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学习误区 由于很多朋友对"学习"这件事了解信息不够,存在很多误解,才导致了没有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不足,也正是阻碍你快速学会其他技能的最大绊脚石。 很多人认为那种在学校里正规教育的方式才是学习。你考了高分,读了好学校,拥有高学历,就一定是学习能力强,那最多是应试能力强,但大部分人连这样的能力都不具备。 1,学习就是听和看 我接触过大约95%的学员和95%身边的朋友,发现他们对学习一项技能或兴趣爱好的理解,就是听和看。 而在科学的学习方法里,只用这两种方式学习的人,知识的获取效率极低,有些人甚至也天天看书,听音频,但并没有获得什么质的提升,算是一种低效率的勤奋。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这个实验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并转化为技能。 金字塔理论说到,听讲、阅读,这两种学习方式,也是绝大部分不会学习的人的学习方式,在他们的经验里,认为学习不就是听老师讲,自己再看看书就应该学会的吗? 事实就是,他们这样学过之后,大部分有用信息并没有印在大脑里。需要配合"主动式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自媒体以前,学习能力也很弱。但开始做自媒体+培训后,我个人学习能力能突飞猛进的原因,因为我会经常大量学习很多新知识,会融入到我的文章、课程中,还会通过网络分享会、微信答疑的方式教给学员,这就潜移默化的导致了,我一直在不停的输入新知识、思考内化、再输出的一个正向循环,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学习"的最佳路径。 2,我就是脑子笨 觉得自己脑子笨,本质上其实就没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所以遇到难题时一直解决不了,带来很大的挫折感,久而久之也会选择放弃治疗。 干脆选择放弃思考和学习,要做什么重大决定,找懂的人问就好了,但有时候有些具体的问题,光问人是解决不了,比如,很多来学习我自信沟通的朋友,之前也问过一些长辈或朋友,怎么变得自信,给出的答案会有一些启发,但要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差很多具体的执行方法,学到了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老师答疑解惑,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种复杂事情光问几个问题无法解决。这就像是减肥增肌,你询问喜欢健身的朋友几个问题后,你就能马上减肥成功吗?当然不可能,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法+一段时间的训练。 其实只要学会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法,脑子就不会一团浆糊,就会帮助你建立起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会让你自己梳理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条不紊的推进这个事情。 3,学习很辛苦,得到成果需要下很多苦工? 这跟我们一想到工作就会想到努力一样;但是一想到玩乐,就会想到乐趣。 大部分工作本身并没有快乐,就看让我们自己是怎么评价的。你可以把学习看成是苦涩事,也可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游戏。其实只要我们主动地参与一件事,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好。 要想靠意志力坚持是非常困难,但靠从事情本身上获得好处,快感,才能让你容易的坚持。 比如,我能养成喜欢看书的习惯,完全就是我从看书上获得了很多好处,比如,某本书终于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或是,我通过学习一个主题的大量相关书籍,掌握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把这些知识内容重新整合,就形成了一门课程,并通过课程帮助了很多需要解决问题的朋友,同时我也获得了收入,两全其美。 或是通过学习如何高效阅读,帮助我提高了阅读效率,让我看书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吸收理解书中的意思。 既然看书有收获、有收入,现在看书又效率很高,那就会激励我持续的继续看书,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但不会感觉幸苦,而会感觉很快乐。就是比较花钱,我粗略估计在买书上花费应该超过1万元,参加各种培训,估计好几万。 4,执行力差,容易半途而废。 许多人因为学习遇到挫折,会归咎于天生的才能不足而选择放弃。事实上,专家发现,个人的表现与智力没有相关,是努力造成了成就的不同。 有些人认为能力和思想是天生的,他们会说「这个我没有天分」,有些人则认为以靠后天学习养成。 研究发现,抱着后天学习理论的小孩,更能越发努力。连成目标,反观前者则心理脆弱、轻言放弃,将成功与努力连在一起的小孩,面对挑战时会激发出热情,而那些单纯把自己划分成「有天分、没天分」的孩子,则比较容易放弃。 有些朋友总是急冲冲地报名上课,但无法持续下去,然后认为自己的意志薄弱。 学习不顺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归咎于自己意志力薄弱,只要重新去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好,这样你才会去改善学习计划和方式方法,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要找回学习动力,有2条建议, 第一,把学习一开始的10%的时间,用来"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让自己在温习中上轨道,顺势衔接新的课程; 第二是"欢迎低潮", 低潮就是大脑的休息指令,当它来时不要害怕,趁机休息—下,反而能加速脱离低潮。但千万不要完全松懈,不然就会又变成拖延。 总之,执行力差,某种程度上也是没有掌握如何提高执行力的方法,本质也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我们为何而学? 1,学习之前先问为什么 我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一直很迷茫一件事——我什么要读书? 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好好学习,学习知识,上个好高中,然后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然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安安稳稳的生活。 老师告诉我,学好这个解题方法,你就能考到好成绩,就可以上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专业,然后你就自由了,毕业后再找个好工作。 貌似他们说的好像完全没毛病。 但为什么我总是有迷茫感,我曾给问过自己,读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就是我们要的人生吗? 总之,父母老师没有给我解答疑惑,我就这样浑浑噩噩了度过学生时代,进入职场也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黄金圈法则"。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普通人遇到问题的行为模式顺序是,先问「做什么」,「如何做」,他们从来不问「为什么」,他们对根源性问题很模糊。 换成聪明人遇到问题,则是先问「为什么」,再去构建「做什么」,而「如何做」就是基于前两者的结果,他们懂得先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样会事半功倍。 聪明人,会先去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因(为什么),不同的原因会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法,寻找和对比哪种方式最适合他(做什么),最后才是进行改变的步骤(如何做)。 大脑的生理结构刚好符合这样的逻辑。「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来自生物学。 如果你看过人类大脑的示意图就会发现,从里到外,黄金圈法则的三个逻辑层与大脑的三个皮层正好对应上。 人类大脑最外部是新皮层,他对应的是「做什么」负责理性思维,分析和语言。 中间的两层叫做边缘脑,负责我们的情感,也负责人类的决策过程,但它不具备语言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时,说不出原因,然后都用「有感觉」来含糊概括。 当我们从外到内进行思考的时候,先想「做什么」,人是可以明白复杂的信息量,比如,具体做那几个步骤,可以让自己产生变化。 但你选择的这个「做什么」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适合的。 当我们先从内再到外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是直接对控制大脑决策的区域进行沟通,也就是想清楚了「为什么」,你就会非常确定,自己到底要不要改变性格,到底要不要付出对应的代价。 而很多人就是没想清楚自己是改变好呢,还是不改变好,看到劝说不用改变的观点,加上自己此前有尝试不成功,于是就顺应了这个做法。 而实际上,你只是被他说服或误导,但真的是一定适合你的吗? 你是否有过类似情况,在偶然经历过一些人、事情或者书籍之后,突然脑子一亮,你发觉,之前没想明白的事情,现在终于想通了,终于理解了,然后再做这件事就迎刃而解,有种「开悟」的感觉。 而用黄金圈法则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快速帮你「开悟」的方法。 总之,思维顺序不同,你获得的结果也会不同。 当我理解了黄金圈法则后,我就开始寻找我的学习的"为什么",也就是我为什么而学? 虽然我已经不用再在学校里念书了。但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到了社会上,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开启了新技能,你的工作、生活也许会更好。 比如,你会开车,就能有时候帮老板临时开,借此搞好关系。 比如,你英语口语学好了,和老外交流能为你打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增长你的见识。 比如,你学会了价值投资,就不再被割韭菜。 当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原则之后,马上也想明白了我为什么而学习,我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是自发性的动力,不需要父母,长辈,朋友规劝,我就会自觉去看很多书籍,学习很多课程,训练很多技能,有些技能其实就是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慢慢就掌握了,比如,写作、制作课程课件、录制编辑音频视频等。 我的为何而学是什么? 以前应试教育时,其实都是为父母在读书,不是为自己,因为年纪小,根本不懂的规划未来人生,而大部分的父母也不会。 因为,我发现学习可以帮助我提高各种能力、能力提高可以帮助我提高收入、收入提高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 同时,高效学习可以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遇到难题时也能自己解决,而不是迷茫不知所措,或是盲从。 当我学习的效果累计越多,得到的成果越丰富,更加正向激励了我继续多看书多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很多朋友,就是没有找到读书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没有获得读书学习的正面反馈,所以才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你就只想在周末的时候去学画画,学插花,学乐器,那就不用太过功利的计较得失,花钱花时间就好了。 总而言之,先解决这个"为何而学"的问题,你再去学习,就会产生自发性的动力,那你也更容易坚持,而不会轻易放弃。 学会"学习"是学会任何技能的最重要的基础。 很多朋友学习某个课程或技能就是比别人慢,学不进就容易产生倦怠,进而容易放弃,时间一久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尤为明显,同样的老师、同样课本、同样的教学坏境,为什么有人就学的好,有人就是成绩差呢? 你有没有发现读书时的同学里,总有那么1,2个人,你在玩,他也在玩,你在学习,他还在玩,但他的成绩就是比你好,虽然不是排名顶尖前列,但至少在中上。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疑惑,一直以为是我智商低,对方天生聪明。 直到若干年后,学习了各种高效学习方法后发现,这些厉害的同学并不完全是天生"聪明",而是很有可能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你要学十遍,他只学一遍就能掌握,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李笑来在他的书里也提到过,他就是在读书时,被他身为教师的母亲教会他高效本质的学习方法,致使他以后学习效率非常突出。 我还认识一个清华的朋友,他母亲也是清华的教授,就反复和他说过,读书,绝对不是天天去解题,而是先学会学习方法。 可惜,这么好的东西,学校竟然不教!而只是应试教育。 学会「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 就像你不会识字写字这样的基础技能,你就无法阅读和写作。 高效学习能力就是帮助你快速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内化成才能的最底层技能。 掌握了高效学习的好处有哪些? 我自己多年体验下来的感受如下 1)阅读速度效率提升 2)理解知识能力提升,对复杂的概念,问题可以通过类比或其他容易理解的方式习得。 3)可以把相关知识进行连接,形成新的系统或技能。 4)执行力提高 5)遇到困难问题时,不再一团浆糊,而是懂得分析与解决问题。 6)更有耐心,知道成长不是一触而就,不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容易放弃。 7)学习新技能速度很快。 我这么多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学习已经成我的生活习惯,也让我具备了快速学习新技能基础,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高效学习能力就是汽车发动机和燃料,缺少这个,汽车的功能设计再先进,都无法开动。 所以,当你充分理解了这个概念,思维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解决了前面说的黄金圈法则的"为什么",那你的学习能力也会很快就此提高。 神经元高速公路 《知道做到》这本书里提到,要从知道并真正能做到,中间还欠缺一个环节——那就是足够的练习。 很多人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往往只看基础的概念,缺少跟进与重复练习。 跟进重复与"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里的"精深练习"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从生理学层面讲,能让人真真知道并做到,并形成习惯,是因为一个我们大脑中的叫做"髓鞘质"的物质。 "髓鞘质"简单来说是神经元回路上包裹的一层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通过电化学信号,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人脑中,神经细胞约有860亿个。 "髓鞘质"起到什么作用? 神经元之间信号的传递,会随着距离逐渐减弱。髓鞘质能够减少信号的衰减,从而保证信号的传递稳定快速。 下图,左边的神经元没有髓鞘质;右边有髓鞘质,右边的信号传递速度快。 髓鞘质无法自动产生,只能通过人的训练,才能获得髓鞘质,然后才能有效提升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准度。 大家可以把"髓鞘质"简单理解为是修建高速公路的重要材料,你练习的足够多足够好,这个高速公路才会越宽,越顺畅。 你知道一个"道理",只是属于"信息",做不到,是因为还没有把信息与信息,知识与知识之间链接起来,而链接知识并形成技能的高速公路没修建好,你只能走羊肠小道,自然速度和反应都会很慢,也就是不擅长这件事。 就像你刚学会开车不熟练,反应会较慢,而开过几年车的老司机,所有的开车动作都是本能反应,而不用过度思考。 髓鞘质的产生不存在基因天赋等先天影响,只在于你后天是否有足够多的学习和练习。 也和练肌肉很类似,你只有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重复多次的重力训练,并配合足够蛋白质的补充,才能比较快的长出肌肉。 综上所述, 高效学习要学的,就是利用已被证实的科学原理,并形成一些高效的方法、技巧、工具,来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最终转化为你所用的技能。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高效学习就是一种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功,帮助你面对敌人(问题、困难)时游刃有余。 此文为我的电子书《学以致用》的部分摘要,此书是我多年高效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本书采用互联网产品迭代升级模式,现在是1.0版本,会不定期升级更新,现将近5万字,速度快一点,大约2小时即可读完。由于比较赶,所以会存在一些错别字等小问题,请多包涵。 目录 零,前言 一,我的自学成长之路 二,高效学习到底是学什么? 1,常见的学习误区 2,我们为何而学? 3,这套方法适合我吗?适合每一个人吗? 4,学会"学习"是学会任何技能的最重要的基础 5,大脑变聪明的科学原理 6,高效学习中你必须要知道的重要概念 三,年度目标制定与时间管理 1,年度目标实现不了的原因? 2,你应该要有的时间大局观。 3,如何科学制定年度目标,以及如何管理每一天的时间。 4,要实现目标对应要学什么能力? 四,如何克服学习障碍 1,如何消除焦虑 2,如何自我激励 3,参考游戏模式,制造反馈机制。 4,意志力从哪来 5,拖延症问题 6,看书看不进怎么办 五,迎刃学以致用学习法 1,迎刃高效学习方法框架 2,高效输入吸收知识 3,高效整理思考内化 4,高效输出转化能力 5,个人知识管理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