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恪守心法而为,方能使效果不离教育之初心;而背离心法做事,必然越是努力,遗祸越大,可谓"毁"人不倦。教育是塑造人的,给学生塑造成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抹杀人的正念、正品,等于塑造出异类,给社会增添破坏者,这比要人性命的罪还要大。为师者,其心法包括修德之心、敬畏之心、诚实之心、正义之心、良善之心。为师者唯有修心不殆,方能明慧不惑,所传之内容才不会背离道与德,所做之事才是为自己、后人及社会积功德。否则,仅凭一张嘴赚钱争名而无心法锚定,必然放大私欲,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来。正如《道德经》所言"希言,自然",《论语》中也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记述。作为培养人或培训人的讲师(教师/培训师)这个职业,就是靠讲话来工作的,课堂上经常需要滔滔不绝地讲,又如何做到"希言"和"讷言"呢?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管理者本身就担当着下属之"师"的角色,他们又该如何做管理?修德之心 ——于五德为智,于行为是忘利。 《道德经》上篇讲"道",下篇讲"德",目的是给人指明怎样才是正确的人生。按照"道"的要求做事,就是在积累"德",而"德"则是一个人的品质好坏的体现,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也是据此来判定的。做人,这个"做",有不断塑造之意。所以,做人即修德。而为人之师者,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若所传非"道",就是毁人。所以,修德是这个职业的第一心法。如果师者传的是与人争斗、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之法,授人以"弯道超车"之术,就相当于是害人毁人,"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自己也就进入了自毁程序中。 师者的工作产出是无形的,很难用标准来评定,基本上是良心活儿。用心多少,投入多少,都是凭良心而做。因此,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是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必修的功课,使其与"头顶的星空"之法则相符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为师者,自古有以此而大贵,却没有以此而大富的,所以从业者都是将其作为一份崇高的职业,若想以此赚大钱,发财致富,不如去经商更名正言顺,更现实。然而,有些人将课堂当成了商场,随着名气的提高,坐地起价,一天课酬高达数十万的越来越多,就像大牌明星的出场费一样,讲台上的铜臭味越来越浓,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敬畏之心 ——于五德为信,于行为是谨言慎行,信用,职业操守。 "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密室私语,天闻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夸张点说,因果关系长期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是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法则,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重要心法之一。 因果关系意味着有一种机制,有一个标准,有对行为的观察记载和报偿奖惩——"德"的增减,而"德"决定着人的吉凶、福祸和寿禄。为师者有了这种敬畏和相信,才会主动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操守——对学生/学员的期望、时间、生命负责。那种开场半小时、段子十五分钟、游戏半小时、讨论半小时、分享半小时、休息二十分钟、最后回顾半小时的"时间屠杀者",热热闹闹走过场的所谓互动式教学,真该歇歇了。真正的互动,应是思维上的互动,启动学员的思维与课程内容的同频共振。良善之心 ——于五德为仁,于行为是利他、尊重。 稻盛和夫倡导"利他"精神,是启发人们的善良;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让人反观内照,发现心底的善,并以此为行为准则;佛家的"普度众生"更是慈悲为怀,善心大发。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尊重学员、容纳不同意见、耐心对待迟进,让课程更加接地气,便于应用、便于内化为能力、便于产出成果。师者有此心法,在课堂上就能做到人课合一的状态,全身心投入于为学生/学员服务的"利他"教学过程中,教学技巧就能更好融入教学活动,运用自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 把课堂氛围搞得很嗨,不代表學员的收获多,大多数是讲师用这种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调动"能力。讲师在课堂的授课是演绎、演示,绝不是演戏;讲师的角色是"传、授、解"者。学习不是娱乐,成人教学不同于儿童教学的"寓教于乐",课程应当"走心"而不是浮于情绪调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能背离解决客户的真正需求这个初始目的。正义之心 ——于五德为义,于行为是正行。 这一点看起来很容易,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正义,这是人性。人都有自我意识,其行为都只是寻求自我肯定的。意思是人不会干自己认为错的事情,他要做的,一定是自己认为对的。问题是,如何分辨是与非?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很多人判断事物是以自己或个人圈子的利益得失为依据,以立场为标准,实际上就是以私利为标准,如此判断,结果一定不会是客观公正的。 当今世界,各种价值观充斥媒体、网络、书籍,保持清醒、客观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身为师者,必须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和超越大众的独立精神,才能识别出真理。定,能生慧。淡定,不浮躁,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情绪所牵,智慧自然出现。传递什么理念,就是在无形中给学员塑造什么人格,所以,师者,既能培养人,也能够毁人,甚至是在感谢声中"毁"人不倦。诚实之心 ——于五德为礼,于行为是务实、实效、坦诚。 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理念、知识或技能是否有用,对人有没有帮助?自己有没有实践、验证过?因为这个行业似乎门槛很低,只要能张口讲话似乎都能站在讲台,所以这个行业鱼龙混杂。 在某领域真的钻研了、实践了,有独特体验和收获了,讲起来才有底气,才对得起人。比如教练,要么自己的境界超越学员,要么自己的经验超过学员,才有资格做教练或讲授教练课程,而不是学了几个教练套路的知识。而在现实中,多少人不是在讲些正确的废话、无营养的鸡汤?多少人不是通过几天标准化训练,就拿着标准课件、背诵着标准台词、按照标准套路就由"小白"华丽变身品牌课讲师?多少人不是没做过领导却讲着领导力课程,没在规范的公司做过却讲着高效执行力课程? 培训、课堂,是人际关系的互动。身为师者,本身举止、行为就是师之示范,坦荡无私、乐于奉献是"师"字的诠释。学校的老师都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市场上的培训师则不大容易做到,因为通常人们身在商业中很难跳出商业看待"师",在培训时长、培训内容上不愿超出约定,交易结束就走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迷失。其实,开放些,大度些,不会有损失的。 任何职业,都是人们维生的一种手段。谨言慎行,恪守师之心法,是于此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