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一)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孔子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做过很多的零碎的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却从来没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的贵族子弟学的还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看到孔子对学习的那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习的那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自己就要有满满的一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来汲取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要读死书,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要把书读活。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 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甲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乙来借用,他说下个月要去野炊打猎。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忧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乙就来找甲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吧,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认为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而是要让我们在守信的同时,不要忘记处事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和法律,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二)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性格、品质。时至今日,当我们于繁华之中迷惑的时候,读读这些古人对生命深邃的思考,仍然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内心最质朴的关怀,让我们能在纷繁烦乱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片刻宁静的天空。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三)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十月中旬在杭州童学馆的开馆仪式那天,在馆内的走廊书架上,"国学的天空"几个字一下映入了我眼帘,这不就是童学馆创始人李广斌教授推荐我们去看的那本书吗?粗粗翻了几页后,才突然发觉这本书的妙处之所在。 《国学的天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书中的内容清晰,易读、易懂,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再次去阅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介绍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他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很多东西在我们认为太难达成,而孔圣人却能永远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实在令人敬佩。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在阅读此书之后,更让人明白如何"立志于学" 学做"真人",如何去把握时机,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国学幼儿园的教师,我能做好的是什么,除了教授孩子们知识、国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教授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小则从礼貌、节约能源、环保开始,相信只要有心、用心,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