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唐僧一不能打二不通佛理偏能当师父


  小时候看那部电视剧,很不明白取经队伍里为什么要有一个唐僧,而且还是师父。于是自行脑补出一条理由:唐僧虽然在法术、武功上是战五渣,但是思想境界高,佛学修为深,是一干徒弟的精神导师。
  后来学会查字典,看了小说原著,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唐僧不是什么精神导师,佛学修为上他也是战五渣,他从来不能在思想上引领队伍。
  (一)不是师父引领徒弟,而是徒弟引领师父
  一路上,最动摇最软弱的不是猪八戒,而是唐僧。几乎所有的故事里他都一直在叫苦,在退缩。反倒是孙悟空,一路不停地做师父的思想工作,帮助他坚定信念。
  第三十二回,到了平顶山,"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
  孙悟空先提醒唐僧注意出家人的身份,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接着引用《心经》,在理论上启发他扫除心垢;然后鼓励唐僧要有吃苦的志气;最后又做出安全担保,以消除他的恐惧。
  唐僧却接着叫苦,还做了一首诗。
  ""……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
  唐僧消极情绪浓厚,而孙悟空以乐观的态度感染他,以事业成功后的美好蓝图鼓励他,起到一定的效果,唐僧"只得乐以忘忧"。"只得",还是有点勉强,不是完全自觉自愿的。这个当然允许。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孙悟空这一番思想工作,真是苦口婆心,耐心细致,他不仅是能打。
  之后一路,这样的戏码不停的上演。简直是孙悟空一路把唐僧哄到灵山的。
  第八十回离开比丘国,
  "老师父缓观山景,忽闻啼鸟之声,又起思乡之念。"
  接着又做一首诗,寄托思念大唐的感情。
  "行者道:"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三藏道:"徒弟,虽然说得有理,但不知西天路还在那里哩!’"
  第九十三回,到了天竺国左近,唐僧还在叫苦。
  ""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孙悟空一句话就讲到根子上去了——修佛不是能念念经就可以的,背熟归背熟,有没有真正理解,内化呢?唐僧有所体悟,所以不作声了。
  八戒、沙僧不服,出言讽刺孙悟空,
  "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到此时,唐僧已承认孙悟空的佛学修为比自己强,自己只是会背,而孙悟空是真懂了。
  毫无疑问,在取经的事业上,唐僧不是精神导师,孙悟空才是。
  (二)一场诗会见高下
  那唐僧与另外两位徒弟的佛学修为相比,又如何呢?师徒几人有没有PK过呢?有。
  第三十六回宝林寺故事里,师徒四人一场诗会,各个境界全出。
  那一夜明月当天,唐僧触景生情,"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皓魄当空宝镜悬……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依然在思乡,通篇游子口吻,并无高僧气象。这个有点尴尬,一个出家人,老是想什么家乡呢?哪有一点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气息呢?望月思乡,虽曰人之常情,毕竟有点肤浅。
  而孙悟空提醒他认识世界不能停留于色相,要有点深度,要把握本质,理解规律。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接着,给唐僧讲了一番"晦、朔、望、上弦、下弦"的规律,又提炼出阴阳之理,""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
  "温养二八"是修炼养生的道理,孙悟空以之比拟佛学修为,启迪唐僧从自然中悟道,加强个人修养。境界提升了,有利于事业,返乡也很容易。
  孙悟空做的诗是:"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要体悟阴阳之道,采天地气象,以中正平和清净之心——"药味平平气象全",别老是悲悲戚戚的,在身体里——"炉里"熔炼。修佛和采药练气道理是相通的,都要下一番细致刻苦的工夫。这首诗强调了刻苦修炼的用心,而且体现出对取经事业的坚定信念——"志心功果即西天",比唐僧的态度积极多了。沙悟净也做了一首诗:"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沙僧给孙悟空所论作了一番补充,强调调和、统一。他发挥了"炉里炼"三个字,具体阐发如何炼丹:精水、神火、意土三家和合,达到自在自如之境,正是修炼的要领。和孙悟空所论一样,有批评唐僧的意思:内在不统一,不和谐,三心二意是不行的。孙悟空讲取法自然,沙僧讲内在和谐,各有一番深意。
  有人从师徒五人对应五行的角度解释说,孙悟空对应火;猪八戒对应水,沙悟净对应土,沙僧是在讲师兄弟三人的和谐。这么讲可能脱离语境了,此诗很明显是对孙悟空的一个补充,都是以道家修炼的功夫来论修佛的道理。
  孙悟空、沙悟净都是由道入佛,触类旁通,别开生面,说明知识迁移的能力很强啊。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慧根。
  猪八戒做的诗是:"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
  这首诗诙谐生动,寓意深刻,可谓举类迩而见义远。猪八戒着重指出修行各有路径,你"伶俐"不妨"伶俐",我"痴愚"不妨"痴愚",佛门广大,各自修行。以自身为例,也是一种豪迈气度;同时也强调了对取经事业的信心。其中隐隐还有点维护师父的意思,觉得两个师兄对师父的批评过头了,其实各自修行,各自努力。师父虽然境界低,不要歧视。
  这一场诗会,师徒四人同题竞技,高下毕现。恰恰是师父,专业水平最渣。
  听了孙悟空的诗,唐僧"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听了沙僧的诗,"亦开茅塞";最后,说,"也罢,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是真的认识到自己水平低,要加强学习了。这一场诗会,唐僧的收获还是不少。
  (三)为什么是唐僧?
  那么,唐僧既不能降妖伏魔,也没有什么修为,为什么是他做师父,领导取经事业呢?
  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因为人家出身好嘛。如来佛大弟子转世,唐太宗御弟,成佛的名额、世俗的供奉早都给他安排好了,只能是他。
  这种解释呢,我以为当然对,但也不是全部的道理。
  上面有人当然是最得天独厚的资源,观音奉如来法旨组建取经队伍,不用如来的人,除非他脑子进水。
  权力的代际传承其实是一定道理的,某种程度上也对事业有利,你看取经队伍的配置,明着的这几个徒弟就不说了,还有暗中一路保护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
  换做其他没有背景的人来领导取经工作,怎么可能有这么高规格的配置?
  而且一路上灵山、天庭,佛道两大集团的上上下下几乎都是随叫随到,甚至还有不少主动上门服务的,是看谁的面子呢?换你去领导取经,你能争取到什么条件?你能请得动哪一个?
  能够给取经事业带来丰厚的资源,这就是唐僧当师父的最坚实的条件。所以不管唐僧水平如何,他都是当然的师父。
  但这只是一面道理。另一面的道理是,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是两回事。当领导不需要是业务能手,而且业务能力太强的一般干不好领导,因为他按捺不住,自己往上冲啊,那还能管好团队吗。项羽军事能力倒是强,可是没有刘邦会当领导啊。
  《西游记》故事神神道道的,但实际讲的是人间的事。
  实事求是地说,唐僧虽然一不能打,二不通佛理,但是领导当的还是不错的。
  你看他承认徒弟的修为比自己高,还知道自己要抓紧学习,就这个水平,就远远高出世人了。而且唐僧虽然不通佛理,但是人家会重复啊,一部《心经》,是取经早期乌巢大师传他的,这一路辛苦,他没有放松学习,能够倒着背了。这也是很重要的素质。对上级精神,不懂也能够自觉地煞有介事地机械重复。你扪心自问,你做得到吗?不培养这样的干部培养谁。
  唐僧不需要聪明勇敢,他的工作是带好团队,使徒弟们把聪明勇敢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古老的智慧推崇无为之治,当领导的要居于无知无能之境,不要太才华横溢为好。
  刘邦总结成败教训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样样不如人,却能领导好这些人杰,就是做领导的成功典范。
  同样,唐僧样样不如徒弟,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也当好领导,搞好事业了吗?
网站目录投稿: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