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例谈旅行写作的特点


  内容摘要:自十九世纪以来人们旅行不仅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贸易、商业交易、外交、流放、移民、朝圣、传教,这些都是吸引外国旅行的典型方式。在20世纪,随着快速、可靠、廉价和长途运输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世界范围的国外旅游的推动者。旅行写作随之兴起。旅行写作同时具有着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议论文的思想深度。通过探究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为例,浅析旅行写作的特特色。
  关键词:旅行写作 《在中国的屏风上》 中国形象
  旅行写作同时具有着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议论文的思想深度 。通过探究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为例,浅析旅行写作的特特色。
  一.旅行写作是一种旅行文学
  (一)旅行文学具有文学的表述技巧
  旅行写作是一种以真实或抽象的地方为重点写作对象的一种体裁。这种类型的写作涉及各种风格,可以是对旅途的叙述或是对过往行迹的回忆,可以从古迹或是过去新闻获取材料,超越时空界限。
  旅行写作也可以被称为旅游文学,因为它本身就被认为是文学。旅游文学具有文学价值。旅行写作通常描述作者在整个探险过程中的全部经历和冒险。有时个人作品被称为游记或旅程。旅游写作既可以是跨国的,也可以是跨文化的,此外,它还可能涉及到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旅游。文学游记除了记录旅行日志或航海日志中的日期和事件之外,大多表现出一种易懂的叙述或是带有吸引人的表述技巧。这种旅行文学与日记写作或户外文学紧密相连,其类别通常没有特定的界限。许多领先的杂志和报纸都有专门报道旅游的版面。如果旅行作家知道他们的主题,并能通过优秀的写作将它融入生活,他们就能真正的感染观众。如在旅行叙事或所谓最受欢迎的"armchair travel"风格中,就是作家喜欢用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去写一本读起来很像小说的非小说类的作品。
  一些游记材料的传播更类似于口头文化中发生的事情,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由口头表述衍生而来的。对旅行文本进行修改,或改写已有的游记,将事实和虚构混为一谈,这是在游记传播过程中讲述者常常出现的表述技巧。因此游记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夸大虚构的成分。虚构的游记构成了旅游文学的很大一部分。旅游文学的多部虚构作品仅限于事实,例如荷马的《奥德赛》,尽管还有其他作品包含想象中的、甚至是异常奇妙的旅程,如但丁的《神曲》、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尽管如此,这些作品还是包含了事实元素。然而,在虚构的游记(属于想象散文的语域,并实现了影响的功能)和公共游记(以事实和虚构的本体论并列来代表公共文体)之间还是存在一条清晰的界线。
  (二)旅行写作是表达社会、文化、政治评论的载体
  书写发明后不久,国外旅行的记录就出现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出现了零碎的旅行书写。在古典世界形成庞大的帝国之后,旅行记录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体裁,对于渴望了解自己领域有用知识的统治者来说,它们具有特别强的吸引力。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报道了他在埃及和安纳托利亚研究波斯战争历史的旅行。如果说阿拉伯和中国人在后古典时代主导了旅行和旅行写作,那么欧洲探险家、征服者、商人和传教士在现代早期(大约公元1500年至1800年)占据了中心舞台。在现代早期,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旅行并未停止,但是同时期欧洲人已经开始地球的遥远角落去探索新大陆,欧洲的印刷机大量生产出数以千计的旅行记录,向对更广阔世界有着明显贪得无厌的欲望的读者描述外国土地和人民。旅游文献的数量如此之大也在一方面展示了当时西方征服开疆拓土的野心。
  由于人们总是喜欢超越自己文化的界限去旅行。一些旅行者显然渴望实现他们对外部世界和更大世界的好奇心。因此许多游记是社会、政治或哲学评论的载体。
  旅行文学经常与论文写作相结合,在一个地方停留成为对一个国家和人民进行深入观察的方式。有时一个作家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很長一段时间,吸收一种地方文化风俗,同时继续用旅行作家的感觉去观察。游记文学陶醉于特定的事物,同时偶尔照亮宇宙。它会着色、塑形并填补空白。因为它是由位移产生的,所以经常很有趣。它带读者兜了一圈(通常向他们展示他们有多幸运)。它使外星人人性化。它通常会颂扬无名英雄。它揭示了比小说更奇怪的真相。它给了目击者生命无限可能性的证据。
  毛姆的在《在中国的屏风上》便是如此。
  二.毛姆游记中中国的形象
  1919年,毛姆来到了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长达半年的旅程后,他在1922年出版了旅行文学《在中国的屏风上》,这本书描绘了中国美丽奇特的建筑,也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佬儿"。
  (一)对古老的中国的憧憬
  毛姆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古代文化遗迹神秘的面纱。他为读者描绘了长城、天坛等古迹,结合想象展开了一幅古典中国恢宏壮丽的画卷,使现实与虚构的画面混在一起。在文中毛姆想象着中国殿堂"金碧辉煌的古铺面,精雕细镂的雕花",集市上兜售着奇异的东方小物件。描写路边的中国舞女"穿着花团锦簇的刺绣缎褂,青可鉴人的头发上簪着一块翠玉"。舞会上舞女和公子哥儿纵情调笑。毛姆面对着天坛便想象了一幕盛大的祭祀场面:"王公大臣们各安其位,恭候皇上,乐工和舞者表演着仪式性的乐舞,在巨大火炬昏黄的火光下,官员们的朝服发出暗淡的火亮。在昊天上苍的牌位前,皇帝献上馨香、玉帛、珍馐和佳酿,他虔诚地俯下身子,三跪九叩。"毛姆用着夸张奢华的笔触描写着西方人向往的中国古代文明。
  (二)对现实中国鄙夷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饱受战乱的威胁,社会内部动荡不堪,政治腐朽、经济停滞。毛姆的作品不仅从客观上对中国之行的建筑景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具体描绘,对现实的中国人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黄,矮小,像个可怜巴巴的猴子"。这些类似的字眼也出现在毛姆小说《面纱》中,对中国人物塑造是"黄褐色,脏兮兮,皱皱巴巴像个猴子"。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体现作者对中国人充满了鄙夷同情。
  三.毛姆对中国印象产生的原因
  毛姆的旅行作品也和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游记》有着相似的特点。游记中作者采用西方人带有中国符号化的印象,借助夸张奇特想象描写古代中国文明盛世。毛姆同样也受前时期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游记中"东方异域情调"影响,他的作品有对古老东方文明的向往和好奇。因此毛姆游记体现了旅行文学的特点——虚构和现实混为一谈,而虚构的部分又基于现实因素。
  再者,探其西方历史背景,毛姆的中国之行根本上受到欧洲 19 世纪末以来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世界兴起"东方文化救世论",认为只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才能助其获得新生。很多西方人将东方视为拯救西方的"诺亚方舟"。因此人们希望跨越文化界限去中国旅行,了解中国政治文化。在毛姆旅行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不仅是一篇描述景物的散文,而是带有社会、文化、政治评论的载体。
  旅行作品并不是单纯因为旅行而衍生,旅行往往伴随着国际间商业贸易,外交,传教等活动而产生。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处于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割地、赔款之苦的千疮百孔之境地。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西方列强强行撕开了裂缝。与此同时,毛姆所在的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国家实力不断增强,通过海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财富,殖民体系得到保障。这样新文明与旧文明残酷的对比下,毛姆带着殖民民族特有的优越感,踏上中国领土。他作为西方统治者的角度,对停滞不前的中国表示鄙夷怜悯。
  从根本上说,异国形象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接受、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对话的一种形式。辉煌瑰丽的中华民族古文明遗迹饱含着毛姆对古代中国的向往钦慕,近代中国的颓败落后又使得毛姆鄙夷惋惜。
  由于旅行写作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小说和非小说很可能发展成一个整体。它容纳了私人日记,散文,短篇小说,散文诗,粗糙的笔记和不加区别的热情好客的餐桌谈话式写作风格,在形式上又自由地混合叙事和散文诗,逻辑和想象。《中国的屏风上》以丰富的想象,细致的景色描寫,对中国复杂的感情和游记中个人思想见解构成了毛姆中国游记独特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毛姆.在中国屏风上[M].唐建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30.
  [4]陶飞亚.中国近现代史与基督教[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45.
  [5]周宁.文明之野蛮:东方主义信条中的中国形象[J].人文杂志,2005,(6):93.
  [6][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英,译.上海:文汇出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第一届校友助研奖教金研究课题"毛姆视野下的中国形象"(项目编号:003021601005)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目录投稿:香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