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芹:晨兴资本董事总经理 一、虚实结合 我一直在思考,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后来,我得出一个答案,企业家是有使命感的,而商人是关注短期收益的。需要说明一下,我认为商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中性词。 什么叫使命?我想使命代表的含义在于必须得有「虚」的,才会具有使命感。务虚到什么层面?我觉得应该有终极关怀。如果没有从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出发,很难做到真正有使命感,也很难思考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整个行业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马斯克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已经想到火星上去了,试想他如果没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没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怎么会提出人类应该移民火星呢? 我们常常对有使命感的人产生误解,觉得他们疯狂,其实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不理解真正务虚的能力。当你具备终极务虚能力的时候,它会在战略上给你带来很大的好处,具体来说就是让你有前瞻性。无论是对于独角兽公司还是小公司而言,前瞻性是解决公司发展效率的一个核心要素。 过去,我经常看到有些公司在得到了市场给予的赞誉时,难以不偏不倚地保持对自我的认知,会忘掉初心。这与创始人缺乏一些具备终极关怀有关,容易满足。 我和创业者常常聊到企业如果再涨10倍、100倍会怎么样?优秀的创业者保持初心不在于口号,在于战略源动力。在行业的竞争格局如此惨烈的今天,我发现优秀的创业者和我们讨论时,很少提到公司业绩涨了多少,收入做了多少。我们通常聊的是,公司的业务格局已经到达了哪一个层面,如何将公司的业务格局再提升一步。 当然,我们也需要从务虚的层面一点一点往务实层面走,去研究怎么定义市场。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的管理观。但是做战略是反过来的,其中隐含的意思首先是如何定义市场。要把巨大的战略愿景一步一步的分解,不能停在当下,要不断想下一步是什么,要用长周期的愿景来审视当下3-6个月的战略。 战略不是概念,它是达成目标的方法以及达成目标方法的组织保证。关于组织保证问题,我们内部也有讨论过,为什么有些创始人容易陷入到战略冬眠的状态?我觉得不是因为忙碌,创始人最该做的事是将虚实结合起来。 一般很忙碌的人都在做务实性的工作,我不认为务实是错的,但如果没有时间思考务虚,很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务虚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所以创始人才会选择冲在前线。 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创始人需要及时总结,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人员和组织体系,要用公司文化和组织管理体系把新人转化为老人。只有强大的公司组织体系建设,才会让执行力得到保证。对创始人而言才能有时间去务虚,将自己从繁杂的细节事务中脱离开来去考虑最重要的问题。 我之前提过创始人的两个特质:杀手和传教士。在公司初创期时,创始人扮演的往往是「杀手角色」,你需要不停地变,缺什么都要能顶上,也许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是要有解决短板的能力。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创始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扮演好「传教士角色」,意思是你要深入思考和注重影响到优秀的人和你一起工作。传教士传教一定是你不信我的时候我来传。所以,你身边聚一群什么样的人,基本能衡量出你的能力。如果你下面的人,各个都是很有想法的人,那一定是你的想法比他们都大,才能把他们征服。 二、战略高度 这些年,我们发现一家好公司其实每年只需要做一两个关键判断,剩下的就是创造可持续性的复利效应。一家优秀的公司,能长期保持在一件事上,不停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但这需要创始人有前瞻性,对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判断清晰并长期坚守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复利效应。 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做很多决定,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的核心战略变来变去,你时不时地推倒重来,这样你运营公司将变得很累也做不大;如果你的运营策略不停地摇摆,必然很难形成复利效应。 一旦你面临这类情况的时候,你就需要考虑做减法。 做减法有时候会逼着你问自己,公司的核心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减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理念跟战略上去,将公司放到一个时间长度下想公司会变成什么样的形态,这叫「眼高」。用一个时间长度去想接下来的六个月做些什么,这叫「手低」。 有眼界的人做战略规划,和一个有增量战略思维的人做规划,对资源的配置,对团队的配置,对公司路径的规划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习惯用一个时间长度去思考问题的公司,做每年战略目标的时候,多是强调现在的结果对未来的影响,想的是5-10年之后我要成为什么,这叫「用眼界牵引的战略规划」。另一种是今天我完成了比如100万销售的目标,明年就要做到150万,总之要和去年比,这种制定战略的方法叫「增量战略」。 战略的制定是由愿景牵引的,没有那种拿下市场的霸气是不行的。我们有时做投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创业者的眼界,因为在一个公司里,你怎么做选择、怎么做战略、怎么分配资源、怎么找人,这些都会对公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愿景是你看到了别人当下没有看到的未来,你把那个未来转化为今天公司要做的事,我觉得这叫愿景。愿景可以说是十年、二十年几乎不变的,战略是每年、每个季度都会有小的调整和变化的,使命可能是介于在愿景和战略之间的。我最近特别强调创始人要回到初心,特别是公司要做大的时候。 以前雷军讲台风和猪的理论,这个观点里真正隐含了两点意思:第一,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是风口而是红海了,如果你要捕捉风口需要有提前半步的敏感度; 第二,要承认自己是能力有限的,要学会用资本杠杆、人才杠杆、战略杠杆,来翘动自己的创业梦想和愿景的实现。 所以,你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很能说明你的综合能力。因为那些牛人,只会服务比自己更牛的人,如果你的力量都没他大,如果你的战略不够犀利,他为什么要跟随你? 很多创业者觉得自己的战略高度提升很慢。其实,公司每一次的融资都是能帮助你提升战略高度的。融资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投资人会向你提很多问题,让你不断完善整个公司的故事。同时,每次融资也是锻炼自己务虚能力的机会,你需要提炼和呈现公司的价值。 所以我说每次融资都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思考,你等于免费请了几个很聪明的人,这些人眼里天天都在寻找价值千亿万亿的机会,而此刻他们一起来帮你梳理战略。所以,除了要把他们的钱要过来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记录他们的一些关键问题。 三、小中见大 我和很多同行都打过交道,发现大家对趋势都很看重,但其实趋势并不是最重要的,落实到路径才是最关键的,但这在早期是最难的。 我们投了很多公司,平均差不多要陪6-8年。公司在0-1的阶段重点在于怎么让你的用户简单明了的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供给过剩的消费社会,消费者对于某一个新产品的耐心度,最开始的时候不超过15秒,如何在15秒内打动消费者就显得非常关键。 这个阶段最难的事情就是做减法。减法会逼着你想清楚,你在现阶段真正需要专注证明的是什么,如果没办法用一两句话讲清楚,那我认为是你的减法做得不够彻底。 同时,产品也是你整个思想的呈现,而这个思想主要关于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我们做投资也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做深入且可落地的思考,光想着抓趋势性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最终一定是要将务实务虚相结合的。 有人会说,这三个问题很虚,但实际上这三个问题一点也不虚。因为最关键的问题都是从蛛丝马迹的核心细节中捕捉出来的,这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07决定投资UCweb时,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投资UCweb这个手机浏览器。因为它有价值——它在浏览器上面放了一个所谓的分类导航目录,就是所谓的网站导航。 为什么在美国,是雅虎首先出现——这是一个人工分类的导航列表——而后谷歌出现,把整个雅虎的价值给打没了。但在中国,却先有了百度,很多年以后才出现了一个叫Hao123的导航页,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雅虎这个最原始的人工分类列表,曾经极大规模地推动了美国互联网发展,却被谷歌这样一个搜索引擎公司轻而易举地取代了。而在中国,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有叫「后发优势」,但为什么在百度搜索引擎出现后,又出现了一个人工分类的Hao123? 这就存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核心细节。这说明在中国,大量的网民是不知道怎么用拼音的,不知道怎么用键盘的,甚至是不知道怎么用搜索引擎的。拉丁字母打一个字来搜索非常简单,而中国用拼音写汉字输入到搜索框是很困难的。 这说明了两点,第一,流量在互联网里很核心;第二,流量的实现不一定纯粹是中国照搬美国。 2007年,没有安卓,没有iPhone,是塞班的时代。塞班的特点是用手机键盘输入汉字,非常痛苦。用手机键盘,要去按住搜索框更加痛。所以我们发现,UCweb在2007年塞班的无线互联网时代是流量聚合的核心。 这就是我们2007年投资UCweb最核心的一个逻辑。这个决策的核心点,来自于我们对Hao123这个不起眼的现象的思考。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在规划你的创业愿景的时候,不要去捕捉一些概念,要去理解你的核心市场的那些有意思的小细节,小中见大。 四、6万分之一 当初我们从中欧毕业出来的时候,就深刻地发现,中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我们很缺乏优秀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最大的不同,职业经理人很多时候是想怎么把一件事正确地做好。 而创业者在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职业经理人有时不需要想这些问题,因为很多事情都有人在想,只是把这个目标定下来,完成这个目标,规范动作正步向前走就可以了。 创业者不是这样,他是在和自己较劲的。我曾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话:创业这件事情,是绝大多数人故意不选而留给少数人的机会。因为大多数人本能上都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创业,毕竟创业失败率非常高。 我以前还看过一个数据,中国统计有200多万个可以被追溯的域名和网站,只有40家上市,6万分之一的概率。这让我不由地想与创业者共勉,如果创业成功了,千万不要过于沾沾自喜,我碰到有些创业者成功之后,他认为自己的身高是100米,其实不是的,我们普通人的身高还是在1.5-1.7米。 你在社会的高度是因为事业的机遇和浪潮助力推上去的,如果很幸运站在浪尖的时候,注意要保持姿态,不要被打落下水,有的时候成功并不是完全靠你的能力。我们自己认为是这样的,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能力只占成功要素的最多50%,剩下的50%真的是靠运气,运气非常重要。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曾公开地说,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哪怕失败,哪怕投你3次我也会投——这里有两个潜台词,优秀的创业者是稀缺资源;其次第一次不成功,有的时候是运气不好,如果不是人的原因,我们愿意再投一次。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一些创业者在常人眼里都是非常疯狂的,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经常需要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做最痛苦的决定。 这种孤独感是一个创业者与生俱来的。而且越是成功的创业者,在工作上孤独感更大。因为如果你不成功的话,大不了换一个办公室再来。但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被成功所累,你有了光环,人人都认为你应该继续更成功。这种光环使得你的孤独感更强。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如此你才有成为那6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素材来源:晨兴资本、i黑马 来源:捕手志(ID:ibushouzhi),专注优秀投资人的新媒体。 【原文标题为《晨兴资本刘芹:光想着抓趋势是没用的,还要能虚实结合 |捕手志 》,本文已获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