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代御盏茗碗钩沉


  茶叶需有好水,方能得到茶的真味,饮茶配以美器,可以助茶兴,增加品茗的韵味。民间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说道。清代帝后,饮茶生活中不仅讲究水取用玉泉山水,而且在茶具上也极为重视。茶具成品多出自官方窑厂、民间窑厂、宫内造办处。各类茶具的工艺较历代可谓复杂而奇巧,为当时民间制作茶具所不及。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体现出皇家茶具独有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设计领先精品不断
  清官茶具根据种类,大体分为盏托、茶盘、茶碗、茶壶、茶炉、奶茶具以及与饮茶相关的一些器具等。这些茶具大多数是在皇帝参与设计中制作的,通常的方法是在制作茶具前要画纸样。以清晚期的纸样为例:黄地金双喜五彩百蝶海碗图样(图一),右边墨笔书中有:照此样,茶盅二十件,大茶盅二十件,盖碗二十件,茶缸二十件等。又如藤萝月季花鱼缸图样(图二),右上黄签题:照此样浅绿地盖碗四十件,茶碗四十件。图样为平面展开图样,分别绘月季、雀鸟和藤萝花,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画面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接花移木法是皇帝惯用的方法,即以皇帝非常满意的实物为样式,照此样再制、或局部进行改变等。
  纸样预先奠定了造型、花纹、色彩,茶具制作中依样而成。皇帝钦点实物,大多是经几次实践后而推出的精品,以这样备受推崇的茶具再进行仿造,显然是增加了精美茶具的总数量。再将原已烧造且外饰西洋花纹做装饰的茶具,经局部改进后,使这些有着中西合璧特色茶壶趋于完美,这样为清官茶具的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以此从总体上促成了优质茶具有增无减。
  选材广泛工艺复杂
  宫廷制各类茶具的选材,以瓷、金属类常见外,还有紫砂、玻璃、玉、翠、玛瑙、玳瑁、象牙、珐琅、银、铜、锡、木、匏制、椰壳等。在这些材质中的每种质地因不同的配料、烧造技术、树种等,同一质地又能细分出系列的制品。诸如瓷质茶具,实际有素色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其中粉彩与画珐琅两种工艺为清代独创。珐琅彩当时造价极为昂贵,况且原料的产量极为有限,非民间可得。所以,清代画珐琅工艺的瓷器烧造,只限于在宫廷之中,可见当时已弥足珍贵,而珐琅彩茶具理所当然地成为稀有品种。值得提出的是珐琅彩不仅有瓷类茶具,康熙时期此技术还运用在紫砂茶器中。
  木类茶具又有桦木、楠木、杏木、花榆木、瘿瘤木等多种。金属中的银、铜材质,除了光素用具外,时常被制作成银胎珐琅、铜胎珐琅类的茶具。与此同时,清宫还注重材质自身天然的特性,以此为贵。最为典型的是白玉、玛瑙、玳瑁等,这些材质对人体有致密关系。在古代人眼中,玉能补心养神,人会将玉磨成玉屑,再辅以其它草药煮水饮用,用以明目,去烦躁。若将玉放入水中煮,或在玉碗内放入开水,带有玉之气的水对人有同样保健作用。玳瑁鲜艳的光斑色令人着迷,经加工处理后,成为饰品的珍贵材料之一。玛瑙在古代视为"七宝"之一,硬度超过水晶,纹理细腻,纹带美丽,是理想的工艺品原料。来自西藏的瘿瘤木,地方史料中曾记载具有避毒的功能。正是这些材质素有对人体有益的成份,所以受到清帝们的赏识。
  以上不同材质的制作中,分别施以镟、刻画、捶錾、累丝、镶嵌、施釉、描画、打磨、焊接、烧造等工艺、令富有艺术气息的茶具纷纷出炉。现以乾隆黄地开光山水人物茶壶(图三)为例,壶高19厘米、圈足边长6.2厘米。局部在黄色地上饰以轧道工艺,是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或规矩图案,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施以这种工艺的数量较多。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艺水平则大不如前。此壶上采用轧道工艺的花纹,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清帝对于钟情的茶具提出专配上等木材的座子,达到了实用与欣赏的最佳境界。在各朝皇帝们的这种做法中,雍正皇帝次数比较突出。他多次下旨清宫造办处制作红玛瑙、厌玛瑙等不同颜色的茶具,随之再配以木座子。现藏品中正玛瑙光素茶碗(图四),口径10.5厘米、底径4.2厘米、高6.7厘米。此碗敞口、下敛、矮圈足。茶碗配以紫檀木架,碗底镌刻"雍正年制"款识。茶碗用天然玛瑙制成,自然乳白色的底色,飘着黄及黑色的花斑,间有细密如缠丝的条带状纹路,散发出浑然天成的气息。器形简约轻巧,抛光精亮。造型端庄,碗面光滑温润,色彩富有天然美感,尤其架线条流畅,精巧别致。为其专配的硬木六弯角坐架,与玛瑙碗相配显示一种典雅的风格。
  巧于装饰造型各异
  清宫茶具中大多数体现出重视装饰这一特点,原因在于纹样题材是体现茶具的艺术要素之一,纹样选材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花卉纹类:常见有瓜瓞、松、竹、梅、冰梅纹、菊花、莲花、牡丹、山茶花、月季、荷花、藤萝花等;果实类:常见有桃、柿子、石榴、瓜、葡萄、谷穗;花鸟纹类:常见有喜鹊与梅花、画眉、鹌鹑、蝴蝶、燕子、蝙蝠等;动物类有龙、凤;文字类:常见的有双喜字、卍字、回纹、团寿字、御制诗句等;景致与人物类:常见有楼阁、亭台、草屋、小桥、山水、其间人物端坐,侍者奉茶等。凡列举的各类纹样,在实际运用中,是要进一步进行组合,以丰富图案布局,进而组合出吉祥的寓意。
  与茶具装饰图案相提并论的还有色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施色方面,清宫掌握的极为到位。一件茶具上,或色浓艳丽、或清新雅丽、或冷暧色调相宜。兹以乾隆粉彩开光烹茶图诗瓷茶壶(图五)为例,茶壶一面以《雨中烹茶》为主题构图,画中在开光内以界线画的手法绘庭榭,其周围山石、芭蕉叶点缀,远处山水相伴。亭榭内老者坐于罗汉床中,眺望远方。另有一童子图正为主人烹茶。茶壶在画面以外的空余部为,在藕荷的地色上彩绘皮球花。茶壶林一面开光内饰乾隆七年夏至的《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御制诗:"溪烟山雨相空蒙,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冷三峡何须辩。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缇转。"句末钤圆形篆文"乾"字、方形篆文"隆"字印章款。茶壶色彩淡雅中不失明丽,以粉色为地色,托衬着开光内的各个景致,色彩与图案相得益彰。
  宫廷茶具的造型也值得后人赞叹,按类而言,茶壶中有如鸭蛋形、浑圆形、墩形、瓜形、扇形、方形、长方形、鼓式、菊花形、竹节式、莲花形、鸭梨形、葫芦形、海棠式、柿子型、圆珠形等不一而足。茶盖碗中有天包地式(即碗盖大于碗口),有地包天式(即碗盖小于碗口)。茶盏中有钟式、广口形等。盏托中有圆形、长方形、四方委角、形、海棠式、船形等。件件展示个性、独特之风韵,但又不失其时尚。
  品种不一 用途多样
  宫内的各类茶具,按帝后饮茶的方式,大致分为清茶饮具与奶茶饮具。清茶饮具是后人熟知的茶壶、茶碗、盖碗、茶杯、茶盘、茶托等。如原放在"茶库"内的嘉庆款青玉瓜棱纹牛头流执壶(图六),口径5.5厘米、底径6.8厘米。壶底圈足、壶身与盖设计为瓜棱形,壶口流为牛头式,壶盖上配以圆柱形纽。壶上方配以金属提梁而替代曲形柄,底镌隶书"嘉庆御用"。此壶比例合适,白玉莹润、颜色温和、玉质细腻,非上好玉质而有这样独到表现的。壶通体为施刻花纹,但以其素雅大方而取胜之。
  皇后用的茶船、内中心下凹式居多、或索性内无任何设置,呈水平状,外形具有观赏性,内设结构简单而合理,所以帝后欣赏有佳,在绘画、文字与实物中大量出现。清人画《孝钦显皇后像》(图七),画中皇后坐于竹制宝座床上,一手持扇,同时胳膊靠于小炕桌,桌边摆放茶具,青花瓷的茶盅卧于金茶色的茶船内。周围洞石耸立,翠竹、小草茂盛。根据人物的着装、用物以及自然景致表明,这是夏季的一天,皇后在纳凉中观景、饮茶。宫内类似于这种题材的画卷中,有摆放茶具的内容,茶盅仍是卧于金属的茶船内。除画卷之外,留有文字的相关记载中,也有:瓷器库银茶托、后妃寝宫如永和宫、承乾宫、景仁宫、钟翠宫内分别有银茶托、铜茶托,"储秀宫茶房"款的银茶船等丰富记载。
  錾双喜团寿字茶碗(图八),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5.2厘米。碗敞口,深腹、敛底。碗内壁光素,外壁口沿、圈足分别錾刻回纹,腹部在卍字不到头的纹饰上刻"双喜字"与"团寿字",底部镌"同治十一年"款。茶碗制作中施以锤錾工艺,其造型规整、图案主题鲜明。此碗打造是有背景可寻,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举行大婚典礼,为此宫廷特制办一批金质餐银具,此茶碗即是其中一件。
  上述清茶饮具供宫内帝后或素日、或遇有大婚、万寿庆典等特殊场合择用相关的茶具外,宫内还需备有一定数量的奶茶具。这是因为清统治者为满族,而满族的前身挹娄、勿吉、靺鞨等先民们喜食肉,也饮乳。自唐朝中原的茶叶传入游牧民族地区,逐有了奶茶。满族的先民们也不例外。至金朝的女真人,上至皇帝、亲王、公主,下至百姓,都爱饮茶。泰和六年(1206)尚书省奏"比岁上下兢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为了遏制"耗财弥甚"的局面,金朝廷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吃茶。所以有了"乳拨深炉七品茶"之说,即是朝廷规定只有七品官级以上的官员方许和奶茶。可知金女真人以奶茶为尊。降至清代,满族仍延续先人的饮食习俗,正如《龙江三记》中记载:"满洲有大宴会……每宴客,坐客南炕,主人先递烟,次献乳茶。"而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也依然崇尚奶茶。除日饮外,还将其引入礼仪活动的场合中,历次宫廷举办的筵宴、觐见蒙古王公的筵宴、以至于公主下嫁等、均有皇帝赐奶茶之举。如此重大场合下皇帝赐饮,所以奶茶具也就显得别有特色。
  奶茶壶,喜以金属为材质,当是保留西北各民族奶茶具传统用料所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西北民族,地处边疆,以畜牧业为主,经济落后、文化闭塞、手工业长期处于传统的、缓慢的状态中。同时人们是财富的象征,仍以金银为标志,喜戴金穿银,做成食饮具便于随身携带,端在手中又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至今还在不同人群中有着浓重的风气。更重要原因,北方民族多为游牧民族,生存住居地经常迁徙,流动的途中饮食具需耐碰、经摔,而金属类器皿具备了些特性,所以,长久以来金属奶茶具成为主流,这一特点在宫廷的奶茶具中的奶茶壶得到完美得体现。
  宫内常用奶壶有银镀金奶茶壶、银奶壶。这些奶茶壶体积硕大,注重装饰,以银镀金奶茶壶(图九)为例,壶分别在壶口流加饰龙首做装饰;曲柄加饰龙身、龙首装饰;壶钮加饰火焰形纹;壶身局部纵向加饰有宝相花地花带;壶颈部、底部、壶盖部加饰莲纹、火焰纹。这些纹饰采用錾刻、捶揲、粘贴等多种技法,将原本光素的银茶壶使之散发出艺术的气息。壶的造型粗广、稳重,这与西北蒙藏地区的器物审美情趣相吻合的。奶茶壶一是用于盛放熬好的奶茶。每遇朝廷举行盛大筵宴,宴请蒙古王公、西藏喇嘛等重要活动中,届时将煮好的奶茶装入奶茶壶中,根据需要再分别倒入奶茶碗中。同时它也是煮茶器具,清宫档案有"壶茶"之语,不排除系指用壶熬制的奶茶的用法。
  奶茶桶,是斟奶茶的用具。形如圆筒状,上一侧出僧帽形口沿,附有纽盖,桶身一侧有龙首流,另一侧二兽首衔活环链,或为长把手,并加饰等距的两至三周圈,将高茶桶分成上中下等几部分。可以见得奶茶桶的外形,与藏族的多穆壶形同,或许因盛放奶茶而故名。这些奶茶桶多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因此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实用的特点。以嘉庆六年茶房内备用茶壶为例,有金茶桶两件、(嵌珊瑚青金松石、各重一百两)、"八成金茶桶二件"(嵌珊瑚青金松石),"八成金箍银茶桶四件(每重六十量)"、"银镀金箍银茶桶二件(每重四十两)"、"铜镀金箍银茶桶四件(每重八十两),镀金银球索子二份。"档案文字中未能详明外装饰,这可以在丰富的藏品中找到答案。皇家奶茶桶(图十)巧于装饰,主要在银器身上加镀金箍,使之金光耀眼,或錾刻栩栩如生地龙凤纹,或錾刻团寿字、勾莲纹等吉祥图案,华美异常。
  奶茶桶作为宫内实用的茶具,除在宫内举行的各种筵宴等供用外,皇家外出也是必带之物。如皇帝举行的围猎、皇帝至东西陵谒陵、东巡等野外餐饮,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有关茶桶在野外使用的情景,在宫廷绘画《狩猎聚餐图》(图十一)中得到最好的诠释。图中是围猎活动中休息,乾隆帝与众大臣正在野炊。其中一人单腿跪地,一手托金色奶茶桶底部,另一手扶桶身,似等待倒奶茶,这一幕再现了宫廷用奶茶桶饮奶茶的场景。
  奶茶碗,又称之为奶子碗,是承接茶桶、茶壶倒入奶茶的器具。由于属日用器具,故呈现出数量多、质地不一、精品迭出的特点。瓷奶茶碗,瓷奶茶碗属宫廷中大宗类,帝后乃至于宫女类下等人均可使用。瓷奶茶碗工艺很有讲究,上等的非粉彩、画珐琅、玉、翠、象牙等莫属。另有仿木纹釉奶茶碗、银累丝奶茶碗、匏奶茶碗。清帝爱好以匏为材料制作奶茶碗,有的匏制奶茶碗以黑漆为里,外包一层匏合成,有的则是在匏碗内镶银里、或铜镀金里,甚至镶金里。这种复合形式的奶茶碗,内衬里有利于匏的保护,又不失匏制碗风采,所以宫内凡匏制奶茶碗,常由内里外碗组合而成。从现藏品中反映出,当年宫内的匏制奶茶碗内里初黑漆外,还有银里、铜镀金里。外层的匏制碗器壁上,也附有不同题材的花纹,团寿字双夔龙、勾莲纹、宝相花纹、凤纹碗、缠枝莲纹、开光博古图等。带有纹样的制奶茶碗,脱去了一些俗气,却增加了几分艺术气息。
  乾隆款匏制铜镀金里茶碗(图十二),口径11.2厘米、高5.5厘米。碗内衬铜镀金里,由于金水优质,至今还是金光熠熠。外层匏碗的外壁上下各一周圈回纹、中心部位一周圈为花纹,辅之以花蔓。整个器壁花形规矩饱满、花蔓纤细翘美,回纹整齐均匀。泛着金光碗里与古香古色的匏制外壁相互呼应,赋予奶茶碗的极具观赏性。
  玉奶茶碗。清官取材于玉的奶茶碗有所增加,尤其是乾隆二十四年,朝廷对新疆的开发与利用达到空前,其中和田玉能够按时进贡到皇宫,原料不断的充足,客观上保障制作一定数量奶茶碗,白玉奶茶碗、碧玉奶茶碗、青玉奶茶碗、汉玉墩子碗等各种质地、不同式样的奶茶碗中不乏精品之作。白玉嵌红宝石乳茶碗(图十三),造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采用痕都斯坦玉、红宝石为材质。此奶茶碗按预定设计的图案在碗外壁挖出凹槽,将雕琢成花瓣形的108颗红宝石嵌入其中,由此形成朵朵绽放的梅花,其周围再施以描金花叶,使之整体花纹在洁白的玉地上,泛着艳丽浓红与铮铮金色光泽,从中展现出玉碗高贵品质。碗两侧配桃形耳,以便于端放。沿碗边内壁镌刻乾隆御制诗,诗文表述了奶茶的醇香味道,唐朝的陆羽也未品尝到。而宫廷筵宴中群臣需饮奶茶,皇帝要"御殿赐茶"。届时用盛放的奶茶的茶具材料是在难得,并由最优秀的工匠以精湛的工艺制造。尤其"赐茶恩施惠"一句可知,这件玉碗当是在清朝举行盛大筵宴中,皇帝向大臣赐茶时用的奶茶碗。在玉奶茶碗中,也有翠奶碗相伴。乾隆帝御制诗曾有"翠碗均颁乳酪茶"之句,反映出翠奶茶碗属日常用具,在宴请蒙古王宫的场合,皇帝有时会用翠奶茶碗举行赐奶茶仪式。不同形式的实际需要,宫中便留有清帝用过的翠奶茶碗。以清嘉庆帝为例,当年造有数只翠奶茶碗(图十四),碗体莹润、打磨光滑、矮圈足、呈墩式。通体光素,绵绺均匀,仅凭自身纹理与自然颜色表现器物的华美。底足内镌刻"嘉庆年制"隶书。
  木类奶茶碗。以木制作的奶茶碗,在宫中属大宗类。现藏品种有以桦木、槟榔木、扎卜扎雅木雕、及无里木制成品。这类碗其中一部分曾被保管于皇家的茶房、生活居住区的永寿宫、寿康宫、皇极殿、热河行宫等处,理朝政的养性殿、还有专门负责皇家制造器物的部门——造班处。同时有些木奶茶碗上留有墨书的纸条,记录了这只碗的主人与使用的场合。通过这些线索,大致可以认定这些木奶茶碗系皇帝不同场合饮用奶茶的实用具,因此做工与品种绝不能与大众用物同论而语。扎卜扎雅木雕碗,这是一种取材于西藏生长树木根部瘿瘤,材质润滑稚嫩,用指甲掐可现出甲痕。因其原料稀少,所以只有清帝享用。
  御用扎卜扎雅木雕碗(图十五),口径14.6厘米、底径7.9厘米、高4.2厘米。碗敞口,矮身、阔圈足。碗面打磨光滑,无碗里,通体以自身纹理装饰。碗底呈凹的内中心刻阳文"乾隆御用"款识。碗底部紧临凹处呈凸面上留有御制诗:"碗来西藏
  草根成树皮 或云能辟恶 藉用祝春禧痕犹隐 琳琅货匪奇 陡思荆歙地二物用充饥"乾隆丙午(1786)新春御题。后用金丝嵌篆书"德"字方印。碗中存有一皮笺,上用汉、满、藏三种文字记:"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一个"。此碗配有铁金镂空盒,盒花纹满密,花型线条流畅、充满宗教艺术气息,上方嵌绿松石,由于金水纯度高,至今依然金泛着金光。看似普通的木碗,竟配有如此复杂工艺的"外衣"。据说这种木制品具有解毒之功能,还可以用来避邪,或作为祭祀上供物的用具。碗中呈献树叶的纹理,古香古色之美,成为木碗的又一亮点。整器皿虽不是华贵珍奇之物,但遇寸土不生、饥荒之时,其该树之根叶、可以用来充饥。在品味整诗赞美桦木美德之余,需要认识的是此碗在宫中"藉用祝春禧"的用途。清代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此种根瘤碗以贺春喜,成为惯例。透过木碗贺新春中,清帝感到地处边陲边藏区的一份安宁,这正是乾隆帝钟情于此碗的缘故。这只碗旧藏热河行宫,显然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饮奶茶的常用之具。
  无独有偶,与乾隆帝奶茶碗的用料、造型相似的是咸丰帝的木奶茶碗。咸丰款扎卜扎雅木雕光素浅碗(图十六),口径14.4、底径8.2、高5.69厘米,此碗配有藤编盒,附黄色提袋,盒口安金属扣吊。碗用之取出,用毕卧于盒内扣好。平素藤盒可起到防尘作用,外出提携方便。整碗通体光素,打磨光滑。底款镌刻"咸丰御用"。这只表面普通的木碗,究其来源却非同寻常。碗也取材系出自西藏的一种树木,当地以能去毒、辟邪功效为自豪,地方由此特别向朝廷进贡,所以清官内至今留有一些这种材质的奶茶碗,并保留其称谓。与他名声同步的是这种碗在宫内也受到皇帝的欣赏,咸丰帝的这只奶茶碗仍旧藏茶库,所不同的是藤盒内盒内有红纸条款,上墨书:"正月十八日保和殿,皇上前进奶茶,送茶章京善裕大人,揭碗盖尚茶正文龄"。清代保和殿,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于举行。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大婚亦在此举行。如此记载,保和殿内以举行礼仪性的活动为主,其间涉及饮食,皇帝赐奶茶与自喝奶茶是必做之事,所以才有红上写的侍奉还你喝奶茶的内容。综合两位皇帝的奶茶碗,材质、造型、附件、来源、等诸多因素,展示出皇帝实用木制奶茶碗的风采。
  宫中各类奶茶具,集中表现出器形偏大。以奶茶碗为例,皇家中的奶茶碗无论是个人用,还是皇帝大宴赐奶茶用碗,大多数为敦式,碗器壁虽浅但口径大,矮圈足或平足,内存容量多。这些设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喝奶茶需要所为。宫廷中的奶茶,就习惯性而言,并非生津止渴为目的,而往往是作小吃食的,因此若用普通小茶碗是极不相宜,故奶茶碗要大成为事实。
  造型粗犷,有些摆脱了宫廷制茶具韵味,而是采取与西北的蒙藏民族的粗犷、豪放竞相一致。即成这一事实,完全与当时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生,特殊的生活练就了他们奔放豪爽的性格。在缺水的情况下他们以奶茶当水饮,也将其茶当饭吃。为满足需要,所以要痛饮为快方可罢休。宫中在打造奶茶壶、桶等器具上,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游牧生活中用奶茶具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尊重其蒙藏游牧民族的银奶茶的习俗,包括用具的造型。所以,清官内奶茶桶造型与蒙古奶茶桶、西藏的多穆壶的式样相互融合,宫内奶茶壶与藏族的酥油茶壶相象。
  在清宫茶具中,有一部分是作为行囊中的茶具,这方面是多数人不为关注。清代皇帝在政务的活动中,出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诸如康熙帝三次东巡、六下江南、数十次出塞、两次御驾亲征;乾隆帝也有岁岁秋猕、六下江南的巡视举之举。在这些活动的征途中,常于野外餐饮,夜宿行宫中。但遇战事则露宿无常,甚至要在荒于无人烟的沙漠安营扎寨。此时就饮水而言显得格外重要。康熙时期的大臣,就记录了康熙帝外出用银茶壶瀹茶的情景。"热河所产樱桃则有红、白种,酸樱桃色味极佳;可捡拾初落榛实,或于山野烧山核桃。茶置于悬吊两马间的火盆,以初融雪水烹茶"。因如此,每遇外出行囊中必有银、铜、锡类的茶具及粗瓷类的茶具。如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七日,为皇太后巡幸天津备带物品中,粗茶盅六十个。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九日,谒陵备带物品清单中列有:皇上粗茶盅六十个。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奏为驾幸热河备带物件中:皇上粗茶盅十个、皇太后粗茶盅十个。这些常人眼中没有华丽外衣的茶具,甚至是布衣族方用得起的廉价茶具,却是清帝等人特殊场合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饮茶用具。因为这类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金属类茶具可从烧水、烹茶到备带路上饮用,件件得心应手,就其茶壶的使用功能而言,这是精美绝伦的瓷茶壶而望尘莫及的。此外,乾隆皇帝南巡时,竹茶炉、茶籝等也是行囊中常有的茶具。
  清官在赏赐、供佛、祭祀与祭奠活动中,也会用到一些茶具。康熙十三年(1674)题准,赏年节来朝的王贝勒贝子等银茶桶一、高宗纯皇帝万寿圣节中,赏西洋英吉利使臣中正使瓷茶桶、副使瓷茶桶、副使之子皮茶桶。这在皇帝大婚图中表现的十分清楚。在皇家上的过程中,也有臣下进贡物。在乾隆帝万寿庆典中,就有和硕显亲王衍潢恭进"金茶桶一个"等。宫内的茶桶在进与赐中,客观上丰富了宫廷奶茶具的品种与相关的地域文化。祭祀方面,当年寿皇殿西次间供奉:"茶碗三件,‘红瓷白鹤一、黄福万寿一、青花白瓷一"。供佛中如皇家的"建福宫佛堂茶碗七件、茶缸三件"、乐寿堂佛堂中用"乾隆瓷珐琅佛日常明茶碗四十件"又宫廷举行奠献中,均需供用乳茶,所以必用奶茶桶。
  清宫茶具突出了繁多材质、复杂工艺、造型各异、装饰瑰丽、实用与欣赏能够完美结合的特点。众多茶具与皇帝的审美情趣、帝后生活、品饮习俗、礼仪活动、宗教活动、祭祀、祭奠等多样活动息息相关。这些不同品质的茶具,在承载着宫廷中多重的文化中,使得具有皇家特色的茶文化得到丰富与发展。
  (
网站目录投稿: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