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见闻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对中医知识的认知,仅是冰山一角。 特别是,我们对中药药性的了解,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远远不足。 诚然,《四圣心源》的理论,已经把复杂的中医理论简化了许多,然而,我们学习时,依然无法很好地掌握——因为没有医案,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 而且,《四圣心源》中的有些概念,黄元御也没有很好地解释…… 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哪?这正是我今天想谈论的内容。 当我们学习《四圣心源》时,若是研究某个病症、理论概念久久无法解决,不妨看看伤寒"大"家——张锡纯的著作,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我要推荐张锡纯哪?因为我十分肯定,张锡纯绝对看过黄元御的理论、著作,他在《论肝病治法》里提到"……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黄坤载,不就是黄元御嘛。 不仅如此,张锡纯解释了一些概念,比如说"宗气",我一直都搞不明白,现在才清楚,张锡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对"宗气"详细讲解。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张锡纯讲药时,将单味药的功效、特殊功用讲解的非常详细,而且附有医案。 举例说明:三七,张锡纯在医案中写道"三七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切较瘀血汤更稳妥也",那么,若在黄元御的破淤血汤中加入三七,效果肯定更好,其他医家对单味药的药性、功用的讲解,没有这么详细……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医病实践的时候,如果将黄元御的理论和张锡纯的用药经验、心得结合起来,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火刑肺,则胸中生热,黄元御治则用芍药、贝母,芍药清相火,浙贝母清肺金,若相火逆甚,已有胁痛之症,只用芍药、贝母,明显不能止痛,此时,可酌情加川楝子,为什么用川楝子哪? 张锡纯解药时提到"川楝子,……,能引肝胆之热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气横恣,胆火炽盛,致胁下掀疼",吾由此深思,川楝子的药性,当与芍药类似,故川楝子、芍药、贝母同用,治右胁肋部发热、疼痛等胆囊炎之症,应会有很好的疗效。 当然,我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时间不长。 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刚读之时,犹如那迷茫的船长,在广阔的大海中,已经远行了很长时间,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突然,发现了"新大陆",而且,这里"干货"多多,正是自己需要的…… 因此,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非常喜欢黄元御的理论,不妨也多看看张锡纯的著作,黄元御的理论,加上张锡纯的心得、医案,定会让我们对中医的认知,更上一层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