷产品体系。 (三)农户自身层面的思考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诱导农户信贷需求欲望。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户联户经营等互助合作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程度。只有提高农户自身积累,才能增强获贷能力。同时,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培育和增强农户的金融意识、偿还观念,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