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立春时节


  春打六九头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便是万物复苏的立春之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建始也。"从天文学角度,立春之日,春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春夏秋冬四季,也由此进入新的轮回。
  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对立春日都十分肴Ti。早在周代,每年立春fi,天子都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后"立春迎春"习俗广传民间。如山东历城,立春当日清晨,县知事会率百姓迎春神于东郊迎春庙,祭祀礼拜后,还专门举行"鞭春牛"仪式。鞭春又叫打春,由此象征一年一度的春耕农事开始。在北京,立春日当天,顺天府众官员,也赶到东直门外进行"春场迎春"活动。彩棚是头两天就搭好了的,活动时,鼓乐声声.鞭炮阵阵,热闹非凡。东郊迎春是有原因的,因为迎春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但后来也有变化,宋吴自牧《梦粱录》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清顾禄《清嘉录》则有"立春口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这已经完全是一种象征性的迎春仪式了。所以类似迎春,又被称之为"行春"。在宝岛台湾,立春日还是农民节,每年这一天,农村各地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庆贺活动。
  立春之后,白夭渐长,太阳渐暖,降水也逐步增多。而此时,油菜抽苔,小麦拔节,小春作物长势加快,需要及时浇灌,及时追肥。大春备耕工作,也进人了紧张的倒计时阶段。对于庄稼人,"立春"这个头开得好不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未来一年的天景和收成。因此有关立春的谚语,在二十四节气中,相对数量更多些,可见先人对立春的重视。而这些谚语,又多集中在气象、生产等方面,表现出先人对一年光景收成的期盼。
  立春晴,雨水匀;立春阴,花倒春。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不下是旱年。
  立春不逢九,五谷般般有。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
  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立春北风雨水多。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一年之计在干春
  "一年之计在干春",在中国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格言式谚语之一。在《增广贤文》中,它一共是四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其中前两句,强调的都是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严格地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典出自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纂要》。梁元帝萧绎是个怪才,他既是政治家,同时又是出色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对天文和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后人评价他"聪颖俊朗,天才英发","好学博览,不恋声色"。可惜执政时间不足两年。在《纂要》中,他把前人理政得失与自己治国理念融在一起,并提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阳春之季,万象更新,对于农事耕作,这是个关键时刻。对于一个人来说,青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爱惜青春,珍视青春,就能创造出知识,创造出财富;反之,浪费青春,虚度年华,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一年之计在于春",强调的是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珍惜时间为内容的谚语,在民间谚语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先民,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共同的主题。这也就使得此类谚语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能误一个春,十年能误一代人。
  没有时时刻刻,就没有年年月月。
  黄金有价,光阴无价。
  千金能买骏马,何处能买青春。
  时光容易过,岁月不饶人。
  人过青春无少年。
  有钱难买二八月,黄金难买少年时。
  工夫要拼,时间要争。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怕过星期三。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玉不琢,不成器
  谚语"玉不琢.不成器"出自《三字经》,意思是一块再好的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璞玉:如果经过艺术化的切割琢磨,它就能加工成一件人见人爱的美器,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会大大提高。人的成才之路也如同琢玉,只有经过刻苦努力,不断追求,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三字经》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等谚语故事,说的都是古人发愤学习的事。其中"头悬梁"说的是汉代孙敬,每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埋进书本里苦读,直至深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太累了免不了要睡一会。为防止磕睡,孙敬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结上,一头悬在梁上。这样的话,只要一打吨,头皮就会被扯痛。经过努力,孙敬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师。"锥刺股"说的是战国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朋友亲戚都不理他,他就发狠心要刻苦读书。他治打磕睡的方法更加残忍,每每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就拿一把锥子来锥自己的大腿,一锥一锥下去,直至鲜血淋漓,遍体鳞伤。后来他也成为了当朝有名的学问大家。"如囊萤,如映雪"讲的是晋朝车撒和孙康,他们都是贫穷人家出身,连灯油也买不起。为了能读书,车撤夏夜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以萤光照明。孙康则在寒冷的冬夜,跑到户外,借着雪光亮读书。
  这几个谚语故事告诉我们,光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紧迫感还不行,还要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精神。只有加倍努力,加倍磨炼,才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民间谚语中,有关刻苦学习的内容,也占相当一部分。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网站目录投稿:初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