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染尽三千顷 谚日"芒种争时"。争在何处?争在"芒"上,争在"种"上。从字面上理解,"芒"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大麦,如小麦。至芒种节气,这些农作物先后进人成熟期,需要抓紧时间收割;"种"的意思有二,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两者一名一动。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芒种也是晚谷、黍、樱等农作物播种的繁忙季节。在古时,"芒种"与"忙种"也可以互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作为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九,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间是每年6月的5日至7日。"春争日,夏争时",农村三夏大忙季节,也由此开始紧张的阶段。所谓三夏,指夏收、夏种,以及春播作物的夏管。民间流传的有关芒种的谚语,多是这方面的内容。由于流传地区有异,同是芒种谚语,表述方式和表述内容也有一定区别。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桂) 五月龙船北。(桂) 芒种夏至,芒果落蒂。(桂)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桂) 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湘) 芒种热得很,八月冷得早。(湘)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芒种打雷年成好。(湘) 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闽)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豫) 芒种晴天,夏至有雨。(豫)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浙) 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南方) 芒种有雨,夏至晴天。(豫)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黔) 芒种闻雷美自然。(陕)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皖)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赣)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苏、桂、湘)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黔)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苏、浙)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苏、冀) 芒种打雷是旱年。(湘、豫) 芒种好节气,棒棒坠落地,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成器。(鄂) 芒种节到,夏种忙闹。(鄂) 五月黄梅雨 芒种以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人漫漫梅雨期。梅雨因值梅子黄熟而名。"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在(梅雨》中这样描述。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船掉风》中,也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掉风"的诗句。由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气温高,庄户人家存放的衣物,最容易长毛发霉,所以不少地方也把梅雨称为"霉雨"。"霉"、"梅"同音,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与梅雨相关的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这些谚语,或以冬春季节的风向预测芒种节气的降水,如"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或用冬春季节里的雨水预测梅雨的多寡,如"雪腊月,水黄梅","寒水枯,夏水枯","春水铺,夏水枯","发尽桃花水,必是早黄梅","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小满不满,黄梅不管",等等。此外还有些谚语,对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进行了生动的表述,如"雨落黄梅头,三天不落断黄梅","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黄梅天,十八变","黄梅天,刻刻变"等。据气象部门的资料验认,这些梅雨谚语,准确率多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甚至比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气象预测还要"科学"。 雨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密切到什么地步?半个月不下就急,就担心天会出现早情;连下半个月也急,怕水涝一大,将庄稼地给淹了。褒之、贬之、爱之、恨之、盼之、厌之,对雨水的复杂情感,难以言表。民间流传的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以此为内容。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雨水节,接柑橘。 雨水甘蔗节节长。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 雨打秋,慢慢收。 三月三的风.四月四的雨,麦子黄疸谷子秕。 人俊不在巧打扮 谚语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说到底,它是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积累,生活感悟的总结。谚语的流传方式有二:一是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一是父传子再子传孙的代代相承。这两者,都离不开人的本身。而民间谚语也多是以人为生产生活的中心。甚至还有一部分谚语,就直接明了地以"人"字来开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有志,竹有节","人过青春无少年",等等。这些谚语,或直,或白,或喻事,或晓理,叙述了人生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无论是褒是贬,都真实地记录了人的生存状态。"人"在民间谚语中,是最大的主题,也是永远的主题。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熟了生宝,人生了狗咬。 人俊不在巧打扮,牛俊不在带脑环。 人心是偏偏的,狗鸡儿是尖尖的。 人狂无好事,狗狂无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