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奴隶社会转载了我的文章。 文章收到大量读者留言,有支持的,也有很多不认同的声音。我感觉有必要写一篇续篇,继续和大家讨论职业选择的真相。 反对的意见中大致归为几类: 虽然不喜欢现在的职业,但为了满足对家庭的责任,只能咬牙坚持。 职业选择的自由只有在财务自由之后才可能实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可盲目效仿。 两年换一份工作,属于心浮气躁,根本不是真正追求自己的热爱。 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一部分。探索人生的真谛就像瞎子摸象,有的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有的人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工作。 有的人戴的眼镜是: 工作=赚钱谋生,获得物质上的安全感; 工作=为了满足对家庭的责任,不得不做的事; 工作=满足他人的期待,获得归属感。 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眼镜外还有一些新的眼镜可供大家选择: 工作=探索和表达生命意义的过程; 工作=做自己热爱做的事; 工作=工作组合(类似投资组合),包括有收入的工作(比如:教练,培训),也包括没有收入的工作(比如:写作,公益)。 问三个盖房子的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砌墙;第二个人回答:我在盖房;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设希望。 眼镜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用和无用之分,关键在于这副眼镜是给你的生命赋能还是耗能。 觉察一下,关于"你为什么工作?":你自己带着的是哪些眼镜?如果换一副新眼镜试一下,会给你的生命状态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 01:
如何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基于恐惧还是勇气? 我的一位教练学员最近在纠结是否要离开现在的工作,去自己创业。但是她又担心,离开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不是对自己某个需要完成功课的一种逃避。俗话说,这段婚姻里没有解决的问题, 到下一段婚姻里还会重复出现,和他人无关。 反观我自己的职业转型,既有基于勇气的选择也有不少基于恐惧的选择。比如:给自己放一年假,去巴黎耍一段时间,我认为是基于勇气的选择。 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所谓的财务自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也就只够我一年的生活费。但我一点儿都不担心未来,我相信自己一年之后有能力找到新工作养活自己,哪怕新工作的工资和职位比以前还低,我也有信心我总会赶上来。 但是,在巴黎无所事事四个多月回到北京之后,我想逃离"无所事事和无价值感"。一开始找工作并不顺利,我开始有些焦虑,赶紧找了一份外企大公司的工作。 这次转型,是基于恐惧的选择,我害怕"失业"时间长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担心银行里的钱很快花光了。我那时戴的眼镜是:工作=归属感,安全感。 那次选择造成的影响就是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舒适区,而且一呆就是十四年。那十四年里发生的故事还不如之前四年里的精彩。 人有三大恐惧: ❶对失败的恐惧(害怕"我不够好") ❷对未知的恐惧(比如:死亡。"万一…") ❸对失去爱的恐惧(总想得到他人的认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这三大恐惧,我相信是人就会有,除非你已经是神了。 我开始做教练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恐惧有了更多的觉察。这些恐惧的背后其实也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防止我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如果什么恐惧都没有,那我们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关键是意识到自己的恐惧之后,还能带着恐惧有意识地前行,而不是继续停留在舒适区。 基于勇气的选择并非一条阳关大道,有时还会摔得头破血流。我记得刚刚开始做团队教练时,我曾经在第一次教练过后,就被客户给"赶走了"。那种失败感和羞愧感现在想起来,还感觉胸口隐隐作痛。 反观我过去两年转型开始做教练的经历,感觉遭遇了更多的失败和逆境,也时不时会停滞不前。不过,每次把碎了一地的自信捡起来,黏在一起,继续艰难前行之后,感觉自己成长的更快了,也越来越不那么害怕失败了。 有个简单的练习也许会帮你找到答案: 试试独自一人静坐五分钟,想想如果地球上就只有你一个人,你想要怎样生活?如果没有人,没有任何事让你做比较,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如果每天都这样做,你就会依循这个生命,也就是"真正的你"而活。 所以,对于我的教练学员,与其纠结到底是留下还是创业,不如问问自己:你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当我们在勇气和爱的道路上前行时,我们会学到更多,会快速成长。我感觉自己做教练这两年成长的跨度比之前十年还要大,我更爱自己了。 02:
何谓自由? 首先,财务自由既和财富相关也和财富无关。 前年我参加一个领导力项目,一起学习的有二十几位企业家和公司高管。导师让大家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你有多少钱就够了。我写的数字是我们班里倒数第二低的,所以我现在财务自由了,而其他人还没有。 其实财务自由是个很简单的公式:我有的 -我需要的。 有一种算法是:被动收入+做自己热爱的事主动收入>基本消费(被动收入就是你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还能产生的收入,比如:投资回报,房租等。) 其次,我们真正需要的远远低于我们以为自己需要的。最近我一位同学,由于孩子上学,只好从城东搬到了城西,一家三口从250平米的大房子搬到了90平米的公寓,搬家过程中捐了好几车的衣服和家居用品。结果她发现生活质量一点儿没下降。她根本不需要那些多余的平米和衣服,一家三口过得乐融融。 我去年还做过一个实验:一年不买包儿和衣服。我以为自己会非常抓狂,结果一年中,我完全没有感到生活有什么负面影响,还节约出大量购物的时间做好玩儿的事。 我们对物质的基本需求根本不复杂:吃得饱,穿得暖,头顶上有一片屋顶就够了。你可以算出一个具体数字,看看和你的被动收入之间有多大差距?这个差距是否可以用你做自己热爱做的事得到的收入补上?如果可以,那恭喜你!你财务自由了。 第三,我们的不自由很多时候是由很多"万一"累积起来的:万一生病了?万一出意外了?万一孩子出国读书?万一... ...这些"万一"都是我们的恐惧。 不是鼓励大家当月光族,而是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做一些尝试,就是因为这些"万一",但是就像这两个字所代表的,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而我们做出的决定却是百分之百。 为了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而浪费了百分之百的生命,值得吗?实在担心万一,还可以买保险。不过,对于错失的生命体验来说,好像还没有这个险种。 有个禅宗大师,总是扛着个麻袋,里面装了很多东西,也包括糖果。他走到每个镇上,孩子们都会围着他。他就会分发糖果,然后离开。有一天,另一位禅宗大师遇到他,想弄清楚这个扛麻袋的人修禅境界究竟如何,他问:"什么是禅?"这人就扔下麻袋,笔直站着。他又问:"修禅的目的是什么?",这人抓起麻袋往肩上一扛,就走了。 修行或者成长,就是放下包袱,了无牵挂,正直而立。如果你背着包袱,你就永远无法到达。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有意识地负担起一切。那个包袱,不再是恐惧,而是有意识的选择。 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喜悦地去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那才是自由。 我有时候特别想尝试一下乞丐的生活,如果什么都没有了,还能怎么生活?如果连那种生活我都能适应,那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财务自由了,才可以自由的选择职业"也是一副眼镜。 你可以尝试一副新眼镜:"我现在就可以自由的创造工作",看看出现什么新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基于恐惧的选择是在"补洞",背景音乐是"我不完整,匮乏,有洞需要填补。" 那股力量像是由外向内的压力。而基于勇气和爱的选择,是"创造",背后的假设是"人天生是圆满的,有足够的创造力和资源",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内在资源。它是内在力量的自然流淌,那股力量是由内向外的。 鸡蛋从外面打碎,是早餐;鸡蛋从里面打碎,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