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以载道阅读立人


  内容摘要:文以载道,文学就是人学。文学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在阅读教学应树立"立人"为终极目标的观点,阐述了阅读教学所达到的丰富中职生情感、提高中职生品位、健全中职生人格的"立人"目标。
  关键词:立人 阅读教学 终极目标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文以载道,职教语文阅读教学应以"立人"为终极目标,这是由阅读教学的特性决定的,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树立"阅读立人"的目标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者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鲁迅提出不但要"立国",还要"立人",以保证让每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借用鲁迅当年的说法,把今天的教育改革所要建立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1.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统一的需要
  优秀语文教师程红兵主张语文的"人格教育",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终极目标,一是具体目标。阅读教学的终极价值应以文本和教者为中介,全面地挖掘并提升人自由发展的潜能,关怀人的总体的教育生成,即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与发展。所以说,"阅读立人"的目标永远是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统一的需要。
  2.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需要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提出"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中职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中职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正是这种"统一",赋予语文这种"工具"以特有的人文内涵。所以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在人文关照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人文性。树立"阅读立人"的目标,正是二者的统一的需要,只有这样,才使阅读教学呈现出特别丰富的色彩和独立的魅力。
  3.教书育人和社会发展统一的需要
  人所皆知,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也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已经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累积,但战争还是频繁爆发,专制暴君总是在出现。限制社会的腐败、人性的堕落的主要责任,也不是依靠文学来承担的。但是,不能因为文学拯救不了社会,而放弃文学改造社会,改善人性的追求。我们语文教师更不能放弃阅读教书育人这块阵地,不能只讲工具性、技巧性与趣味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在阅读教学中"立人"的品德与能力,这是教书育人和社会发展统一的需要。
  二.树立"阅读立人"的目标观的实践
  笔者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为对象,在职教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立人"的目标,谈谈具体做法,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1."立人"前提——去伪存精
  鲁迅告诫过教育工作者,不能搞"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样读的结果不仅"倒胃口",而且大有可能使人成为"畸人"。要想真正提高中职生的精神品质,必须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去滋养他们。
  阅读教学分课内与课外两种形式,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拓展。虽然我们职业学校有统编教材,有地方教材,这些教材都尽可能地选编了能代表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名作经典,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职生处于受商业利益驱使宣扬声色犬马的庸俗文化的包围圈中,如果听任中职生搞快餐式的阅读,一定会影响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借交流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古往今来,一个没有名著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读名著、不懂本民族文学的人,他的文化素质肯定是不健全的。所以我们要让中职生选择与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茅盾,读巴金、曹禺、老舍等同行,选择与"三国""红楼""聊斋""西游"等同伴,并且要引导中职生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勾通,让年轻学子的心灵久经文学情感的浸润和艺术营养的浇灌,在乐于读书中增强语感,培植悟性,体味文章精妙旨趣,使他们具备更多的文学素养,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正确选择和指导中职生正确选择文本是通过课外阅读实现立人目标的前提,绝不可掉以轻心,决不能让中职生在庸俗文化的荒原中迷失方向。
  2."立人"的基础——沉浸其中
  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而语文教师就喜欢省去学生用心感知文本这一极重要的环节,总是急不可耐地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阅读教学行为阻碍了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艺术世界的步伐,剥夺了中职生在感动中完善精神世界的许多机会,忘记了"美存在的理由就是美本身"。语文教师要给中职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指导中职生感性阅读,教导中职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体验他们的境遇、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文本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中,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中是文学阅读的基本要求,它也是出乎其外即文学分析的基础。
  真正的入乎其中,就是"置身于这个想象的世界,也就是以现场观察者的身分去体验这个世界,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愿意和其中的人物结交朋友,并能像对待一位朋友的行为和痛苦那样,怀着同情心去参与这个想象世界的事件。"学会进入奇异的艺术世界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感受喜怒哀乐,获得平时没有触及的心灵深处的满足。
  雖然文学作品自身的感染力有不同,但语文教师必须忠告引导中职生学会完全沉浸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内,让作品左右自己的情感,让作品满足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在需要,在不断的感动中形成抵制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美好人性。
  3."立人"的关键——发展个性
  培养发展中职生个性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把尊重人、发掘个性潜能和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个性的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在鉴赏中发民展中职生良好个性,必须在符合时代的要求、维护人类的正义、倡导人性真善美的前提下,让中职生以一个同文本言说者一样具有个体地位的人的身份而存在,鼓励引导他们与文本言说者展开对话,让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被唤醒,并与文本言说者的经验、思想、精神、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进行碰撞对照,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使鉴赏活动成为中职生的自觉修养过程。
  同时,必须以语言为鉴赏的重点,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组织中职生认真品味语言,依托语言充分自由地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产生忘我体验之后,然后鼓励中职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表达,这样才有可能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性格,最终形成良好个性。
  利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强调"志"、"物"、"力"的关系,让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中职生认识到只要尽自己的"志"与"力",就应该踏实坦然,无怨无悔,而不必过分责备自己,自卑消沉。心理学表明,过于沉重的思想压力反而会妨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欲速则不达",而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则是成就学业事业的精神动力。
  4."立人"的意义——获得智慧
  "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可见阅读就是要寻找人生智慧并思考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矿藏。
  阅读发掘应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要弄清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尽量靠近作者;第二个层次是在文本的启发下生发新的思考,这种思考应是具有时代意义与个性特征的。
  下面以《项链》为例谈谈如何分两个层次开展阅读,让中职生获得人生智慧。
  《项链》的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这是第一层次的阅读任务,认真读了文本后中职生就会发现他要说的是人生命运的不可知性,极细小的事可以成全人也可以败坏人。阅读教学肯定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应启发中职生获得新的思考,即多角度的现代意义的发掘,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导中职生认真研读《项链》,就玛蒂尔德的命运的影响因素而言就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有虚荣心影响、诚实品格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等说法。第二层次的挖掘使《项链》这个文本通过读者的阅读最大化地实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常读常新,发掘永无止境,它们是中职生获得智慧的源泉。
  总之,文以载道,阅读先要找到正确的"入口","入乎其中"重在一个情字,是真情与真情的交融,"故有生气";"出乎其外"重在一个理字,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故有高致"。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在丰富中职生情感、提高中职生品位、健全中职生人格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语文审美教育与人的发展》田方,2004.第4期。
  2.《如何阅读一本书》阿德勤.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3.《優秀散文选粹序》钱理群.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网站目录投稿:芷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