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 当下,家庭教育备受重视,家校共育的共识也正在形成,家教合作的内容、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但家校合作外延的不断扩大带来的却是家校合作边界的模糊不清,家校共育逐渐走偏。毫无疑问,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家校关系和合作氛围,但学校和教师是家校合作共育的主导者。家校合作共育不走偏,尤其避免学校和教师不作为和乱作为,就必须让责任来补位,而责任补位的关键在思想认识。 要常想"我是谁",不随意转嫁责任。对于一项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明确各方的责任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是前提。比如,教室卫生值日本应由孩子来完成,即使低年级的孩子做不了,也应该由教师或者学校的保洁员协助完成。若是由家长代劳,既失去了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也影响了家长的工作和生活。 要常想"为了谁",不偏离育人价值。比如,值日、监考、陪伴自习等这些家长普遍参与的活动,应该是自愿而非强迫、部分而非全部、参与而非替代、见证而非主导,否则,就偏离了育人的初衷和价值。 要常想"怎么样",不加重家长负担。每一项由家长参与的管理或活动都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去设计,怀着同理心来思考。设计是否公平、时间是否允许、家长是否愿意、活动是否有效,这些都要事先判断,不能想当然,也绝不能止于大多数家长的想法而忽视特殊情况。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充满温度的教育。 当然,责任补位,还需设置家校合作的底线,绝不能让家长成为"编外教师"。学校要综合考量,健全家校合作共育的制度体系,针对各个部门和任课教师,划出明确的家校合作的底线。另外,学校还应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作出严格的审核,坚决叫停借家校合作之名行摊派任务之实的错误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