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探探说起聊聊它的女性为王之道


  某著名张姓产品经理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女性,那么你将失去一半用户。本文主要谈谈陌生社交产品 — 探探的女性为王之道。
  本着对社交产品的热爱,写了此篇文章。由于刚涉猎社交领域,有许多未深入到本质的地方,难免有不足之处,也希望不吝赐教、一同交流。
  探探在陌生社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研究分析这款产品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意识到:探探本质上是一款基于女性用户痛点出发的社交产品,这是它和其他主流产品的区别,也是突围的关键。
  本人针对这款火热的社交产品分析探讨,目的是希望洞悉探探与其他陌生社交产品的本质差异,希望能戳到人性本质的一面,从底层看待社交产品为人们带来的意义。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陌生社交背景、探探产品分析、思考与总结。
  一、陌生社交背景
  20年前,网民突破地理限制,通过社交软件接触了陌生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随机输入一串QQ号,添加陌生人聊天,最终成为好友。这是在社交网络第一次链接陌生人的方式,那时候对网络上的陌生人大多没有抵触,充满好奇。
  很快,我们通过社交网络链接到兴趣、生活、异性、爱好,发展更加广泛。从PC时代的百度贴吧、QQ、豆瓣、人人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陌陌。日渐丰富的社交需求逐催生出熟人、陌生、职场、社区等社交产品。
  社交网络作为链接陌生人的渠道,从刚开始的添加QQ号到实名制搜索、又到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在这样一个产品功能转变过程,对陌生人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刚开始的好奇心早已被满足,随之而来变化的是社交需求变得丰富且复杂。
  我们不光需要链接陌生人,还需要更高效率的过程和更丰富精准的匹配,同时消化娱乐内容,还要防止过程中被打扰。在熟人社交产品结识陌生人,未免过于"高调"、"低效"。转移到陌生社交产品,随着开放的社交环境,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骚扰、广告、诈骗。特别是广大女性用户,深受痛苦。
  我们一方面渴望链接陌生人,但同时也要忍受产品的弊病。
  在这样的社交背景下,探探凭借什么特色在白热化竞争的陌生社交领域杀出重围呢?
  二、探探产品分析
  在用户信息相对开放的陌生社交环境下探探以一种貌似闭关锁国,但又鼓励贸易往来的半开放式的产品特性呈现在我们面前。
  向右轻轻一划,看似一个简单链接陌生的方式,却对社交诉求有高度满足。过去我们以摇一摇的方式从众多人中海选,在大海中打捞漂流瓶,这样的方式过于低效。
  后来,我们可以从附近的人,和各种娱乐场景中链接陌生人。这种方式由于缺少漏斗过滤,从而缺乏精准的匹配度,而类似的开放环境使得用户被动接受陌生人信息,甚至饱受骚扰。(特别是女性用户)
  陌生社交,我们诉求:异性筛选、匹配度、过程高效。
  在探探上,脸成为了真实的筛选标签,也是在网络环境中对异性的首要关注点。只需左右滑动,我们便可以过滤筛选眼缘人。这样的特性对广大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拿出了链接陌生人高效、主动、匹配的解决方案。
  生活中一些人,周围环境中缺乏异性,也缺乏认识渠道,只能靠生活中"运气"海选。苦于没有认识的途径,在街上看到有好感的异性不敢搭讪。深耕于中国传统思想,更是对搭讪行为产生违和尴尬的触动。普遍缺乏主动的女性更是如此,她们不敢主动与陌生异性交流。
  陌生社交产品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大门,依赖网络、依赖陌生社交产品,我们找到了另外一条链接陌生人的途径。
  在链接陌生人过程中,针对筛选效率这一点,它们没有做到极致,而探探做到了。
  针对最典型的陌陌来做比较,认识陌生人可以通过这几个途径:
  附近的人/动态
  游戏场景
  娱乐场景
  点点(后续模仿探探添加)
  如果筛选有眼缘的异性,在陌陌上的操作就会是点击进入资料 — 看照片分享 — 确认是否上眼 —发送打招呼消息 — 等待对方回答,这样完成了一个搭讪。
  而在探探上,进入首页,真人照直接显示,右滑喜欢便完成搭讪,等待对方喜欢你。这一简单的动作相当于在陌陌上浏览了资料,发送搭讪消息。如果对方喜欢了你,就和在陌陌上搭讪后对方应答,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PS:但陌陌搭建了沟通场景,这点和探探有别,后面说到)
  要达成一样的筛选效果,陌陌需要好几步,探探只需轻轻右滑。
  在探探上用户可以快速地翻阅异性照片,选择向左或向右高效筛选,并完成搭讪行为。这就是探探在筛选心仪异性的高效之处,并且喜欢对方,对方却不知道,只有同时喜欢两个人才能交流。
  对于男性用户来说,在任何社交平台和女生搭讪,并不会尴尬。但对于女性用户,她们大多羞于对待心仪的男生,缺乏主动。探探这个功能,帮助女性摆脱主动搭讪的尴尬,使她们能够主动地发起社交行为,只要向右轻轻一滑,等待心仪男生也爱上她。
  探探让女性用户敢于主动发起社交行为。
  同样,这样的功能也帮助快速过滤无效陌生人,筛选有好感的异性。不喜欢人不能对话,相比于开放式的社交平台,在探探上的主动社交行为避免了被动式的异性骚扰。
  根据公布的数据:探探注册用户数近亿,DAU 700W+。
  在探探上总有看不完的脸,照片筛选成了相识的社交媒介,只要我们彼此外貌看得上眼,便获得一个社交媒介,这会成为陌生人认识的"借口"。
  这就相当于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异性,你们互相欣赏对方,朝对方抛去了好感的眼光。只不过探探让人几乎一天可以逛上好几个三里屯,看到足够多的异性,筛选出有眼缘的,也挑剔掉没有缘分的,同时向有好感的放电。
  从探探产品最基本功能—照片筛选来看,这种粗暴的刷脸筛选满足了绝大多数90,95后的恋爱观需求。
  当然用户目的不仅是认识异性这么简单,在照片筛选这一关,探探只不过是提供了相识的社交媒介罢了。
  用户最终追求的是能从相识到熟知,最终抵达真实生活中的配对!既然这是用户的真实需求,那探探是怎么帮助用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从陌生到熟人社交的转变,我们会经历相遇-相识-相知-熟知四个阶段。 探探提供了相遇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是基于地理位置发现的海量异性用户。从相遇到相识是基于照片筛选,建立社交媒介帮助两个陌生人相识,为他们的对话提供"借口"。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既然用户追求的是最终真实匹配,那么在接下来,从相识到相知的下一阶段中,社交媒介没有了,在这里产生了断层。
  而这个断层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用户在这没有无法顺利完成与陌生异性相知,进而满意度下降,开始逃离。探探当然不希望自己只是个筛选机器,不愿用户得到配对相识后,逃离其他SNS产品。
  当然探探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版本中,出现了众多的用户信息。例如:标签、兴趣、自定义问题,还有展示用户动态的朋友圈。
  下面从探探产品功能上一探究竟。
  1. 为用户创造社交媒介
  不局限于在刷脸筛选这个功能,探探不光在帮助用户筛选心仪异性,更有意塑造从相识到相知的下一阶段社交媒介。
  在用户的展示页上出现,标签、兴趣爱好、短视频、提问等个人信息,鼓励用户填写完善,不仅是为了让眼前的人变得栩栩如生,更有意帮助用户了解对方,制造生活共同点,为聊天破冰制造话题。
  在聊天界面就更为明显,首次自动回复直接展示双方兴趣爱好共同点。包括聊天工具—真心话、表情都是在提供社交媒介,帮助用户持续了解对方,制造双方破冰的聊天话题。
  而用户在聊天框顶部可以观察到对方的在线情况。
  这点非常奇妙,在熟人社交产品QQ上我们可以看到对方在线情况,探探这样的举措也是为了能让用户进一步把握对方"行踪",实施精准对话,避免浪费热情。
  由于在线情况彼此都能看到,也规避掉了聊天不回的尴尬。
  综上所述,探探在帮助用户相互了解采用了多样性展示以及功能引导。为用户规避配对后不说话的尴尬,能够刺激用户主动发起下一阶段的社交行为。
  一步步引导用户从相遇到相识,进而相知,直至熟知。
  只有在产品本质上,区分于其他熟人社交网络,才能避免用户配对后向其他社交产品逃离。关于首页的刷脸筛选,在这个环节,用户将完成对异性的相遇和相识两个阶段。
  点击首页右上角进入右抽屉交流区,用户将在这个环节完成相识到相知甚至熟知。
  2. 产品未来趋势探讨
  前面说到,探探本质上是基于女性用户痛点出发的社交产品,而这款产品解决用户社交需求是基于双方主动行为、筛选后匹配的社交模式。在这样的产品模式下搭建的社交生态,女性用户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
  也就是说,探探产品不变的一点是关于女性社交生态的搭建。
  因此关于产品未来趋势,个人觉得探探始终会坚持的一点在于围绕女性用户打造解决她们痛点的功能特性,建立迎合女性感觉的机制。围绕建设社交生态、维护女性用户,实现能够满足用户(增长与留存)良性循环的结果。通过搭建女性生态,进而构建高效、人人配对且能持续交往的社交环境。
  在构建这样的愿景下,目前探探遇到的主要问题:
  外貌优先级,作为异性筛选标签,用户交友多样性需求未满足
  用户完成配对后,向熟人社交产品逃离
  头部用户过大,不缺配对;而底层用户配对不上
  除了遵循女性社交生态不变,产品也会朝着两个不矛盾的趋势变化:
  遵循目前产品框架,每一个细节完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
  开拓更广阔的产品框架,重新定义用户需求与满意度
  针对这样的背景,大胆猜想解决方案。但重复强调,不能动摇的是:基于女性用户痛点出发,围绕链接、社交媒介、高效与匹配原则,构建社交生态,只有踩住这些点才不会探探忤逆核心竞争力。
  第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1、建立兴趣分类标签,用户根据对异性的类型需求切换筛选模式。
  例如:喜欢音乐,可以通过设置筛选条件,挑选喜欢音乐的人进行刷脸匹配,进而售卖这种筛选模式。经过某标签右滑喜欢的人,对方可能通过其他标签也可以喜欢自己,同样可以配对。
  2、让朋友圈成为可配对的筛选媒介。
  用户通过朋友圈可以让喜欢的人看见,而被喜欢的用户可看到X个匿名喜欢自己的人,他可根据对方的朋友圈内容选择是否配对。
  这么一来不光增加了配对方式,并且促发用户丰满朋友圈内容、激发活跃。用户以优质的朋友圈获取配对资格,激发对朋友圈经营,而后期可根据朋友圈活跃度进行流量变现。
  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案:
  丰富用户标签信息,制造共同话题,例如添加星座、在哪上过大学等
  制造不属于异性交往的社交背景,可添加游戏场景,在聊天背景植入话题信息
  变音式语音调戏,用户可进行变音与对方对话,帮助用户搭起关系
  发起线下交友会,在平台上募集配对的小范围圈子,发起线下party
  第三个问题解决方案:
  此类问题涉及到算法配对,本人就不班门弄斧了。但要提到的每人对异性都有一个喜好范围,限制着是否右滑,往往一个满意的阈值,界定着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如果为通过建立用户模型,在用户的异性推送中,根据算法推送大量处于用户满意度水平附近的异性,或许可以避免头部用户过大的问题。
  3. 与主要竞品的区分
  独特的产品功能为探探赢得了市场,但这样粗暴刷脸方式同时也导致用户留存率低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探探上可以与陌生人相识并建立联系,但缺乏社交场景。
  典型提供陌生社交场景的陌陌,它不仅提供与异性相识的机会,更创造与陌生人交流的场景。相比于探探,陌陌是一个陌生人娱乐的平台。
  探探比陌陌强大的点在于:对外貌筛选单个维度,用户能高效与陌生异性相识。两者在针对用户不同社交需求的效率上形成了互补。
  经过对比陌陌、探探、抱抱、积目、遇见我们可以发现:陌陌为首的一类提供可消费的陌生社交场景,而探探与积目一类提供刷脸筛选的产品主要重视链接与陌生人的相识。
  探探深耕高效、主动的眼缘社交,为用户带来绝佳体验的同时,也因为缺乏开放式的陌生社交场景导致用户活跃度低,成为一台筛选机器。
  4. 亮点与不足之处
  亮点在此就不赘述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戳准用户痛点,针对眼缘社交做到极致;
  操作界面简洁易用,刷脸轮播次数少;
  男女比例均衡且干净度高。
  探探的用户结构在陌生社交别具一格,男女比例达到了6:4,而其他众多同类产品也才不过8:2或9:1。这是一个相对均衡的结构,规避了僧多肉少的现象。
  探探用户渠道推广也主要针对女性人群,一旦陌生社交平台涌入了大量高质量的女性,狼也就自然知道了。
  年龄构成大多分布在85-95后之间,相比于同类产品趋年轻化,这样的构成也符合对异性需求相对较大的年龄端。这些年龄段人中,在荷尔蒙的激发下,对异性追求都是当务之急。
  本人在使用探探的过程中,切换北京、长沙多地定位,连续刷脸发现总有刷不完的脸。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用户真实度、干净度都让人满意。
  产品不足之处:
  具备外貌魅力的人才能存活
  存在有刚需但被未满足群体
  以脸为主的社交媒介比较单一
  周边许多用户反应长得好看才是真的好,外貌筛选模式的探探,提供了异性相识的机会。但正是因为单一的媒介会造成未被满足群体的流失,这部分人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不努力,难以在异性海选中脱颖而出,久而久之没有合适配对,自然也就流失了。
  即使脸是相对高效的社交媒介,但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并不是唯一产生好感的社交媒介,口才、肢体魅力、场景沟通、技术技能都够作为社交媒介与异性相识。
  在粗暴的刷脸模式下,对某些群体来说未免显得过于空洞,也就是所谓的缺乏有趣的灵魂。
  5. 未来用户增长渠道
  查了近年来的中国单身人口比例,发现口径不一,决定以领头羊陌陌来做对比。
  陌陌的月独立设备数超过了6500万台,用户群体是依赖于场景社交的单身人士,相对探探的月活设备量来说,探探依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至少陌陌用户数证明了单身用户上限。
  另外四五线城市和大学生群体还有很强的增长潜力,这些群体都非常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且人群聚集的产经,随着接踵而来的00后,这一代从初中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无论是在恋爱观念和易传播程度上,对于戳中痛点的探探来说,孕育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探探的营销传播能力,相信不少人都被这个短信确幸过。生命中的美好就是你暗恋的人也喜欢自己,探探诠释了它的含义。匿名表白短信病毒传播让探探收获了不少用户,我们相信探探有能力保持高速增长。
  三、总结和思考
  不同的社交需求催生了不同的社交产品,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陌陌以地理位置链接周围陌生人。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下,用户在链接过程中出现了低效、被骚扰、尴尬的体验,缺乏有趣的陌生人。
  探探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主动、高效的链接陌生人方式出现,解决了当下用户的痛点。
  在社交领域,由于集群效应存在,在一个社交维度内成功的产品只能有一个。 维度并不仅是一个名词或者是分类词,更代表一种感性词。准确来说,是在一个描述用户感觉的维度里,因为集群效应存在,巨头只有一个,而这个巨头的特征就是能够高效满足人的社交需求。
  这种现象可以放大到熟人社交、陌生社交、社区社交、校园社交。
  对于陌生社交产品,我不禁要问:用户在这里所做的一切能带来什么让他们感到美好的东西,并且是在真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个人认为陌生社交领域成功因素有三点:
  链接
  社交媒介
  高效与匹配
  用户通过社交产品链接陌生人,持有社交媒介和陌生人持续交往直至熟知,在这个过程中追求愉悦,并满足高效率与高匹配。
  世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地理位置、复杂的人文环境,使得陌生人彼此之间得不到信息认知与信任。互联网的出现,通过某种方式把这样的资源链接匹配起来,使他们之间沟通、相识,获得愉快的体验。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社交的意义。
  不同的社交产品为用户建立不同的社交场景,满足多样的社交需求。而产品最终归结于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是我们共同追溯的原则。
网站目录投稿:绮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