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4 招安打方腊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但它的结局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以前我们总是说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现在也为历史学家所怀疑。农民起义是反皇帝当皇帝,以新的封建王朝去代替旧的封建王朝,何谈推动历史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形式,概括起来,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镇压:二是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三是推翻了原来的封建王朝。然就其结局来讲,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是起义的失败。在【水浒传】中,梁山农民起义军接受招安的结局,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一种形式。 梁山起义军在全盛时期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为"国家"去打"强盗"方腊,结果方腊被消灭了,梁山起义军也是三成去了二成,原气大损。最后,朝廷毒死了宋江,分化了起义军,起义最终走向了失败,正是"飞兔死,走狗亡",梁山起义成了历史的悲剧。梁山的失败是从招安开始的。 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梁山义军之所以走上招安的道路,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我们在小说里看到,梁山义军的被招安不是在形势对他们不利或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而恰恰相反,他们是在两胜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重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向统治阶级投诚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宋江的思想、立场以及他长期推行的妥协路线有直接的关系,也同小说中所宣扬的忠义思想和作家的世界观有直接的关系。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随着梁山义军的发展壮大,有一大帮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人迫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也站到起义的行列中来。他们的加入,固然可以壮大义军的力量,同时也使起义军队伍内部的成份更加复杂。因为这些人的大多数,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动机不纯,他们上梁山的目的,只是一时的躲避,"免从虎穴暂栖身",他们等待的还是将来的朝廷招安,这就跟宋江的忠君报国盼望早日招安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样,在起义军队伍里就形成了两股势力,一股是以宋江为首的投降妥协路线,一股是坚决反对朝廷招安的路线。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宋江的势力会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抗走上了被招安的悲惨结局。 作为梁山起义军首领的宋江为什么要走这一条路?他的投降招安路线的思想根源在哪里?看过【水浒传】的人都感觉得,尽管宋江是全书的主要人物,是梁山英雄好汉的头头,但对他怎么也爱不起来。他是那么的虚伪,对梁山事业三心两意。他也没有什么本事,梁山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全是弟兄们打拼出来的。到头来,一切功劳都是他的,他最终背叛了梁山起义,葬送了梁山起义。 小说中的宋江出身地主阶级家庭,原是刀笔小吏,本来就是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人物。他有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刚叁加梁山起义军时就立场不坚定。在他看来,社会的黑暗不公不是乱自上作,而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结果。他一面救了晁盖等人,一面却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是违反了朝廷的法度。他上梁山也是迫于无奈,因此经历了极为曲折的道路。在大闹清风寨后,他带一批好汉上了梁山,却因为一封父死的假信而抛下兄弟去奔丧,并服服帖帖地接受官府的断判。在刺配江州道上,他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救援。直到寻阳楼题反诗,事发被判死罪,最后被梁山英雄救出,才被迫上了梁山。上了梁山后,他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抱着权借水泊避灾难,只等朝廷来赦罪的愿望,向往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还造谣说梁山起义是造恶多多,误犯大罪,逆天大罪等等。从宋江的思想、言行中,我们就知道梁山的悲剧不可避免。 跟宋江的思想立场和作者的世界观有直接关系的是小说里大力宣扬的忠义思想。 什么是忠义,在宋江看来,就是忠于朝廷,忠于大宋皇帝。宋江上梁山后,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虽然仅改一个字,但意义有天壤之别。他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是被奸臣闭塞,暂时昏味。这就是宋江一惯来推行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妥协路线。在小说中,作者特地为宋江安排了一回九天弦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给宋江的指示中有个最主要的内容是要他做到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之所以非议方腊,主要原因是他自立朝廷,对抗大宋皇帝,违反了忠的大伦。宋江在被药死之前,还要表白他的愚忠:宁可朝廷负我,我决不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给梁山起义带来极大的危害,终于使作者甘愿牺牲艰难缔造的义军事业来接受皇帝的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