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是黄帝生日,当天各界公祭黄帝。了解黄帝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注:黄帝诞辰并无实际的史籍记载,此处依据近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推算。) 祭黄帝 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因此又号轩辕氏,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故而也称有熊氏。 当时黄河及江淮流域,各族对立,互相争霸,汉人的势力渐渐衰落。黄帝于是统领部属,先后在阪泉打败炎帝,在琢鹿灭掉蚩尤,统一了中原,被尊为天子。又向北进击操裔(我国古代北方匈奴族的别称),会盟诸侯,于釜山合符(中国古时一项合盟的信物。一般用竹、木、玉石等制成凭证,上刻文字,以此为结盟的信誓之物),从而莫定了国家基础。于是分立官职,划分土地,发明冠服,兴建土木,建筑宫室,创立甲子,制定算术,排衍阵法,造文字,定音律,铸货币,开启了华夏文明。 此日根据近代历史学家顾领刚的推算。是黄帝的诞辰。 兴礼乐 在黄帝以前,音乐虽然也已流行,但还没有固定的律品来精确地辨别声音。黄帝于是命令伶伦在嶰溪之谷(昆仑北谷)削竹为管,做出笛子。伶伦按照竹筒的长短,区别声音的清浊高下,分为六个阴声、六个阳声。阳声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为吕(即大吕、应钟、南吕、杜钟、仲吕、夹钟),合称十二律,并对应于气候,分立五声(即宫、商、角、徵、羽)。黄帝又命伶伦与另一名乐师荣将,铸成十二个编钟,编钟的音高依次与十二律相配。让伶伦敲击编钟,演奏乐曲,用来祭祀和庆贺,将演奏的乐曲命名为《咸池》。此后,乐器之音,就依照所定音律为标准,从而使音乐走上了发展繁荣之路。 我国乐器的制作,远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历代作乐,其规模之隆重,乐器之繁杂,更是无与伦比。周朝时用按月旋宫(中国古代乐理术语,宫音在十二律上的位置移动,这时,商、角、徵、羽各阶在十二律上的位置当然也随之相应移动)的方法,每月对应某种乐器,各有不同。周朝以后,历朝所用乐器多者可达六百多种,少者也有三百余种,清代最少,也还有数十种之多。凡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无不广为利用,演奏成各种音调。近代古乐器渐渐失传,而西方乐器每年传人国内的数食却大增。 古时有六艺,而乐是其中之一。人们从童年到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春季唱诵歌赋,夏季弹奏丝弦,秋季吟唱诗歌,冬季念读诗书,都是必须学习的技艺。成年后,则凡是受聘、朝飨、游宴送别,无不唱歌,以此表达真诚、崇敬之情。《诗经》三百篇都能弹奏而歌,而兴之所至,情之所钟,寄托歌咏以表现情怀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钟仪被囚却仍弹奏楚曲,以示爱国;赵娟弱女而尚扬摊浩歌,不忘救父,可见当时男女,不论贵贱,都能弹诵歌舞。后世音乐衰落,读书人城口不谈音乐,反而不如村童牧民、贩夫走卒,尚能出其性情,睹物兴起,传唱俚歌俗谣。 宜传教化,原本礼乐并重。我国雅乐(即以宫、商、角、徵、羽及黄钟、大吕等名目为声音高下、清浊的符号者)从黄帝以后历代都有优秀作品,到了周朝,已十分完备,又配以舞蹈,以象征文德武功。可惜的是,秦时的焚书之举,使所有的乐书、乐章、乐谱都荡然无存。此后历朝所创作的音乐,终无定准。而雅乐、俗乐(指不用宫、商、角、徽、羽及黄钟、大吕等音节符号而另外创作的)互有兴替,汉唐还采用了胡乐加入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