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痉挛发作与临床表现有哪些?痉挛发作(spasms)在20世纪70年代的癫痫发作国际分类中,将婴儿痉挛归类为全身性发作。但由于婴儿痉挛常有局部性发作的特征,且患儿常有一侧半球的局部损伤,其自然演变过程并不一定发展为全身性癫痫,因而在1981年的分类中,未将婴儿痉挛列为一种独立的发作类型,而是将其笼统地归在"不能分类的发作"中。国内过去将其视为肌阵挛性发作。新的发作分类将婴儿痉挛作为一种独特的发作类型。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发作起源】曾推测婴儿痉挛的临床和EEG特征起源于脑干。桥脑网状结构的特殊神经核团,特别是5-羟色胺能纤维,有着广泛的上行和下行投射。这些核团的功能异常影响下行投射对脊髓反射的正常控制,导致特殊的痉挛性发作;而EEG的高峰节律紊乱则是输入丘脑和皮层神经元的上行投射异常所致。但在临床上,婴儿痉挛症患儿尽管常见有局部损伤,且常常合并有局部性发作,但很少有孤立的脑干损伤。因而有人进一步推测,局部损伤可改变其他脑区的癫痫性电位,导致多灶性功能异常和婴儿痉挛的临床一EEG表现。另一方面,由于ACTH对治疗婴儿痉挛有效,也有人提出脑-肾上腺轴在婴儿痉挛发生中的作用。动物实验已证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为内源性的神经肽,对不成熟的大鼠是一种强有力的致痉剂。由此推测出生早期的各种应激性事件作用于不成熟的脑,可引起CRH的过度释放,从而导致婴儿痉挛发作。ACTH或糖皮质激素则可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CRH释放,达到治疗婴儿痉挛发作的效果。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婴儿痉挛症患儿的CRH分泌有异常改变。 【临床表现】婴儿痉挛发作的特征为重复而刻板的痉挛性收缩,痉挛表现为短暂的点头伴四肢屈曲样收缩(屈曲型),也有些为四肢伸展和头向后仰(伸展型),或上肢屈曲而下肢伸展或相反(混合型)。少数表现为不对称痉挛,见于症状性婴儿痉挛症伴限局性脑损伤和(或)胼胝体缺如,并可伴有局部性发作。就每一次痉挛而言,虽类似于强直或肌阵挛性发作,但痉挛本身仍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发作。观察显示,肌阵挛通常为快速的"电击"样的收缩,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00ms,强直性发作则为持续5~20秒的逐渐增强的肌肉收缩。婴儿痉挛发作的每一次痉挛持续1-2秒,持续时间比肌阵挛长而较强直性发作短,其特有的屈曲样或伸展样的痉挛姿势也与其他发作形式有明显不同。婴儿痉挛发作的另一特点为发作常成串出现,每串痉挛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达高峰后缓慢减弱。每串发作次数不等,从数次到数十次,甚至可达150次。每天发作次数亦不等,多时可达60次。成串发作常出现在入睡或觉醒过程中,发作中常伴有哭闹或躁动。发作时植物神经症状也很常见,如面色苍白、潮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及呼吸和心率的改变等。发作后可有烦躁、运动障碍、反应迟钝等症状,持续1~2分钟,也可无明显发作后症状。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小编为您介绍癫痫的痉挛发作与临床表现有哪些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