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教育,与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上溯到四五十年以前,要说一天学校没进的人,可能大有人在。那个时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信奉的是:知识无用论。那时候,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并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是普通的劳动者,都瞧不上当老师的,先是有"九儒十丐"之说,再后来就是"穷教书的"之喻。
  我是90年代中期的中师生,1994年考上中师,记得比我高两届的一位师兄,恰恰还是我的本村。据说当接到中师的"入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一百个不愿去读。原因是毕业后每月两百多块钱的收入,实在顶不上一个手艺上乘的"泥瓦匠"!好在后来几年,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略有上升,这位师兄也一直当老师直到现在。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最近对自己每天都在从事的教育工作,却感觉有些陌生,原因在于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首先,学校里的教师是什么?是受雇于一个单位或者法人的平等的劳动者。在这个集体中,不存在谁是老板,谁是员工的问题。就算有一定的"管理者角色",也仅仅是工作分工的不同而已,毕竟在这个院子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直接决定其他人的职业去留或者是工作收入。因此,就一所学校的教师而言,从本质上说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现在有一个说法:校长是什么?校长不是官员,校长是平等中的首席。从职业角色上来说,校长与教师是平等的,只是校长占据了"管理与引领"、"教育与影响"的首席位置。仅此而已。当然,这是对公办学校来说,对于私立学校而言,校长的权利要大得多,也许这就是很多私立学校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校长的手中握有真正的权利!
  其次,同一单位的教师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一所学校综合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总量是一个总数,这个总数要有这所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如果是在一个工厂,如果生产总量一定,这些工作需要员工共同完成。那可能会存在多劳多得的现象。但这条经济规律并不适用于教育。在一所学校,每个教师凭自己的职称吃饭,拿自己的固定工资。现实生活中并不会真正根据你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来决定教师的收入。而是从年龄、资历、职称等方面,把教师划分成"三六九等"。有些教师,虽然工作量不大,教学成绩一般,但是往往拿着最高的工资,而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却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资。并且不能有丝毫的抱怨:因为你得慢慢来,将来你也有老的一天!所以,论资排辈,照顾老者甚至是弱者,永远是教育行业或者说当今社会事业单位的常态。
  第三,最难评价的是教育。如何来评价一名教师教的怎样?一所学校班的如何?其实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和教育,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个学生在一所学校读书三年,最后中考考了600分,你没法说如果他(她)在另一位老师的手下,或者在另一所学校就一定不现在强或者弱。因为他(她)所受的三年初中教育,对他(她)的人生而言,永远无法重复,无法从头再来。所以,你永远无法肯定的说一名教师或者一所的教育成功还是失败!就算是处在同一年级的平行的班级,也无法直接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优劣。你没法说一个考的平均年分数高的班级的老师就一定不成绩低的班级的老师出色,因为学生的基础和天质不一样。这些同样不可逆转。所以教育的过程不能看短期的结果,更应当看教育的过程,综合一个教师从教几年甚至说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来评价,而绝不可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论成败。
  教育,就是这样不可或缺,同时又难以捉摸!谁是教育真正的老板?是政府。但政府又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社会机构,他无法现世现报地直接决定一名教师的工作优劣甚至是职业的去留。哪怕是面对一名再怎么不合格的教师,就算再不行,也会容许他游走在行业体制之中。因此,有人说教育是"良心活儿"!
  面对教育这样的"良心活儿",怎样引领和管理好教师们更好地向好向善?第一是靠正能量的引领和鼓舞,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靠制度的约束,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第三靠文化的渲染,只有让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成毕生追求的崇高事业,教师才会有文化的获得感和发展的持久动力。所以,三等的教育管理靠人治;二等的教育管理靠法治;一等的教育管理靠文化!
网站目录投稿: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