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转眼山妹6岁了,天天跟着母亲,挥舞着竹枝鞭子敲打水牛的肚子,让水牛走路快点。水牛虽然被套上篾罩,吃不上庄稼,但还是会张着小嘴巴吃路边的小草,喝水渠里的水。水牛最喜欢的是打尿桶喝尿,稍不看紧,就会闯入人家的门扇后,喝个底朝天,把尿桶打翻。 山妹和母亲放养的公牛崽,还没有耕过农田,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梨田。 一天,一头灰色的水牛,被一群人赶进空旷无人的仓库后,突然被关上大门,里面一片漆黑。水牛受到惊吓,躲在角落瑟缩。渐渐地才敞开一道不大不小的门缝,射进刺眼的光芒。门扇内的两旁,各藏立着三条汉子,门外守着一条彪形大汉。然后,开始赶牛。这异常的场面,刺激了水牛,惊慌的狂奔起来,顿时,人群一片尖叫,纷纷爬柱子、爬楼梯逃生。水牛跑了一阵后,停下东瞻西望。人们又开始连诱带哄地驱赶,等到牛头刚刚伸进门缝,身子还来不及穿过时,六条汉子瞬间关紧大门,用身子死死顶住门扇。其余的人拼命地拉住水牛的尾巴,像抜河似的,不让水牛跑掉,旁边看热闹的孩子们,在大声起哄加油。门外的一个大力士、第四生产队长鑑子 ,迅速用肩膀扛住水牛的头,将水牛前脚架空,无法使力。迅速把一根筷子粗的铜针及棕绳穿过牛的鼻孔,左孔进右孔出,鼻绳扎了一个结,再连接一条绳子,延伸至牛的尾巴。水牛痛得""礞礞"直叫,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然后,鑑子牵着绳子,把水牛拉到一丘狭长的水田。在牛的脖子上安装一根光滑的、圆弧的弯木,称作:"牛压",在牛压的两端各系着一条藤索,勾着牛尾后的一块厚厚的门板,人站立在门板上,牛伸着脖子拉着门。一开始,它很不情愿拼命地挣脱着。时而,东奔西跑,翻起大浪高过屋顶,穿越巅峰;时而,赖在田里,风平浪静,深陷汪洋。鑑子左手拉着绳子,右手挥起鞭子,"喔……撇……喔……撇……"(大概是左……右……左……右……的意思),一边吆喝,一边敲打牛背。强制水牛接受训练。山妹和孩子们在田埂上,起哄着,奔跑着,有时,经过大人的同意,山妹也乘着门板,抓紧绳索,被水牛拉着飞跑,浑身溅满了泥浆。 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水牛走上了正轨。鑑子才把门板卸下,安装上铁犁。右手把着铁犁,左手拉着绳子,挥舞着鞭子,"喔……撇……。喔.……撇……"地吆喝着。水牛踏上了犁田的征程。勾出一块块,一畦畦,像光滑的早米糕叠成的沟壑。 人们在把犁耕田时,还在腰间绑着一个小竹篓,把翻土上的泥鳅、鳝鱼、田螺、田蚌等逐一捕捉,放进小竹篓。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由于,犁田活含有技术,并非人人都会做,所获得的工分,相比其它农活要高。所以,每户家庭,至少都有一个人会使用水牛犁田,不愿失去高工分。 山妹送饭到田间,乘着大人休暇时间,偷偷地把水牛牵下水田,挂上犁,"喔…撇…喔…撇… "地吆喝着,学习犁田技术。可是,手下的犁铧却不听使唤,总是东倒西歪,深一勾,浅一勾的打泥浆,翻不出完整泥块。 山妹最喜欢放牛的地方是大塬山,那里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泉水甘甜。有蜜蜂、有蜻蜓捉着玩;秋天,有乌饭子、地茄子、牛眼睛,牛奶子,猕猴桃吃,像万木林中的野果王国。由于,山妹个子小,长在树上乌黑的牛眼睛,灰毛的牛奶子攀不到,她就用竹勾把枝丫拉下,采摘果子,吃到:牙齿酸或满嘴透红;吃到肚子咕噜噜的叫。山妹一到山上就会去捉蜻蜓、捉蝴蝶、捉蜜蜂。有时,被蜜蜂蜇的哇哇大哭。她也喜欢去白云庵,一见到惠音尼姑,就跟着母亲叫"恵音法师",像见到亲人,形影不离。惠音在诵经,她就静静的坐在身边,双手合十,跟着念念叨叨;惠音去种菜,她就蹲在菜地拔小草;惠音在灶堂烧饭,她就坐在锅门前的矮櫈子上,一边夹着柴火,一边看着灶膛神奇的火焰,一边看惠音挥舞着双手,烧出一盘盘香喷喷的素菜。她最喜欢吃惠音烧的野蘑菇,香香的,甜甜的。她更喜欢听惠音讲故事。 "我以前的家也有一个比你大一点点的侄子,叫铁蛋,很顽皮又很可爱。" "什么是以前的家,现在怎么不是家了?" "以前我和家里闹的不开心,就离家出走,不回去了。所以,叫以前的家,我现在的家是白云庵。" "铁蛋为什么名铁蛋,不怕摔吗?" "铁蛋长的黑黑的,胖胖的,所以,人家就叫他铁蛋。" "那又是怎么可爱法?" "铁蛋很有礼貌,见到邻居总是哥哥,阿叔,阿公,或姐姐,阿姨,阿婆的叫,而且,总是笑嘻嘻的,从来不哭。" "哦" 山妹回了一声,跑到草坪上去了。在杜鹃花丛中捉了一只蜜蜂,用一张小纸包着,放在耳边,听它"嗡嗡嗡"的唱歌。 又过了两年,山妹已经在读小学二年级了,那年暑假,她跟着母亲把牛赶进大塬深山,热的汗流浃背,山妹忍不住把头伸到泉眼。母亲急忙拉住她,要她先休歇片刻才能喝,以免造成冲血。又甜又凉的泉水,从牙齿冰到了肚子,山妹喝了一肚子的泉水,肚子"咕咕"的叫,顿感浑身是劲,沿着石梯爬上山顶,跑向白云庵,远远就看见惠音法师,牵着一个陌生的小孩,走出庵门。山妹不禁退了两步,准备返回。 这时,惠音法师已经看见了她 ,便叫了一声:"山妹过来,这就是铁蛋。我带你们去狮子岩玩。" 惠音左手牵着铁蛋,右手牵着山妹。山妹心想:惠音法师没有骗人,铁蛋果然是黑黑的,胖胖的,不禁觉得好笑,又不敢笑出来。三个人从地坪的另外一个方向往下走了10几分钟,便看到了一个巨大石头,比白云庵还大,像一头雄狮,张着大嘴,在咆哮着。走进狮子岩,里面却像一座宫殿,有塑像、有雕刻、有灶台、有石桌石凳、有卧室,还残留了几颗子弹壳、几根白骨头。惠音告诉铁蛋、山妹,这个神秘的石宫,是当年闽北红军的秘密聚会场所,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为解放了闽北山区做出巨大贡献。 走出狮子岩,铁蛋与山妹又爬上了母猪岩、公牛岩,他们看到了铁蛋远方的家乡,更是看到了山妹家的烟窗,冒着袅袅白烟,估计父亲开始烧饭了。西边红彤彤的太阳,像一个大气球,慢慢地往下坠落,晚霞挂满了天边。铁蛋的姑妈与山妹的母亲,在呼喊着他们回家。 牛大叔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不能干活了,生产队分给他的一亩自留地,也由山妹打理。山妹根据的不同的季节,种了土豆、地瓜、南瓜、冬瓜、茄子、小白菜、空心菜、大蒜、葱姜,同时,为父亲种的十棵茶树除草、施肥。放牛回家后,山妹提着小竹篓,跟随母亲到菜地剥菜、采茶。把锅洗干净,在灶膛点燃熊熊的火焰,再把茶叶倒在锅里,母亲用粗糙的双手,翻炒着茶叶,发出"嗤嗤"的响声,却不会烫伤手指。叶子在慢慢的变软变小,捞起来放在桌上的竹匾里。母亲用双手反复揉搓着,茶叶又慢慢地由扁型变成针型,像一只只虫儿。然后,把虫儿倒在火炉上的焙笼烘焙,便制成了香气四溢的绿茶。一旦家里来了访客,牛大妈总是抓一爪茶叶放进杯子里,加入一小方块红砂糖,倒入开水,递给来客。这是闽北农村的传统待客之道。茶叶就像一头头虾儿,在杯子里沉浮嬉戏。山妹对制茶工序产生了好奇与兴趣,学了几遍就会制作了。一旦母亲累了,就自己到菜地采茶,提到家里翻炒、揉搓、烘焙。制作出的绿茶,色美味香。 山妹到大塬山放牛时,常常会带一些茶叶送给惠音,惠音喝了山妹自制的绿茶,往往竖起大拇指,称赞山妹能干。同时,会准备一些艾叶、溪棕之类的草药交给山妹说: "把这些草药放在锅里炒干后,撒入红酒再炒片刻,然后,加水煮开,坚持每天给你父亲泡脚,关节炎会慢慢好起来的。" 山妹按照惠音说的,坚持每天给父亲熬汤泡脚,牛大叔的腿病渐渐地有所好转,并能上山下田干活了。 端午节到了,大塬村家家户户的大门、房门挂满了菖蒲、艾叶,两根合抱,用红纸条束腰,像一对对情侣武神,红腰绿装,守护家门。满屋子飘着浓浓的芳香。一首首歌谣闪过山妹的脑海: "爹盼年,儿盼节(端午节),牛仔盼个四月八"。"年三天,节三顿,中秋盼个半夜顿"…… 南方的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传统节日。水乡有食粽、佩香囊、赛龙舟;大塬村有过桥、投粽子、吃新娘茶。山妹更感兴趣的是串门接红头绳,游走她乡送节蹭美食。 在端午节的前夜,牛大妈把洗干净的菖蒲、艾叶放进水缸及后锅浸泡。据说是端午节午时,"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猖獗孽生,成群涌入民房,喝饮用水、吃食物,毒液污染饮食物 。而蒲艾可以驱邪除毒。于是,大家用蒲艾泡过的水烧饭、洗脸。预防"五毒"的侵害。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题,而包粽、吃粽、送粽,则是民俗文化的传承。牛大妈从屋檐下取下黑不溜秋的箬叶,一张一张的洗得干干净净后,连同稻草放到锅里,煮了一番,杀菌消毒后,再捞起来,摊开叶面,躺在掌心,将豆壳灰水泡浸过的糯米装在箬叶里,中间放进一个"粽心"。粽心有用乌苏豆粉拌红糖做的甜心粽,也有用腌猪肉做的咸心粽,还有用微型粽子做粽心的,叫做"喜粽"。没有放入"心"的叫做"’白粽",用糯米与乌苏豆搅拌成的叫麻粽,糯米与地瓜米搅拌成的叫花粽。制成了一只只用箬叶包着、稻草绑着各具特色的翠绿的粽子。形状有四个角的,叫做"四角粽;"有三个角的,叫田桩粽。按照辅料分类,作上记号,10只一组地串着。然后,放进锅里,丢进几根菖蒲、艾叶,倒入一些豆壳灰煮上几个小时,散发着一阵阵蒲艾的芳香与糯米的清香。剥开箬叶,蛋黄的、油亮的粽子,清香四溢、细腻可口。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粽子。有趣的是辨认不出的"喜粽"。据说谁吃到"喜粽",谁就会遇上喜事。如果是婚后的人吃到,会心一笑,用一根竹签串着插到柱子上招喜;如果是谈婚论嫁的人吃到,会刷地脸红;山妹解开稻草、剥开箬叶吃着蛋黄色的粽子,突然咬到了喜粽,立刻吓得哭鼻子。 五月初四一大早,山妹与孩子们成群结队去新娘家(上一年端午节后至本端午节前娶进门的新娘)接红头绳。新娘身穿红旗袍,神采奕奕地站在房门,每人一根的分给接红头绳的小孩。红头绳长三尺三以上,意为"三三得久,天长地久"。孩子们拿着各家接来的红头绳,比量起来,看看谁家的长,谁家的短。长的表示"大气",短的意味"抠门"。并津津有味地玩着"解股"的游戏,笨拙的男童往往成为心灵手巧女童的败将,遭到刮鼻子的惩罚。这时,母亲把山妹叫到身边,在她的右手扎上一根红绳箍。说是长大了会下田抓泥鳅。到了"七夕"那天,牛大妈煮了一只荷包蛋给山妹吃,把红绳箍剪下,放到瓜棚上。说是牛郎织女会在夜间来取走,用以搭建"鹊桥",站在桥上福佑孩子们成为金童玉女。不过,连守几天霄夜,却不见牛郎织女的踪影。自己也没有变成金童玉女,依然是野孩子。 早饭后,有新娘家的主人,会提前挨家挨户去叫人吃新娘茶。午后,全村的女性应约到新娘的人家又是挨家吃新娘茶。木房子的厅堂里,摆上几张方桌,端上 腌菜咸菜,诸如罗卜丛、罗卜片、菇咸、笋咸;也有炒花生、炒豆子、爆米花等炒食;还有杨梅干、地瓜干之类的干食。新娘挨着方桌,逐一敬茶加茶,左邻右舍,吃菜品茶,笑声不断;新娘、主人笑容满面,乐此不彼。送往迎来,一场又一场的新娘茶宴,传播着山涧特有的婚嫁习俗。 五月初五中午是大节,大家品尝着香喷喷的粽子,喝起小酒,享受节日的快乐。山妹挑着装经包的竹篮与装粽子,跟着母亲与村里的婆婆们,行走了20华里,到了龙潭溪,溪面宽敞,溪水清澈,龟鳖在水里游泳,鱼虾在水下嬉戏。一座木拱廊桥跨越溪流,横卧溪面上。屋檐菱角翘起,风铃声声。桥内立着四排木注,4x9=36根,每根柱子刻上历代帝王宗师的楹联。中间道路宽敞,两旁神龛上坐着神仙塑像。有文星、武星、有如来、有观音,个个活灵活现,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山妹夹在老太太们人群中,捧着经包在桥内缓慢来回走动,边诵经,边投粽。一只只粽子飞向窗外,落入龙潭。一声声劝告:"鱼儿,虾儿,吃米吃粽,莫吃屈原,不伤忠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这种投粽活动,被称之为"过桥",以此活动来纪念爱国忠良屈原。 过完三顿节,山妹和村庄里的孩子们戴着手脚上的红绳箍,背着装满粽子的竹篓,翻山越岭,童行无忌,到姑婆家送节。常常碰到过路大叔念的调侃:"凉一凉,撑把纸伞去穆阳,上条岭,过个洋,碰到一帮嫩阿娘"。 到了亲戚的村庄,姑婆们、堂姑们、堂姐们、姨们仿佛喜从天降,不分远房近房,把来自娘家的人均视为亲人,轮流宴请。总是"阿弟,阿妹"的招呼,往亲人的碗里塞猪肉、带鱼、荷包蛋之类的佳肴、美食。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想方设法让亲人吃好吃饱。一种天然的乡情、亲情、盛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山里人特有的待客风格,她像一股清醇的山风沁人心脾! 秋天,收割高杆水稻的季节,山妹赶着水牛,挑着鸭笼,跟随着收稻队伍,到了田间。 田野一片金黄,水稻带着冰珠,晶莹剔透,山风吹过,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涛。蜻蜓站立稻叶尖,痴情着迷人的秋色;螳螂抱着稻杆,捕捉蝗虫。大人们用镰刀撬开冰屋,踩在冰洞里,左手握着稻杆,右手握着镰刀,一割一扎,水稻一排排的躺在桔梗上,被扛到打谷坪筑起一堵城墙。月牙形状的禾架子插进围着晾垫的早楻里,一个大汉挥舞着稻穗,狠狠地砸向禾架子,金黄色的谷子四处飞溅。 山妹把水牛赶入深山后,打开鸭笼,水鸭展翅飞向了田野。 山妹和小伙伴们一起,走在田野上,卷着裤管,弯着腰,捡拾稻穗,捕捉泥鳅。时而,稻穗吊着螺狮;时而,田蚌咬住稻穗;时而,泥鳅在脚边打浑;时而;鸭蛋在田里翻滚。山妹逐一收拾,塞满了竹篓。突然,"扑嗵"一声,山妹丢掉了冰水窟窿,只露出头颅。在孩子们的一片呼救中,山妹的父亲赶来将她救起,把衣服剥光,擦干淤泥,用装谷子的红布袋裹着背回家。山妹换了衣服又回到田野,把水鸭赶进笼子。山妹挎着鸭笼,赶着水牛,跟随着收割"大军",走在返家的小路上。红彤彤的夕阳照在脸上,泛着红晕,白嫩嫩的皮肤,被寒风割开了一道道口子,刀刮似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