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首先选择学校还是首先选择专业?是选择一所名牌学校的不理想专业,还是选择一所一般学校的理想专业?当然最理想的是既进名校又进自己喜欢的理想专业,但这对大多数考生而言,是很难办到的。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首选目标应定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因人而异,对考生来说所定目标不同,二者分量也就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准备大学毕业后出国或考研继续深造的考生应首选学校,专业其次。理由如下: (1)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力量强,社会声誉高,考研出国机会较一般学校要大很多。从出国情况看,理工科机会大于文科,理工科中理科大于工科,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学科较应用学科出国更容易,因为大多数国家比较欢迎理工类中的基础性学科留学生。 (2)从现代大教育所倡导的终身教育观念来看,大学本科四年对于人的成才而言仍然属于打基础阶段,真正对某一专业进行系统研究应当是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因此本科四年学一些非热门基础学科,研究生时再偏向应用学科同样很好。北大计算机属于热门专业,而数学专业则相对冷一些,对于想学计算机的考生而言,能直接进人计算机专业固然好,实在因考分较低进不了该专业,去数学系就读也大可不必后悔,大二、大三选课时向应用数学、计算机数学上靠,然后考计算机系研究生,最后即可和当初考入计算机系的考生殊途同归。以北大数学系为例,不仅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还培养出了l0位计算机专业方面的院士,他们当中有两院院士、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教授、北大计算机系杨芙清院士、北大信息中心主任石青云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家高庆狮院士等。 (3)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渗透交叉越来越频繁,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名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4)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反映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淡化专业,专业分工过细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宽口径人才。近两年,国家已对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按专业招生而是按系或者专业大类招生,至大二、大三时再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专业。 (5)从就业机制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岗前培训机会的增多,许多用人单位由以往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转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上的可塑性。一些著名公司如宝洁公司在招聘时不限专业,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名校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6)一些名校(如北大、清华)为方便学生成才,在教学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主辅修制、双学位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第二学位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专业。如笔者一位学生张英轩2002年考入北大考古专业,由于喜欢经济,在校期间辅修经济学二学位,2006年被保送到教育经济专业学习。 而对于那些毕业即就业或者高考分数没有多大优势的考生而言,则应在专业选择上多下功夫,学校则相对次之。对那些大学毕业就要参加工作的考生而言,最好选择好专业后,就要根据这些专业去找学校,要充分考虑你所选择的专业在哪些学校具有较高行业认可度。某些学校开设的一些传统强势专业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比较高,这些学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往往较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更受企业认可。而且,某些院校的传统强势专业办学实力较强,科研师资力量雄厚,可以为考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即使考生大学毕业后改变当初的想法,想要继续深造,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而对高考分数没有多大优势的考生而言,如果盲目追求名校则可能因为没有分数优势而落榜,这时就不如退而求其次,依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选择非名牌学校的优势专业。这些专业往往行业认可度较高,而且师资力量也较强,对考生以后的就业和深造都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考生优先选择学校还是专业,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