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以教师教古诗词和学生学古诗词为实践基础。首先概述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其次阐述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浅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典诗词 教学策略 在常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古诗词常常采用"串讲法",着力要求背诵与默写,古诗词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古诗词教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与古诗词之间产生了隔阂。而事实上,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恰是学生需要积淀与提高的。语文教师若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古诗词,才会令古诗词教学丰富多彩,才会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概述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近几年已经成为高频词,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呢?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个维度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相得益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素养,作为几大大核心素养之首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1]作为语文教师,以人文底蕴深厚的古诗词为载体,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民族灵魂的顶梁柱,是即语文核心素养所在,值得去诵读,去品悟。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无价的。国家为了让传统文化之花根植于人们心中,推行了三天"小长假"政策,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可见,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把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中。如教学《鹊桥仙》,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从这几句诗中的可以看出,这是关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热门题材之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综上,古诗词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处处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能够凸显其现实意义。 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 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体现在对理论的解读上,我走访本校15名语文教师,填写如下问卷: 表1: 您是否了解《语文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从表1的数据反馈来看,85%的教师并不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有15%左右的教师对理论有一定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习模式,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入认识。在应试教学模式中考试大纲研究透彻,围绕着应试的指挥棒转来转去,却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法单一且无新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古诗词,担心学生鉴赏时偏离路线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其实在教学时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把这个诗人的作品按主题挑选出来进行类比,无形中灵活了教学方法,运用了"主题类比法",把知识做到横向和纵向的延申,形成知识网格化。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浓厚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孔子这段话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然而在古诗词学习上学生缺乏兴趣。他们宁愿看没有营养的网络泡沫小说,看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看一些夸大其实的雷人电视剧,也不愿意看看底蕴十足的古诗词。这样他们不仅与古诗词之间产生时代隔膜,也失去了与古代圣贤潜心交流的机会。 2、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着重背诵与默写,认为会背会写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很少能深入理解诗词内涵,很少有同学运用"知人论世"法走近作者、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在学习时学生往往能想起诗句却记不准诗的题目和作者,更有甚者把诗词作者和题目弄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该走近作家作品,分析诗词意向,推敲诗词字眼,进而深入了解诗词内容。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激趣导入,循循善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激趣?把音乐和古典诗歌巧妙融合,用二者双龙合璧的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如在讲读经典的爱情诗《蒹葭》时,在导入时,教师不妨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学生会随着甜美的歌声走进诗歌意境,感受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还可以切入画面激趣。画面会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播放诗人登楼远眺,碧空如洗,晚霞斑斓等画面。进而展现江水浩淼荡荡、江畔烟霭缭绕的景象,这样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学生就能感受到"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而真切地体会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综上所述,音乐的魅力、视觉的冲击完美结合,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这些诗句活灵活用。 2、团结协作,分组研讨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人文关怀"入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研讨中体会"人文关怀"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人文精神",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每组研读一节,结合诗句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文字内容。问题一抛出,各小组同学立即研读指定语段进入紧张激烈地讨论状态。8分钟后,几乎全文的诗句都被同学们拿来分析了。一组同学回答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面对秋风毁屋,痛心疾首;二组同学紧接着回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息"望茅兴叹,无可奈何;三组同学回答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祸不单行,忧心忡忡;四组同学抢着回答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情系天下。概括完诗的内容接着发问:"杜甫的伟大,体现在哪?"同学们接着讨论抢答说:"杜甫处境困窘,竟然还能做到心系天下寒士的高尚境界,这是他最伟大的地方。"紧接学生们的回答可以总结:这表现了杜甫"兼济天下"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这节诗歌鉴赏课把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不仅落实了教学目标,还在研讨中体会了"人文关怀"精神,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如下: 1、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已严重冲击了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更热衷于追明星真人秀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使学生在节目中学习诗词文化、积累历史典故;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丰厚语文核心素养。才女武亦姝在节目中表现淡定、从容,最终在总决赛中摘得桂冠。我们在感叹这个女生才华的同时也要深思,不是光靠海量背诵就能如此成功的,而是把古人智慧运用得这么自如。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每季都犹如美酒,学生在"美酒"的滋润下,底蕴越来越醇香。 2、开展"口语交际——古诗词诵读大赛"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优美,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让人深思。开展"口语交际——古诗词诵读大赛",诵读内容可以是选取课内的古诗词,还可以甄选课外的古诗词。设定大赛规则由易到难,鼓励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适当予以奖励。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灿烂文化的感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诵古典诗歌的兴趣,积累语言素材,丰厚人文底蕴。 在历史上,古典诗词以其丰厚的人文素养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历史使命。因此,學生以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国古诗词为载体,来提高自身"人文底蕴"尤为重要,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学研究,2015(09):17—23. [2]张华.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J].江苏教育(教学管理版).2011(11):1.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