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关云长》前几年上映,相信随着众多影迷去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赞叹。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和戏剧、评书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关羽的艺术形象愈加高大。然后事实上,人们所熟知的关羽是小说里的关羽、戏台上的关羽和评书艺人口中的关羽,而非那个真实的关羽。 但由于史料的匮乏和正史关羽本传的简略(《三国志·关羽传》900多字,合南朝[宋]裴松之注2100多字),需要在史实的空白处和细节上进行展开和演义。除此之外,本书对一些历史悬案进行了剖析和回答(更准确地说是还原历史),如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坐骑和兵器吗?关羽真的是大红脸吗?究竟是谁斩了华雄?关羽真的熟读春秋吗?关羽的梦中情人是谁?关羽斩颜良背后的真相如何?历史上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吗?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不是真实的?单刀赴会的是关羽吗?水淹七军是天灾还是关羽的妙计?关羽丢失荆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绞杀关羽的幕后真凶是谁? 而围绕关羽的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遇害,蜀汉的半壁江山就此失去。关羽之所以北伐失败,丢失荆州,是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曹军大兵压境,盟友背叛、偷袭荆州,关羽与同僚不和,后勤保障不力…… 但奇怪的是,在他出兵北伐以及后院起火、回师救援的近半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关羽向邻近的部队求援,对方竟然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肯出兵。在关羽败亡一年多之后,刘备才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出兵讨伐孙权,兵败虢亭。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奇怪的现象众说纷纭,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质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章太炎就曾说过:"(关羽)临沮之败,葛氏(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几年前,一些学者也就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问题是,诸葛亮想杀关羽就杀得了吗?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么大。他是刘备的行政首长和后勤部长,但行军作战还是刘备拿主意,而刘备的军事顾问是法正、庞统等人。就算他能对刘备施加影响,阻止刘备救援关羽,但真正拿主意的人还是刘备。就像人们咒骂秦桧害死岳飞一样,其实忽略了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宋高宗赵构。 刘备有借刀杀关羽的理由吗?史书上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是早年的事,当时刘备遭遇了一起未遂谋杀,需要关羽、张飞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也曾与赵云同床眠卧,以保安全;刘备称汉中王后,费诗代表刘备前往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曾说过:"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这是费诗安抚关羽的话,因为关羽正闹意见,对黄忠封后将军,与自己同列不满。 当然,关羽与刘备一同起兵,共同奋斗三十多年,有着深厚的渊源与情义,这也是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关羽的资历和功劳,刘备才对他委以重任,托付半壁江山。另外,关羽重感情、讲忠义,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就是亲密无间、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 关羽投降曹操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给刘备留下心结。因为在曹操麾下,关羽曾经临阵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很可能是借投奔刘备的名义,否则在千军万马中靠近和刺杀主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刘备当时就在袁绍军中。刘备随后于文丑一同出战,应该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而受到了袁绍的责备和猜疑,所以戴罪立功,表明自己的立场。 结果,在曹操的指挥下,文丑被杀(文丑应该不是为关羽所杀,原因书中谈及),刘备夺路而逃,为了脱离险境,刘备以骚扰曹操后方为名南下。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而考虑不周,直接造成了刘备处境的恶化。虽然他后来为了忠义而重回刘备麾下,但不代表刘备就会"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羽刚强自负、刚愎自用,因此与大部分同僚都有矛盾,与刘备也难免发生冲突。当年,他与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因为此前曹操抢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想在射猎时袭杀曹操,遭到了刘备的阻止,后来刘备长坂坡一败涂地,关羽还为当年不让他杀曹操的事埋怨刘备,就是一例。 所以,刘备在重用关羽的同时,常常有所保留,对关羽的任命往往都是代理,而不是正式委派。如代理下邳太守,董督荆州则是代理荆州刺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限制关羽的权力和权威,以免他坐大后拥兵自重,无法驾驭。 在荆州的人事安排上,刘备也留了后手,例如让小舅子糜芳担任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荆州的文武官员可以越过关羽,直接与他沟通。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以当初"借"荆州为名,武力夺取荆州三郡时,长沙太守廖立就直接跑去向刘备报信,而不是逃往他的顶头上司关羽那里。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实力上升,难免自我膨胀,这是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个性使然,也是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结果。例如,他远在荆州,却插手益州的人事安排,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得到重用,他给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人才可与谁相比,诸葛亮只好复信周旋,吹捧关羽。后来刘备拜他为前将军,他因为黄忠封后将军,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不接受拜封,公然抗拒刘备的王命。表面上是藐视黄忠,其实矛头指向刘备。 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心胸狭隘、争强好胜,没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资历深、功劳大、地位高,现在又雄踞一方,有资本这么做。关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三个人一起举兵,打出了现在的地盘,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甚至不自觉地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试图和刘备平起平坐,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已经控制不了、指挥不动当时的关羽了。这当然是刘备无法接受的事实。 孙权为夺取荆州三郡,事先将孙尚香从刘备处接回,两家的联姻关系名存实亡。后来,孙权不是与刘备修复联姻关系,而是提出与关羽结亲家,遭到关羽的拒绝。这至少说明,孙权也把关羽看成是刘备集团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从而加以拉拢。试想,如果关羽与孙权结盟,割据荆州,三国的局面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按理说,刘备历时一年多才平定汉中,正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马上大动干戈、出兵北伐。但同月,关羽就进攻襄樊,这很可能是关羽假节钺、获得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后,自作主张、一意孤行的结果。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关羽出兵前请示了刘备,或者刘备被汉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命一直在养精蓄锐的荆州军出击。但如果是这样,刘备应该会派兵支援,不会坐视关羽败亡而不施以援手。关羽在北伐期间,只是向邻近的房陵、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而从未直接向刘备求援,也可以证明关羽的北伐并未经刘备的同意,所以无颜要求刘备支援。而没有刘备的命令,邻近部队自然不会出兵。 有人猜测北伐是关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刘备作了报告,而刘备却没有重视起来,既没有遥控指挥,又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即便当初刘备没有引起重视,但北伐前期的辉煌战果和后期的严峻形势,不可能不引起刘备的重视。不派援兵,显然不是疏忽,而是故意。 如果关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让其他人的功劳超越自己,擅自出兵,就足以触动刘备敏感的神经。刘备不派一兵一卒支援,假他人之手消灭关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关羽身死后,刘备拖延一年多才出兵讨伐趁关羽北伐袭取荆州的孙权,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争夺荆州。 随着地盘的扩大和年龄的增长,刘备当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剪除那些"易世所不能御",也就是自己身后无人能够驾驭的棘手人物。例如刘备的义子刘封,"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备便借他不救援关羽的名义赐死刘封。刘封个性"刚猛",与关羽的"刚而自矜"有相似之处,但与雄踞一方、执掌刘备半壁江山的关羽相比,刘封的威胁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此看来,刘备借刀杀关羽就有了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