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01)
  有个成语,叫自相矛盾。
  有个卖矛与盾的人,摆摊吆喝:卖矛啦卖矛啦,俺滴矛,无坚不摧,再坚固的盾,也能够一矛穿透。
  吆喝过了矛,卖家又拿起盾牌:卖盾啦卖盾啦,俺滴盾,坚固无比,世间的任何矛,都无法穿透。
  这时有人打岔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故事结尾说,卖家听了,弗能应也。
  就是无辞以对的意思。
  但这个故事,还可能——或必然——必然还有另一个结局。
  (02)
  自相矛盾的另一个结局是:
  卖家听了看客的问题,顿时目露凶光,操起长矛,一矛搠死了多嘴的看客:就你话多!
  或许这个结局,才是更接近于智慧的解读。
  (03)
  有户农家,家里有个儿子。
  这孩子,脑壳呆呆,反应迟钝,少言寡语,蠢萌秀逗。
  就是智商不靠谱。
  虽然智商不靠谱,但毕竟是亲生的。父母每天乐呵呵,带着孩子耕田种地。
  孩子很能干,肯吃苦。父母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可是孩子却一点也乐不起来。
  因为他在学校的成绩,有点……太丢人。
  终于有一天,孩子苦恼的问父母:粑粑麻麻,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别人笨?
  胡说!父母一听就炸了:儿子,你能挑水,会耕地,一顿饭吃得比三头驴还多,咋就比别人笨啦?
  你一点也不笨,笨的是那些说你笨的人!
  ……是这样吗?孩子半信半疑。
  见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话,母亲带儿子来到田里,指着丝瓜和豆荚说:
  孩子,你听好了,丝瓜和豆荚,尽管长得飞快。可是这两种植物,必须要攀附于其它的树木上。如果没有别的树木可以攀爬,它们就长不成。所以这个做人呢,必须要独立自强,凡事依靠自己。这是妈妈要告诉你的第一句话。
  然后母亲又带孩子,来到桂花树下,对孩子说:
  孩子,你看好了,这桂花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就不能闷头只顾自己成长,必须要嫁接。桂花不嫁接,就会长成低矮的树丛,长不成大树。所以这个做人呢,万不可单打独斗,要学会依靠别人。这是妈妈要告诉你的第二句话。
  做人成事两条法则:一是依靠自己,二是不依靠自己。记住妈妈这两句话,你就立于不败之地!
  咦……孩子呆住了:麻麻说的两句话,好像是相反滴。
  这究竟是坑爹?还是教育孩纸?
  诧异之际,忽然间犹如电光石火,划过他那暗黑的脑际。
  他想清楚了。
  于是他就遵循母亲的教诲,恪守这两条相反对冲的道理,最终成为知名作家。
  (04)
  当你长大了,就会接触到一样怪奇的东西:
  ——矛盾!
  这么说有道理,反过来还有道理。
  人生最深刻的知识与道理,尽在于矛盾之中。
  弄明白了,你这样做有道理,反过来做还有道理。
  没弄明白,你这样是错的,反过来更是大错特错。
  ——所谓人生艰难,难在难在要打通规律的两面性。矛盾的事物,相反的道理,恰好一枚硬币的两面。想明白的人适应灵活,变通达透。想不明白,或是一味死钻牛角尖的人,就会动辄得咎,举步唯艰。
  (05)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实际上是用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
  有个相亲类的电视节目。先上场一排24位女嘉宾,环肥燕瘦,各擅胜场。然后男嘉宾逐一出场,双方互相挑剔,看看能否撞出火花。
  有个气质型男子出场,女嘉宾们顿时骚动起来。
  一位丰腴姑娘获得提问机会:你介不介意你女朋友的身材,像我这样……呃,丰满。
  男嘉宾沉静回答:人的价值在于内心,不在外表。两人在一起时,感觉最重要。
  女嘉宾:请你正面回答介意不介意。
  男嘉宾:介意。
  这位男嘉宾的表现,就是极有意思的自相矛盾。
  公众场合,总要说点冠冕堂皇、显得自己有品味有智慧的话。
  但实际上,这些极美妙的话,并非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所以才会在女嘉宾的逼迫下,前后回答不一致。
  ——自相矛盾的人,只因现实环境,与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兼容。
  (06)
  网上有个事儿:有个读书的孩子,遭遇校园暴力,被几个同学无故殴打。班主任反而斥责他: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专门打你?还是反省反省你自己的问题吧!
  校方在这起伤害事件中,也是毫无反应。
  得知消息,孩子的妈妈,当时陷入抓狂,操起菜刀,就要去找班主任理论。
  可走到门口,她却停了下来。
  ——孩子遭受欺凌,母亲的心,当然是愤怒已极。
  ——可要解决问题,却不能采用愤怒的方法。
  必须要冷静。
  (07)
  母亲放弃了找校方说理的想法,转而在家长的朋友圈中,与几个和班主任最说得来的家长拉关系套交情。
  很快,母亲获知了班主任的住址。
  而后母亲买了两盒茶叶,黄昏时分叩响了班主任的家门。
  打开门,当班主任发现来的是遭受欺凌孩子的家长时,顿时满脸戒心。
  可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兴师问罪,而是语气真诚,感谢老师日常对自家孩子的照料。并对老师的辛苦工作,表示感激。毕竟一个老师要教育那么多的熊孩子,绝对不是件轻松事儿,挂一漏外,纵有疏失,也决非老师的本意。
  老师听了来访家长的话,顿有得遇知音之感,向家长倾诉了许多委屈。
  说到最后,老师自己承认,在对待遭受暴力的孩子事件上,当时的处理方法确实欠妥。但自己也有自己的难处……双方愉快的聊到大半夜,班主任这才依依不舍的让家长离开。
  ——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站在老师的位置上。
  ——让老师无处可站,只好站在家长的位置上,替家长倾诉了许多不平。
  此后,这个孩子在班级里,再也没遇到过被欺凌的事件。纵有同学想要欺负她,也会被老师第一时间喝止。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最是善于自相矛盾。
  一个人最怕固化自我,说过的话,信守的原则,多不过是当时环境下的应激反应。但环境时刻在变,我们内心始终不变的,除了对大善智慧的追求,对良知的恪守,余者都需要随之改变。
  (08)
  世间至理,尽隐于矛盾之中。
  前面述及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两个法门:一是不依靠别人,二是学会依靠别人。这看似矛盾,实则是成就事业的真正智慧。
  ——不依靠别人,不是孤立自己,而是撑得起,立得住,才有个人事业可言。
  ——依靠别人,不是攀附别人,而是学会合作。把自己的事业,与别人的事业凝系起来,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就。
  (09)
  世界是矛盾的。
  牢记下面三个法则,会让你成为一个玲珑剔透的成熟者:
  第一条:世间任何道理,多半会有它的相反面。二者互相矛盾,却彼此支撑,这才架构起道理或智慧的本质。
  第二条:面对问题,如果你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多半会遭遇与你预期完全相反的结果。
  比如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的父母只知一味严厉,有的父母只知无限放纵宽容。结果前者让孩子陷入懦弱与恐惧,后者让孩子沦为熊孩子。再比如为人处世,有人事事忍让,落得个人善被人欺。有人尖酸敌对,又落得个众叛亲离。说到底,就是因为不善于因应环境改变,才会让自己走入狭仄之地。
  第三条:如果你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案,就会发现:在认知更高的维度上,这两个相反的方案,实际是同一个方案的两面。
  子曰:叩其两端,允撅执中。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扣其两端,从两个方向逼近规律的本质,才能够轻松应对人生挑战。
  (10)
  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经典,是《易经》。
  《易经》中的易:一是指智慧的本原,二是永恒的变化,三是绝对的相反,四是遁序而易替。
  总之就是一个变字。
  一个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而明天的我,又将否定今天的我的过程。
  一个矛盾的过程。
  人本身是个矛盾体,思维和认知,也是个矛盾体。人世间的规律法则,更是个矛盾体。做人处事,最忌极端。极端就是执拗异常,或是只认矛不认盾,或是只认盾不认矛,这又称认死理。认死理的人,最看不惯别人的言不由衷前后矛盾,但世间道理,莫不过成对成双相反构建。解决问题的法子,更是依据环境变化而改变,如果你不肯接受一个矛盾的世界,拒绝以矛盾化解矛盾的成事法则,就会把我们的认知,逼入到无可转寰的死角。人生最深刻的知识与道理,尽在于矛盾之中。做矛时,须得无坚不摧。为盾时,须得牢不可破。如这般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网站目录投稿: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