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叔本华自述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人类智力的特点是,通过直观抽象出一般概念来;从时间的角度看,是先有直观后有概念。如果一个人确实是这样来认识事物,首先不靠老师,也不靠书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获得知识,他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直观导致哪个概念,而哪个概念表达了他的直观;这两个方面他都了然于胸,于是就能正确对待他所面临的事情。我们把这称为自然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的是人为教育方式。它首先让书本上的东西、别人讲的东西塞满我们头脑,然后我们才有直观认识。这样一来,我们的认识活动就受到这些强塞给我们的概念的影响而发生种种偏差,从而在对待人和事时出错。这种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
  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尽管年轻时我们经过了长期大量的学习,在进入社会时仍然表现得不正常:有时神经兮兮的,有时显得幼稚可笑。这是因为,我们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概念,我们试图运用它们,却总是出错。其根源在于我们颠倒了认识的顺序:先有概念后有直观认识。这是违背大脑自然发展规律的。老师做的事情,不是去培养孩子们自己直观、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是把他人现成的思想观念灌输给他们。由此造成的恶果是,他们在成年后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纠正这样的错误,然而成效很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学者连基本的生活知识都没有,而那些文化程度低的人却精于世故。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让他们先有直观认识,然后形成较为狭小的概念,然后再上升到较为广泛的概念。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这样进行的,省掉了某个环节,那么获得的概念就是残缺的,最后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错误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错误的认识,许多人甚至将其保持终生。如果一个人能够认真自省的话,他就会发现,直到自己相当成熟之后,才能够认清许多事情,尽管它们并不复杂难解。而在此之前,他对这些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在早年教育中它们被忽视了,这种被忽视的情况可能是人为教育方式造成的,也可能是他早年缺乏这方面的体验所致。
  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循认识的自然过程,让教育沿着正确的路径进行,让孩子逐渐认识这个世界,防止他们形成某些谬见,这些错误的东西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避免让孩子去运用那些他们并没有搞懂其意思的词句,否则他们就可能习惯于记住某些词句而不再去探究它们背后的事物。不幸的是许多人从小就被培养成这个样子,直到成年以后还是除了空谈之外别无其它任何长处。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直观认识先于对概念的把握,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相反,这就像婴儿出生时脚先出来一样,或者又像创作诗歌时首先考虑是否押韵一样。这样,当孩子还很少有直观印象时,种种概念甚至偏见就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因此,他们是通过这些现成的东西去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获取正确的概念。
  我们的直观认识是丰富多彩的,与此相比,那种以概念为主的认识方式则简单便捷得多,因此,要用自己的直观印象来消除那些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就是十分困难的事,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些概念认定我们获得的直观认识是片面的而予以否弃,从而让先入为主的成见得以保留。许多人终其一生都背着这些谬见的重负,显得思想荒诞、行为古怪、耽于幻想、性格偏执,他们的观念已经被固化了。实际上他们从未尝试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合适的概念,因为一开始别人现成的概念就被提供给他们,使之成为浅薄无知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通过直观来获得概念的习惯,至少让他们知道,概念只能通过直观印象而得到检验。这样一来,即使他们获得的概念不是很多,却都是正确和有根据的;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成见来衡量事物,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荒诞和偏执的想法,更不用以后再花费大量时间来消除它们,从而能对事物作出准确明晰的判断。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首先从书本上了解生活,不要急于把书本塞给孩子,要让他们一步一步地了解事物和人生的真实情况。最为根本的是,要让他们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概念,而不是从书本、童话或他人的词语中获得概念,然后再拿这些现成的东西去硬套现实生活。后一种做法只会让他们的头脑里充满虚假的内容,无法正确观察现实世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走上歧途。早年的谬误造成的偏见危害极大,以至于他们的后半生得花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通过人生的教训来消除它。根据第欧根尼记载,安提西尼在被问及我们最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回答说:"抛弃偏见。"
  我们不能让未满15岁的孩子去学习那些有可能产生严重谬误的学科如哲学、宗教等,因为早年获得的谬误是很难消除的,而一个人的判断力是最后才成熟的,过早的学习这些东西难保不出错误。可以让他们先去学习那些不可能产生谬误的学科,如数学等;或者那些即使有谬误也无大碍的学科,如语言、自然、历史等。一般来说,在人一生的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都应该与这一年龄段的智力水平相对应,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在青少年时期,人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收集资料和对个别事物的专门研究上。这时他的判断力尚弱,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它,应该顺其自然,特别不应该以强行灌输成见的方式来强化它,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让它被彻底毁掉。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人的记忆力是最为旺盛和牢固的,因此应该充分开发它。不过在这样做时要考虑周全,认真选择,谨慎行事。年轻时记住的东西会终生不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期获得最大的成果。可以想一想,我们12岁以前认识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学到的东西至今还无不鲜活生动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就希望利用孩子的这一优势,合乎规律地引导他们去接受各种有用的印象。
  一个人的年轻岁月毕竟是很短的,而其记忆力又是有限的,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纳入他记忆中的东西,就应该是各学科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其它的东西则可不考虑。这些内容的选择工作应该由各学科的大师来做。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将某一学科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一般性的重要知识,另一类是某一专业人士或学科研究者才必须掌握的专门性的重要知识;将前一类知识筛选出来后由浅到深又分为若干等级,作为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最开始的教育只是若干最为简单的初级课程,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的内容逐渐加深,最后才是那些具有哲学性质的高级课程。这最后的课程内容必须由那些真正的哲学大师来予以确定。这一整套教学计划每过10年就应该修订一次。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来对年轻人实施教育,他们的记忆力就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并为以后的判断力积累起十分有用的材料。
  ——附录与补遗
  【本文摘自《叔本华自述》(黄忠晶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
  【若想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号"由心品人生"】
网站目录投稿: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