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植枇杷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枇杷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我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枇杷?以下中国三农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枇杷的名称,最初见于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世纪)所撰《史记?司马相如传》,引《上林賦》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木然柿……"。据辛树帜等考证,司马相如写成《上林陚》大约是在公元前126~118年这几年中。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公元前53~23年)中也提到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枇杷十株"。1975年湖北江陵文物挖掘工作中,发掘出距当时2140年前的汉代古墓中有随葬竹笥一件,内藏生姜及红枣、桃、杏、枇杷等果品,与上述历史记载相印证,说明中国北方引种枇杷最早年限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南方栽培一定早于北方,可能在引进陕西之前,在湖北已有栽培;推想在四川也许有更早的栽培。 从枇杷名称的来源看,宋寇宗爽《本草衍义》说枇杷叶"其形如琵琶,故名之"。 关于琵琶名称的由来,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第二十二有枇杷,云:"本出于胡中,马上作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即由批把—琵琶—枇杷的过程。由此,枇杷名的来历就清楚了。琵琶本出胡中,传至中原,这时枇杷名称也就产生了,两者的年代相仿。这就是枇杷名与读音的起源。 西晋郭义恭《广志》(3世纪)云:"枇杷出南安、犍为、宜都"。南安即今四川乐山市,犍为在四川省宜宾市西北,宜都即湖北宜昌一带,说明当时主要是分布在川西和鄂西地区。 汉魏六朝期间,枇杷作为珍贵果树种植于名园之中,并以川、鄂为中心向中原、华北、华南、华东各个方向呈辐射状传播。 早在汉代,枇杷即是名果异树。唐太宗则曾有一名之枇杷帖云:"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可见枇杷鲜果一直是作为高档果品而供享用。而且枇杷的叶、花、根、木白皮等,都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中国早在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代,就已经知道用枇杷叶医治疾病。在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记载"枇杷叶味苦、平、无毒……主卒口宛不止,下气"。在唐宋时代,对枇杷的药用,更为广泛。如唐《食疗本草》说用枇杷叶"煮汁饮,主渴疾,治脉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宋《日华子本草》载叶"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本革衍义》载叶治"肺热嗽甚有功"。到了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了我国历代用枇杷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指出,枇杷叶"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欸者不软矣"。 历史上各地曾出现过不少的枇杷好品种。早在郭义恭的《广志》上就有"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即已有大如鸡卵和黄、白肉的品种,甚至出现无种子的"焦子",说明早在1700多年前,枇杷品种选育上的成就。 枇杷用嫁接繁殖可能早在宋以前,并认为接后才能品质优良。北宋孔平仲《谈苑》:"枇杷须接,乃为佳果"。陆游诗;"无核枇杷接亦生"。 关于枇杷的栽培,历史上都认为"枇杷易种"。所以史籍上记载不多。如王世懋《学圃杂疏》认为"盖他果须接乃生,独此果直种之,亦能生也";陆游曾累种杨梅皆不成,而枇杷一株结实而作诗:"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此外,苏轼《物类相感去》云"枇杷不宜粪"。大概是指枇杷根浅,用浓肥和未腐熟的粪便,容易引起烂根。各地老果农也都有此经验,枇杷喜磷、钾灰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以上就是中国三农网介绍我国种植枇杷的历史,如您有更好的补充请留言告诉我们哦。 原标题: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枇杷? |枇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