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王余 胡晓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更加重视青少年教育,而教学实践与社会发展步调的不协同,导致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功利性分数而忽略学生品德素质的问题,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将人文素养更好的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即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偏重于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一些课程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人文科学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鲁迅先生说:"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文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该时期尤为重要。
  那么究竟何为"人文素养"?"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其中写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人所创造的文化,而现在提到的人文素养则包含了艺术、科学、道德以及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蕴含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建立起人文精神的桥梁,本文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和方法路径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高中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素养养成的意义
  1.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规定:对于高中语文学科,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语文学科素养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语文学科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在高中阶段,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品格情操
  从古至今,崇高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品格情操是我国文人墨客的毕生追求,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巨大的思想和人格力量支撑着后世的能人志士,面对各种困窘境遇,他们依然能坚持正义,表现出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高傲风骨。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新的时代,同样重视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提高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累积人文主义情怀,陶冶道德情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以一种洒脱、自然、超逸的精神诉说人生哲学,作者为了保持高尚的人格情操而甘愿体味田间生活的劳苦,能够启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不断反思,除此之外,韩愈的《师说》反映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不耻下问,李密的《陈情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这些课文都能够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道德修养上提升。
  3.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国家公民对自己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直接体现,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种个人的家国情怀往往是推动整个国家前进的关键,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责任精神,通过深刻感悟来培养责任意识,辛弃疾《永遇乐》全篇豪迈悲壮,情感雄浑激昂,怀古伤今,多句用典,感叹壮志难酬,蕴含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班固《苏武传》苏武壮年出使匈奴,须发尽白而还,十九年忍辱负重,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即使"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也誓死不从。如此赤子之心,能极大的感染学生。通过这些语文课堂教学,能自然而然的向学生传递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慎思明辨,笃行致远的学习习惯
  真理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当前,学生要能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思考,明辨是非,坚持自己的观点,汲取各方信息的同时要学会"审问之、慎思之。",思辨而笃行,古有"君子固本",今有"实干兴邦",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观点,方能成就大业。荀子《劝学》全文以"学不可以已"为论点,系统化的从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条理明晰的进行了论证,结构清晰,说理性极强,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强调了反省思辨的重要性;苏轼《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来阐明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感悟,这种问答其实是一种概括、鲜明、准确的自我论辩,要求要简洁且有说服力,此文为思辨思维提供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路径
  1.运用"三读"阅读法,深入文章,体悟情感价值
  无论是学习课堂教材还是一般的课外阅读,学生都可以通过"三读"阅读法来探究文章,所谓三读即要求学生先"初读",理解文章大意,对全文有了粗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复述出主要内容,其次再"细读",揣摩重点语句,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探究其所表達的深层含义,最后"精读",回味经典语句,结合情境与作者调换身份,感悟其表达的情感,培养共情能力。这样一来,对于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价值就有了系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初读"可知这是一篇作者游玩醉翁亭美景的一篇山水游记,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随后"细读",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分析重点字词,翻译语段,这一阶段我们会发现了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虚词,可见作者在自然风光中心境十分悠闲,最后"精读",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领悟到其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被贬的难言苦衷。文中作者自号为"醉翁",提到经常出游,加上"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其是借自然山水之乐来排谴贬谪生活之苦,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学生通过这样一种系统性的阅读方式,就能很清楚的领会到其中的情感价值。
  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多层面,多方法的课中活动
  鼓励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课堂,余映潮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30字诀中曾提出过:"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观点,教师要发挥创新意识,创设情境,让整个课堂具有生动的灵魂,除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在课中开展读写结合、有感情诵读、探求感悟等活动来丰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鸿门宴》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尽量贴近课文的情节,注意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把握文章中各种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再如戴望舒的《雨巷》,课程开始前借助多媒体放一首悠扬婉转的音乐,展示几副正在落雨的古朴小巷的图片,让学生脑海中直接浮现出丁香姑娘的身影,感受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建立课堂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分工解决问题,使"自主合作"成为一种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关心每一个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故都的秋》的学习时,提出一个主问题抓住故都秋的特点,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寻找之后的几段描写了哪些秋声、秋色,再让每个小组讨论这些描写又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如此一来,学生以合作分工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使得人人都参与进来,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其思辨思维的发展。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丰富学生课中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雨.浅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12):40-40.
  [2]孟令丹.淺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9):29-30.
  [3]陈菊玲.教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6):62-62.
网站目录投稿:紫萍