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朔,旅居在外的人,返回祖籍探亲扫墓。
  做团子等,用摇米和赤豆做饭。
  祀祖,家有新丧的,女子裁纸,做寒衣,焚烧送给亡者。给坟添土,修整坟墓。多殡葬。
  扫墓,祭献时令食品,锄杂草,察看墓地的林木。新婚男子,带妻子一同祭祖。
  准备酒肴,慰劳耕作田地之人,安罢散场。
  以新米制成橄饵,饲喂耕牛,这一日不给牛穿绳。
  在窖中藏放花木,注意防寒。
  自此日起,多有嫁姿,凡是财力不足,求贷于人的,应该尽力给予帮助。
  十月朔
  农历十月一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秦国与其他六国分争天下。后来秦灭六国,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县,又回归统一。秦始皇推算金、木、水、火、土五德始终循环、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周朝得到火德,秦替周的火德而兴盛,就必须推崇火德所不能胜过的水德。于是,他更改每年的起始之月,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岁首,朝臣们在这一天人朝庆贺。《史记·封禅书》载,秦朝把冬十月作为一年之首,皇上这个月在郊外斋戒,通举烽火,在咸阳城旁祭拜,所穿的衣着应为白色。
  刘邦崛起于丰沛,冬十月率军人关,到了霸上,于是灭掉秦朝。他沿袭秦朝的旧规,仍以十月一日作为岁首。到了汉武帝一朝,虽然改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然而百官仍然在每月初一朝贺。十月初一这天,天子常常设宴接受百官朝贺,演奏食举之乐(王者进食时所奏之乐),仪式隆重如同岁首之日。晋代荆楚一带民间,称十月初一为秦岁首,以纪念一代英主统一全国的丰功伟业。
  农历十月,百姓的耕种之事基本完毕,农家大多摆设酒宴庆祝丰收,如《诗经·豳风·七月》一章所述:"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纳禾稼,黍极重穆,禾麻获麦。""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班。"
  历代君主,还有在十月朔前后赏稻踢宴之举,如宋真宗天禧二年十月十一日,在玉衰殿召集近臣,观看收割小香稻、占城稻,并在安福殿赐宴;宋仁宗皇佑二年
  十月以盛宴庆祝丰收等。《宋史·食货志》中称江南、两浙、湖北、广州南部、福建等地,多种植梗稻,须霜降方始成熟,各地多从十月初一开始收租,大概因为此时乡民正有收人,足以偿还债务。因此,荆楚一带俗称十月朔为黍暇。《荆楚岁时记》注道:"今北人此日,设麻龚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称衡别传》写有:"十月朔,黄祖在辣艘上会,设黍昭是也。"
  除了清明和中元(七月十五)之外,十月朔也是重要的祭祀日,家家此日必去扫墓祭祖,追念祭献亡灵。这种习俗,自从唐代以来就渐渐形成风气。孙思邀《千金月令》称:"长安十月朔,都城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朝陵,如寒食节。"
  旧时各地,在十月朔,还有祭厉坛、斋无祀,并举行乡饮酒或暖炉会的,其要旨不外乎养生保健、追念远祖、培养淳朴的民风。江南通称此日为十月朝,无论贫富都要准备酒肴,祭奠祖先或逝去的父母,邀请族人会餐,称之为过十月朝。家有新丧的,至亲要祭拜灵位,称之为新十月朝。
  吃时物
  农历十月,先儒称之为阳月,天时往往和暖如春,俗称小阳春,有"十月应小春,棉衣夏布裙"的民谚。
  本月还俗名晒谷天。此时庄稼大都已经收获,各地利用新收的米麦制作各种食品,以酬令节。山西临汾十月朔,一般都吃馄饨,浦城则煮面角,西乡用黍面做角黍,江西都昌以梗米做核把,湖南祁阳多用裹蒸作为应节食物。福建建宁用豆米做核把,广东曲江各乡盛行米松,江苏金坛则做汤核,甘肃平凉此日杀猪宰羊,祭献新酒。江苏宝山,十月初一一般吃团子,把团子作为祭祀祖先祭品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吃红饭
  赤豆又叫赤小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很多,犹如大豆。农家经常栽种,用以充作杂粮。赤豆性甘,酸平,食用可以排痈肿、脓血,利小便。《本草纲目》称其能辟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此日吃赤豆糯米饭,俗名红饭,也是庄稼收获、农事完毕的象征。
  送寒衣
  十月朔日过去又叫阳朔,正在霜降之后。子孙们踏霜露而感念父母亲人.多有在这天祭祖扫墓、焚烧纸衣的做法。河北俗称送寒衣,吴地俗称烧衣节。这种习俗早在
  南宋时就已开始了。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说:"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明代北平的各家纸店,在这
  一日,纷纷裁制纸衣出售,称作寒衣。寒衣上印有文字、印章,写明逝者的姓氏辈分,仿佛邮寄信件一般。这一天晚上,家家准备齐全,出门祭奠,叫着逝者的名字将纸衣烧掉。家有新丧的,要用白纸来做。不够富裕的人家,无力购买,则多由自己制作。有谚语道:"十月一,送寒衣。"有的在坟上焚烧,也有的在家中烧寄。
  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载:"十月朔,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尺长有咫,曰寒衣。奠焚于门曰送寒衣。"山西临汾等地,不用纸衣而用纸被。吴越一带除了烧纸衣之外,还流行脚缸、床被等一切御寒之物,制作得惟妙惟肖。家有新丧的,至亲都要送纸衣,偶有在中元节(七月十五)或者冬至时焚祭的,以备逝去的亲人抵御冥界的冬寒。
  添坟土
  冬季农事完毕,清闲无事,加之土地干燥,过去是人们起枢下葬以及培土护墓最为相宜的时候。
  乡会酒
  乡会酒盛行于江苏南通,是为了祭祀土地神而组织起来的,每月举行一次,以十月初一最为隆重。
  散场
  田地较多的农家,往往需要雇工。其中工作时间长的,称之为长工;临时招集而工作时间很短促的,则叫作短工。每年农事结束时,主人照例要有稿赏,以酬谢雇工们的辛劳,此后便分别遗散回家休息,到来年农忙时再行上工。这种收场的程序,一般多在十月朔举行,俗称之为散场、辞场、闭场门,种种名称不一。陕西西乡的民谚道:"十月一送雇的",就是指所雇用的农工都在十月朔这天放假回家。
  牛王会
  农事结束后,各地有慰劳耕牛的习俗,形式多样。有的地方尊牛为王,进行祭祀酬谢,如河南陈州,十月农家有牛王社,宰杀祭牲,敲锣打鼓,赛土神、谷神,聚众欢饮一天,宜阳在十月初十,祭祀牛王庆祝丰收。湖北南漳、长阳两个县,以八月十五作为牛王生辰,南漳人剥芋头做羹喂牛,称之为牛羹,长阳人在卯时为牛念诵经文,称之为牛王会,诵经祭祀完毕,百姓们食用供神的酒肉,求神赐福。山西临晋则举办牛马王会,由民间聚资置备祭牲、美酒以祭祀酬神。祭祀完毕,大家分享祭品,一同欢饮,醉饱而散。有些地方除了祭神,还要给牛饲喂核糕等较好的食料。
  江西都昌各乡,对耕牛的待遇更为优厚,当地以十月初一为牛生日,用梗米做成核糕,贴在牛角上。四川夹江把米制的食品挂在牛角上,稿劳牛之辛苦。湖北应山按例在十月初一,做检糕饲喂耕牛,中午在河边饮牛,牛在河水中照自己的角,据说如果角上有检糕粘着则还罢了,如果没有核糕,则要流泪。广东曲江十月初一,粘大核糕在耕牛角上.用作丰收的稿赏。有农谚道:"十月朝,放牛满山标。"此日牛不穿绳子,称之为放闲。
  积柴薪
  以前,燃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礼记·月令》中称草木黄落之时,就该伐木烧炭,冬天才能靠燃烧炭火取暖。《周礼·天官。宫人》中有"执烛共炉炭"之举,《左传》中也有"郭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遂卒"的记载。从这些记录可见,周朝时木炭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
  霜降后,树木凋零,以前的人大多在此时人山伐木采薪。采伐之后,或者直接烧木材,或者先制作成炭再用于取暖。山中林区,农家秋收之后,常将伐木积薪作为一种赚钱的方式。
  藏花木
  花木大多怕寒,尤其是盆栽植物,一遇寒气.容易导致冰冻腐烂,不能生长,’而盆钵也有碎裂的危险。入冬后,土中气暖,为了保护植物.有助于花木的生长,此时就要注意防寒,将各种花木用油纸包裹或草篙铺盖,以避免霜害。这样越冬后,暖风吹来,这些花木即可萌发生长,安然无损。
  花木中最怕寒冷的,如金合欢、银合欢等,宜于移放到窗下向阳的地方或者藏人窖中。这种方法始自汉代,而且可以使花越季开放。宋代周密的《癸辛杂志》记载有窖藏花木的方法,称可用纸糊密室,挖地开沟,将花放在草席之上。在土中施以牛马尿和硫磺作为粪肥,增强土壤肥力,然后在沟里注人热水,等热气蒸腾
  上来,就轻轻扇动,使之均匀吹拂到花木之上。这样,一夜即可使花开。陆启宏《北京岁华记》载:"腊月束梅于盎,匿地下五尺许,更深三尺,用马通燃火,使地微温,梅渐放白,用纸笼之,套于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这也是人工栽培催花的方法之一。
  宜嫁娶
  本月农家比较清闲,而且新米刚刚收获,经济也甚为充足,实在是嫁娶最为适宜之时。河北赵州在十月,民间多有嫁娶。若是财力不够,求救于人,就叫作告助,由亲友聚资帮助玉成婚事,堪称成人之美。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与清明、七月十五一样为祭祖的日子,民间传说此日"阴曹地府要为小鬼们‘放风’,他们可以出来领取家人所送的衣物"。故民间称十月一为"十月朝"、"放鬼节"、"送寒衣节",或直呼为"十月一儿",民俗有"十月一儿,送寒衣"之日。清明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和十月一是河南民间一年中三大祭祖日。清明鬼魂归天界,十月一这天放回,故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依据民间传说,这是上古新年的遗俗。据说,上古新年就是十月一日,不过,究竟是哪个朝代的新年,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荆楚岁时记》说:"十月朔日,黍瞩,俗谓之秦岁岁。"秦朝确实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就这点而言,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只有十余年,是否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月令粹编》引《道经》说:"道家以十月一日为民岁腊,三万六千神煞,其日赦罪,祈求延年益寿。"关于十月腊岁,在古代是有依据的。《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说:"是月也,大饮垂,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间,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郑玄《注》曰:"党正(地方官)属民饮酒、正齿位是也。""此《周礼》所谓蜡祭也。天宗,谓日月星辰也,大割,大杀群牲,割之也。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孔《疏》曰:"腊先祖五祀者,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此等之祭,总谓之蜡,若细别之,天宗、公社、门闻谓之蜡,其祭则皮弃、素服、葛带、榛杖;其腊先祖五祀,谓之息民之祭,其服则黄衣、黄冠。"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东周时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故农历十月为最后一个月,周朝时也有腊日节,只不过那时的腊日节在农历十月,故那时的腊月在农历十月。我们从以上介绍中还可以看出,周朝时的腊日节是非常热闹的。那时正逢秋收完毕,地方官都要亲自慰劳农人,让人们出猎禽兽,安排饮食,使人们得到娱乐和休息。
  当然,人们自乐自娱的同时,还要举行祭祀先祖和祭祀天宗的活动。《礼杂》载子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正是记载了那时过节的情景。所以,我们说,后世的十月一,应是周朝腊日节的遗俗。
  《诗经·幽风·七月》说:"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献,万寿无疆。"郑玄指出这就是当时人们歌颂此节饮宴的诗歌。因此,在那时,它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故一直流传至今。
  《燕京岁时记》载有"十月一日"敲太平鼓的习俗,称之为迎年鼓,古代有于十月十五过下元节的习俗,与上元节点灯相类似,人们也都于此日点灯予以庆祝,这无疑是年节的遗风。然而,随着改朝换代和新年日期的变迁,这些遗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荆楚岁时记》说此节食黍睬,《注》曰:"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称衡别传》云:"十月朝黄祖在朦膛上会设黍罐,是也。"十月朝吃豆制品,大约是古代的传说。直至清朝时,人们还在这天吃豆泥骨朵。据载这种食品原来就是"十月一日"的祭品。据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的意见,这个豆泥骨朵就是现今的豆沙包子。只是古代在"十月一日"吃它,现在却成了四季常备的食品了。
  而现在"十月一日"多以油饼犷油条和芝麻片为食。镇平人也用油食,称"十月一儿,油浸浸"。据说油饼、油条、芝麻片制作要翻转着油炸,烧火也多用芝麻杆,恰应"翻身"和"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吃它的人可以时来运转,步步登高。大部分地方,"十月一日"除上坟祭祖外,生活上并没有改变,吃平时饭就行了,如客人来祭祖,也是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来招待一下就行了,并没有约定成俗的内容。
  从饮食俗的角度看,"十月一日"是逐步走向消逝的,据《诗经·七月》所载"十月一"有制春酒的习俗,汉朝仍有十月酿酒的习俗,到唐朝,人们崇尚在十月饮滋补药酒。
  "暖炉会"则是自宋朝开始兴起的食俗。《东京梦华录》曰:"十月一日,有司进暖炉炭,京师沃酒炙育肉于炉中,围坐饮吱,作暖炉会。"暖炉会就是在"十月一日"这天,邀请亲友们聚集于炉旁吃烤肉、饮酒。暖炉会可能源于唐朝,《开元遗事》有暖炉会的记载,只是唐时的暖炉会不一定在"十月一日"这天举行。后来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清朝,故有清人竹枝词赞曰:"严冬烤肉味甚婪,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现在,一到冬天,兴盛的是火锅而不是"暖炉会"了。只是这"火锅"也并非专门为"十月一日"而设。
  "十月一日"流传至今的风俗就是祭祖活动。届时,家家户户要为祖宗"送寒衣"烧纸。它大约也源于周朝"九月授衣"的传说。这种寒衣的祭品,原用彩纸作衣冠致祭,后来改用纸包袱并书死者姓名代替。清《帝京岁时纪胜》说:"十月朔,孟冬时享祭宗庙,颁时宪书,乃国之大典,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日。晚岁缄书冥褚,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由此知,其他祭祀活动与过年节的祭祀活动大致相同,只是送寒衣属于这个节日的特殊祭法。在河南民间,"十月一儿"祭祖时,一些大家族还要在祠堂行祭礼,并重申祖规,公布族产帐目,奖励遵守族规较好的,惩处违犯族规的,然后举行会餐,称"吃祭祀"。在豫西陕县一带,"十月一日"晚饭后,人们端上托盘,或提个竹篮,放上用五彩纸折叠做成的"衣服"和"冥钱"(这"冥钱"就是旧时专门用于祭扫,上盖铜钱字样的纸张或印刷的冥钞,现在只是在黄裱纸上写上面值字样的字就行了,有时连字样也不写),及一碗饺子来到自家大门外或大路边致祭,届时先用草木灰撒五个圈,以代表祖先五代;一边另撒一个,代表那些无儿无女的"野鬼孤魂"。灰圈要留口面向坟墓方向;然后口念请祖先等添加棉衣的祭语并烧掉放在圈内的五色纸和冥钱,把饺子连汤泼洒到纸灰上。有些地方"送寒衣"要送到墓地,把纸烧到坟头上。如果家里的某人死在了外边或者不知下落或者祭祖者身在异地,不能亲到坟前送"寒衣",就要到十字路口"遥祭"。祭时要在十字路口用草木灰围一个大圈,把"寒衣"烧在大圈里,其意是"寒衣"不能被其他野魂给抢去了。围好大圆圈后,要面向被祭者所在的方向作揖、叩头,念念有词。许多地方还在门口路边放置灯盏,为"鬼魂照明",俗谓之"放路灯",郑州人称"放散灯"。
  民国时期,"十月一日"也是地主辞佃之日,民间讥之为"掐佃户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十月一日"祭祖的迷信活动大多废除。大部分地区在"十月一日"只是"烧兜纸","添添坟"就行了,一般不备供品,除非是对没过三年的死者才备些简单的"供品",这些简单的流行民间的祭祖风俗,表达了人们对先祖们的怀念之情。
网站目录投稿: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