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限塑令颁布执行已有八年有余,本文从超市入手,了解蚌埠市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对相关部门推动监管限塑令取得的成效进行审计,分析目前影响目标实现因素,得到蚌埠市超市限塑令效益审计结论,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促进限塑令更好的实现节约环境成本目的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超市;限塑令;效益审计 一、前言 去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节约集约资源已经成为共识。在未实施"限塑令"时,我国塑料购物袋的年消費已近100万吨,这相当于消耗石油600万吨,塑料购物袋消耗大国实至名归。白驹过隙间,塑料购物袋"奉旨收费"已经八年有余,其是形同虚设,还是确有其效?以蚌埠市超市限塑令的效益审计为例,探究限塑令实施八年后的经济效果,在分析产生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意见及建议,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限塑令的效益审计意义 (一)限塑令背景 塑料购物袋从产生起,就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塑料购物袋容量大、可收纳,使用时没有笨重感;价格低廉;不会渗水、不会透油,还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这些优点使得其取代了其他的盛载物,在人人们的生活中占很重的地位。 但塑料购物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石油产品,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生长。塑料袋形成的白色污染对环境具有极大的威胁,影响生态循环。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即我们通常所谓的"限塑令"。 蚌埠市积极配合限塑令,出台了《蚌埠市工商局开展限塑"打批发"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开展了送环保购物袋进超市、社区活动。 (二)效益审计意义 限塑令政策执行开始时轰轰烈烈,但热情过后,由于消费者习惯了方便、实用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即使是有偿的,但仍有公众对它的依赖不改。所以限塑令颁布是一方面,是否较好地执行是另外一方面。限塑令对于创建生态文明的作用是否有效?是否节约了保护环境成本?对限塑令的执行现状及其实施过程进行效益审计,以蚌埠市超市限塑令的效益审计结果为点,在分析产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给出有效的推动限塑令实施的建议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超市限塑令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指对某个事项或活动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可以优化策略结构,提高效益。效益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效益审计对象及目的 效益审计对象:蚌埠市的超市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情况。 效益审计直接目的:限塑令在蚌埠市超市实施的有效性、可行性。 效益审计最终目的:提高限塑令在蚌埠市超市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限塑令所要处理的问题是一个饱含公众性、意识性、导向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蚌埠市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推进塑料购物袋限产限售限用工作。蚌埠市超市的塑料袋购物有偿使用取得一定效果。 (二)效益审计方法及过程 对蚌埠市超市限塑令效益审计主要采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文件的审阅和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等方法。对蚌埠市中大型超市分别进行了实地探访问卷,查阅超市塑料袋销售记录,实测超市生鲜果蔬等分区购物塑料袋使用情况,将相应信息填写在底稿上。小型超市随机抽样进行探访,记录塑料购物袋型号、款式,询问塑料购物袋成本、销售情况。然后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得到蚌埠市超市限塑令效益的一般情况结论。 1.中大型超市 在家乐福、大润发、华运等大型超市里各随机问卷200位消费者,发现99%的消费者了解限塑令,愿意自带塑料袋、布袋或者帆布包的有82%,但是已经养成习惯自带塑料袋或环保袋的只有46%。中老人大多数选择自带塑料购物袋或者环保购物袋,青少年人大多还是选择当场购买塑料购物袋,他们对于几角钱的价格并不敏感。但如果自带着包或者东西不多时,消费者更倾向于不会购买塑料购物袋。超市负责人表示,超市一天有近万笔交易,其中购买塑料袋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限塑令经过8年多的推行,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环境成本。 但在果蔬区,我们发现手撕连卷袋成了"漏洞",甚至有顾客连拽下五六个连卷袋,用于购物。超市果蔬、点心、生鲜区的货架边,自取的手撕塑料袋随处可见。许多消费者习惯挑菜前先撕几个塑料袋在手中备着。为了方便顾客取用,超市的果蔬区等,还摆放了已经撕好展开的塑料袋,方便老人取用。大部分消费者对这样的一幕幕早已司空见惯,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有人反映:有一阵是有不少人扯好多袋子走,但现在大家素质高了,很少有了。手撕塑料袋不收费可谓"行规",主要因为消费者不愿意使用环保袋或者布袋将几个水果或几颗蔬菜和其他物品放一块,而且肉和水产品不方便用布袋等携带;超市收费困难,数起来浪费时间精力,点心等不提供塑料购物袋的话无法计量。 2.小型超市 小超市不少仍免费提供塑料袋。在小超市,超市一月要用10到60斤左右塑料袋,花费50到300元。而且小超市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多是不符合规定的超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刚出台的那几年,有关的管理人员确实会到各个店面去检查,并告知超市负责人不要使用超薄的塑料袋。但近几年既没人检查又没处罚,就又开始继续使用了。但出于降低成本目的,小型超市一般不主动提供塑料袋,某种方面也算达到了减少塑料袋使用的目的。小型超市的限塑令实施后略有反弹,仍需要为处理其产生的垃圾付出较大的经济成本。 (三)影响目标实现因素 限塑令执行反差,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类为:环保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们的观念和行动需要潜移默化的改变;新型环保替代袋成本居高不下;政策目标群体人数多,既包括塑料袋生产者,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商家,还有为数众多的消费者;政策执行改变了消费习惯,给生活带来不便,公众需要逐渐摆脱对超薄免费塑料袋的依赖;限塑令本身存在的软约束,政策对象缺乏具体明确性,在执行上具有弹性,相关人员的监管对象广泛而复杂,在人力和财力成本上远远不够,对小型超市的监管很难持久;执行人员的素质与实际需要有偏差,监管不力、缺乏协调。 在塑料袋批发市场塑料袋一个一毛多,而在超市购买时却需要三毛,大型超市确实可以达到一年几万元利润,但是并不会让超市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年赚千万。小型超市为了提高业务销售额通常免费提供塑料袋,消费者往往不愿意承担小型超市的购物塑料袋费用。 四、限塑令评价结论和建议 (一)蚌埠市超市限塑令效益审计结论 蚌埠市的中大型超市限塑令确实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手撕塑料袋由于管理困难,限塑令的效果不明显;小超市塑料袋使用出现回潮。蚌埠市超市限塑令限塑令实施效果打折,环境成本因其降低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蚌埠市超市限塑令实施建议 限塑令的实施应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注,有关部门继续努力。 1.强化宣传,利用公交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宣传模式,着力转变消费观念,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让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倡导重提菜篮子、布袋子进市场超市,禁用不合格塑料袋,少用塑料袋。 2.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形成管理合力,深入推进治理"白色污染"工作的全面铺开。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执行力度。 3.控制、限制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对涉及生产、销售塑料购物袋的企业严把登记注册关,依法取締无合法证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 4.要继续对市场内不合格塑料袋的来源追根溯源,加强对批发销售和运送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不法经营活动。对屡教不改的,坚决依法取缔。 5.相关管理人员把"限塑"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之中,作为长期性工作来抓,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查处批发销售不合格塑料袋行为。 6.市场开办单位履行检查入场经营户执行"限塑令"的规定,协助、支持开办单位在市场内设立合格塑料袋经营点,实行统一采购、销售,以方便市场内经营者的需要。 7.加快替代环保袋的技术研究,发展各种替代品,逐步取代塑料袋的使用。建立回收再生系统。在现阶段,替代品尚有缺陷。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数量,而提高塑料袋的回收和循环再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8.完善限塑令,可以扩大限塑令政策的范围。落实补充性措施的执行,在开发可降解塑料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建议出台限制塑料袋上印制超市宣传广告的政策。塑料购物袋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有权享用无超市宣传广告的购物袋,这样消费者不会为手中拿着A超市的购物袋,在B超市买东西而那为情。 某人大代表曾在两会上提出改"限塑令"为"禁塑令",个人认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在中大型超市等地方,限塑令确实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在慢慢的改变公众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但塑料购物袋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限塑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一定时期的共同努力,相信白色污染的整治会取得更大的成效,塑料购物袋带来的环境污染将会减少。 【参考文献】 [1]贺圣中.浅析"限塑令"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 [2]邢秀凤.王琦陶.固栋.对"限甥令"政第效应的分析与延伸思考[J].生态经济,2009(3). [3]王凡一.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影响[J].当代经济,2016(11) [4]蚌埠市政府信息公开.关于蚌埠市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检查活动工作总结[OL].http://zwgk.bengbu.gov.cn/com_content.jsp XxId=217903687,2009-06-30 [5]吴楠.当限塑令遭遇"七年之痒"[OL].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60329/4097593.shtml,201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